搜索
 

黔南州加速创建人口较少民族小康村

2020年10月09日 10阅读 来源:黔南日报2018/09/11

  我州采取措施,强力推进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率先小康建设工作,取得明显效果。

  2012年,全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会提出我省人口较少民族地区优先建成小康社会、项目和资金优先向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倾斜的“两个优先”重要要求。我州人口较少民族共有34个毛南族聚居行政村、2个仫佬族聚居行政村和1个土族聚居行政村。多年来,州委、州政府把人口较少民族扶持发展工作作为全州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州、县分别成立以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扶持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率先建成小康领导小组”,于2012年8月编制完成了《黔南州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十二五”专项建设规划暨实施方案》。2014年,为响应全省人口较少民族率先小康的号召,州委、州政府研究出台了《关于扶持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2017年率先建成小康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提高人口素质和切实加强生态建设等6个方面工作任务和措施。

  为努力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两个优先”精神及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率先建成小康的目标,根据《贵州省人口较少民族聚居行政村率先实现全面小康行动计划》和《贵州省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十三五”专项建设规划》,我州根据37个人口较少民族聚居行政村的基本情况,按照分步实施、逐步落实、整村推进的原则,确定2014-2015年20个村率先小康,2016-2017年14个村率先小康,2018年“十三五”新增3个村率先小康的阶段目标。

  州委、州政府定期召开专题工作会议和民族工作联席会议,明确任务和工作职责,建立部门齐抓共管、上下协调的工作机制。按照《省政府关于人口较少民族聚居行政村率先实现全面小康行动计划》、《贵州省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十三五”专项建设规划》和州委、州政府《扶持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2017年率先建成小康的实施意见》,制订了《黔南州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小康村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按月协调、督促相关责任部门及县(市),落实好相关规划、意见的资金项目,明确各相关部门的主体责任。注重上下联动,合力推进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目前,各部门共在37个人口较少民族聚居行政村落实帮扶项目511个,到位资金8.4亿元。

  按照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原则,我州重点抓好一批典型培育,基本实现以点带面的目标。平塘县场河村与黔南师院合作建立了学院食堂蔬菜直供基地,“校农结合”模式得到省领导肯定;惠水县赤土村充分利用地处工业园区的优势,成立村级劳务公司,带动广大村民开展运输、保洁等服务,2017年底赤土村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16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50万元;独山县羊凤村创立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农民工通过政府扶持,实现在家门口自己当老板的梦想,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福泉市新桥营村大力发展经果林种植和特色养殖业增收致富,实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目标。

  目前,全州37个人口较少民族聚居行政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至2017年底,有37个村通沥青(水泥)路,518个自然寨通公路且寨内道路已硬化,37个村通客运汽车;37个村524个自然寨2.41万户全部通电,37个村496个自然寨2.21万户实现集中式供水。道路、饮水等实现全覆盖,极大改善了群众的基础设施条件。

  经济发展明显加快。37个村共有劳动力5.82万人,外出务工人员2.69万人。2017年粮食总产量2.33万吨,经济作物总收入2.01亿元,村级集体经济年总收入523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达到9338元,比2013年的6259元增加了3079元。其中,最高的都匀市小围寨村达到1.28万元,最低的独山县新力村也达到了7911元。农村经济实力逐渐增强,农民实现增收致富,收入水平基本达到小康标准值以上。

  公共服务明显提升。37个村2017年1.26万户家中有冲水式卫生厕所;32个村有幼儿园(学前班),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98.8%,3863人参加职业教育;37个村均建有标准卫生室,并配备具有行医资格证书的医生,9.3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5.5万人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37个村有农家店,37个村垃圾能集中处理,2.39万户农户使用上清洁能源。教育、医疗、卫生等实现全覆盖,生活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民族团结更加巩固。以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寨为载体,充分利用民族传统节庆活动,采取文艺演出、体育竞技、民族文化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民族知识和民族法律法规,强化群众的法制意识、公民意识,以“五个认同”为核心,不断增强和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促进民族文化交往交流和情感交融,形成了人口较少民族群众团结友爱、互助合作、民风淳朴、稳定和谐的良好氛围。

  今年初,我州组织开展了人口较少民族聚居行政村率先小康自评工作,通过对照小康监测指标,对37个率先小康村各项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全州37个村各项监测指标均已基本达标,综合评分均在90%以上,基本实现小康。目前已全部接受省级率先小康的评估验收和国家民委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得到了国家和省的充分肯定。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