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黔南:“十八般武艺”展示精准扶贫“功力”

2020年10月09日 10阅读 来源:黔南日报2017/07/13

  5月27日,全州脱贫攻坚“大比武”启动后,在黔南大地上,展开了一场比责任担当、比路径方法、比干部作风、比精神状态、比群众获得感的“大比武”。一个多月来,各县(市)纷纷使出“十八般武艺”,展示精准扶贫的“功力”。

  五比五查 精准发力

  在全州脱贫攻坚“大比武”启动大会上,州委、州政府要求全州要以“比责任担当、查第一责任人履职情况;比路径方法、查精准施策落实情况;比干部作风、查‘两率一度’核实情况;比精神状态、查为贫困户解决问题情况;比群众获得感、查各项政策落实情况”的“五比五查”为内容,以“精准识别零差错、精准退出零差错、群众对帮扶工作满意度达100%”为目标,掀起“比学赶超”热潮,确保脱贫攻坚再战告捷。

  全州各级各部门按照州委、州政府要求,认真施行大扶贫条例,推进大扶贫战略,迅速展开脱贫攻坚“大比武”。

  州委、州政府多次组织召开州委常委(扩大)会议和州政府常务会议,制定《黔南州脱贫攻坚“大比武”工作方案》,研究全州脱贫攻坚和“大比武”工作,提出了“突出问题导向、坚持精准方略、强化责任担当、着力破解难题,实现脱贫成效再精准、再提高”的工作要求。州四家班子主要领导带队深入基层调研,指导推进“大比武”工作落实,切实解决“不精准、不细致、不到位、不落实”的问题,以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百姓的“幸福指数”。

  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

  2017年,省下达我州计划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7.5万人,瓮安县、贵定县、龙里县、惠水县、独山县、荔波县按国定标准退出贫困县,22个贫困乡镇按省定标准“减贫摘帽”,190个贫困村按国定标准退出的目标。

  面对攻坚重责,全州广大干部群众心怀决战决胜的坚定信念,众志成城,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以上率下,紧拽拳头,直击“贫困”,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福泉市采取集中火力、重点突破,企村共建、逐个突破,做大产业,全面突破等高招、妙招、绝招,对贫困人口相对集中、贫困面相对较大的马鞍山区域和清水江流域、董炳河流域,实施重点突破,将涉及交通、民生、基础设施等十大类的512个项目进行捆绑集中实施。

  贵定县把镇(街)作为脱贫攻坚主战场,村作为主阵地,用“五亮五比五提升”搭建“大比武”擂台,全县党员领导干部、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联亲干部和村支“两委”成员,围绕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群众满意,“亮作战指挥,比责任担当,促领导核心意识再提升”。

  罗甸县将8支队伍3000多名干部职工开赴到脱贫攻坚一线,紧紧围绕漏评率、错退率、群众满意度三项核心指标,比责任担当,看履职是否到位;比路径方法,看措施是否精准;比干部作风,看工作是否扎实;比精神状态,看干劲是否铆足;比群众获得感,看成效是否满意,在开展培训考试、现场观摩、回访遍访、示范领办、专项指导、验收提质、项目谋划、宣传报道、定位管理和督查问责等“十项活动”上,比精准扶贫的“绣花”功夫。

  为了实现今年的脱贫攻坚目标,全州各地坚持问题导向,以贫困识别“回头看”为突破口,深入推进问题的解决,实现了产业扶贫的新突破,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方法的新探索,教育扶贫政策机制进一步创新。

  拎出问题 各个击破

  为了推动“大比武”工作落实、落地,州委、州政府制定了州委常委带队督查暗访方案、脱贫攻坚考核方案、脱贫攻坚问责实施细则等,充分运用好督查调度考核指挥棒。

  在开展督查中,以“整改问题”为重点,拎出制约脱贫攻坚的突出问题,分门别类,逐一整改,各个击破。加大督查暗访力度,坚持问效与问责,对履行主体责任不力,工作作风不实、敷衍塞责、滥用职权、徇私舞弊、优亲厚友、以权谋私、违反廉洁自律规定;对群众的合理诉求和反映强烈的问题置之不理、推诿扯皮,引发重大事故、事件、案件造成不良影响,或者项目前期调研不够、审批把关不严、实施监管不到位,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对巡视巡察和财政、审计检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及提出的整改意见消极应对、不及时整改落实到位;擅自改变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范围和投向,发生挤占、截留、挪用、骗取、套取、转移、克扣、贪污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整合资金等强农惠农资金等21种情形严肃实施问责。

  在破解“两率一度”还有差距的问题中,用“绣花”的功夫,核实、核实、再核实,确保精准再落实、政策再宣传、措施再到位,努力提升群众对帮扶工作的满意度。通过整改,“两率一度”分别提高了1.6、2、4.1个百分点,达到99.13%、98.28%和96%。

  在破解产业扶贫薄弱环节的问题中,紧紧围绕茶叶、刺梨、蔬果、中药材、生态畜牧等主导产业,抓项目落地、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多村一品、一乡一特,实施一户一策。全州脱贫产业基金项目通过投资决策26个,获批基金11.17亿元,排全省第一位。整合涉农资金39.51亿元,新增“特惠贷”3.78亿元,累计发放31.6亿元。新增培育大户和家庭农场119个、专业合作社128个。

  在破解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制定还不到位的问题中,对2016年项目入住滞后问题,实行“一周一分析通报”。对2017年项目和落实“五个三”机制,实行“一月一督查排名通报”。对审计反馈问题整改落实情况,实行“10天一调度”,对推动不力的严肃追究问责。

  在破解扶贫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中,对全州的项目建设情况及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进行明查暗访,加强扶贫资金监管力度。纪委对资金拨付较慢、项目建设滞后的县启动问责程序;扶贫部门会同监察、财政等部门,对各年度财政专项扶贫(发展)资金进行清理,限期整改,确保扶贫资金用到“刀刃”上。

  在破解“被脱贫”现象的问题中,落实“谁复核、谁签字、谁负责”的包保责任制,确保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对不执行脱贫标准、人为脱贫的严格问责。对2014、2015、2016年已经脱贫的人口继续落实帮扶措施,巩固脱贫成果,对2017年拟脱贫对象,逐项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方案,确保因村、因户、因人精准施策。

  在破解一些单位帮扶工作不落实的问题中,将部门帮扶考核纳入“大比武”考核督查内容,切实杜绝“委托帮”。建立常态化考核机制,细化对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及帮扶责任人的考核机制,把帮扶工作与单位考核、个人考核挂钩,严格奖惩。

  在破解部分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中,通过政策宣传,消除贫困群众的后顾之忧,引导贫困户“愿脱贫”。在项目选择、实施上,充分尊重贫困群众意愿,提高参与率,激发其内生动力。大力实施职业培训、岗位服务、就业援助、就业创业扶持等四项工程。全州共组织职业培训259期15348人,其中,贫困人口3906人。深化“三变”改革,发展承接经营主体178个,土地入股4385亩,整合可变资金6700余万元,农民变股东5700余人,全州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68亿元,让贫困群众有活干、有钱赚。

  目前,全州各级党委政府班子成员共暗访652人(次),组织脱贫攻坚工作督查1178次,暗访、专项督查发现问题371条,完成整改290条,共问责干部64人。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