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苗乡铺就腾飞路——松桃交通发展60年巡礼

2020年10月09日 10阅读 来源:人民网2016/11/07

双向八车道梵净山大道

双向八车道梵净山大道

松桃苗族自治县。成立于1956年,是国务院批准成立最早的全国5个苗族自治县之一。全县辖5个街道、17个镇、6个乡、509个村(居)委会,总人口74万,其中以苗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68.1%。属典型的少数民族自治县。

自治县成立60年来,交通发展以公路建设为代表,从只有一条几近荒废的过境路起步,逐步构架起了一个内外通达的立体交通网络。今天,“交通先行”的发展战略已经深入人心,回眸六十年走过的路,我们倍感欣慰,无比自豪。

60年来,在松桃这片古老而又贫瘠的土地上,历届县委、县政府率领全县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只争朝夕,顽强拼搏,劈山斩石,架桥越涧,交通部门始终把大力发展交通事业,加快公路建设作为交通工作重中之重,认真拟定各个时期的工作计划,即:“四步走”战略 、“一纵一横一环”八连线和“299”公路网。由于交通部门制定的交通发展规划贴近实际,符合县情,使该县交通事业在不同时期都得到了又快又好的发展,为松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艰苦创业夯基础

松桃地处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东麓,地处黔、湘、渝两省一市结合部,距省城贵阳538公里,与湖南的花垣、凤凰相连接,同重庆的酉阳、秀山接壤,东西长77.5公里,南北宽75公里,总面积3409平方公里,是铜仁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综合实力最强的一个县,也是离省城贵阳最远的一个县,区位优势明显,素有“黔东门户”之称。古有“地接川楚,位遏三湘”之名。

松桃地形顺应武陵山脉,由西向东缓缓过渡到湘西丘陵的斜坡地带。地势呈东西两侧高,中间低的盆地形态。全境平均海拨650米左右,高差达1868.4米。山脉水系多顺应梵净山岭北东走向延伸。全县可分“东部丘陵状中低山区、中部为丘陵河谷区、北部、南部为低山沟谷区、西部为中山峡谷区”等五个区域。全县河长大于10公里、流域面积在2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37条。河道总长744.9公里。属沅江水系的松桃河流域有21条,锦江流域有13条;属乌江水系的河流有3条。但是,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却导致了松桃山区长期交通的闭塞和经济的落后。山区腹地的物资运输靠肩挑人抬,人民群众备受交通落后之苦,山里人曾流传这样一首歌谣: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肥猪抬着卖,下山汗成河……道出了松桃人交通闭塞的辛酸与苦涩。到自治县成立之初,全县仅有78.5公里的玉秀路,没有一辆汽车,马车和人力车是当时最先进的运输工具,运力十分困难。

据史料记载,过去,松桃交通条件极差。对外联系走的是多年行走形成的几条古道,及松江、寨英河航道,县内各处走的是荒僻土路及先民们乐善倡资先后建起的大大小小的18座木桥。乾嘉农民起义后,清政府为平息农民的抗暴斗争,在松桃一带苗区采取了较为宽松的政策,开通了松桃至三家桥和思南两条大道,在长期闭关自守的旧中国,松桃虽有两条大道和其它线路与外界联接,却都是崎岖的羊肠小道,沿途山高坡陡,来往艰难,加上松桃劳动人民历代艰辛营造的石桥、木桥,多毁于兵、匪、火、洪水,各族人民之间的交往,始终没有摆脱“炊烟两岸、鸡鸣相闻、而界至分焉”的局面。

松桃河因滩险、水急,只通航小木船,运效极低。陆上运输全靠肩挑马驮。民国时期,建成川黔、玉(屏)秀(山)公路,从此,虽偶有汽车入境集运军粮,然而民间经济交往依然,行路难的状况并无改观。

然而,真正实现交通改善,应该是在改革开放后,县委政府依照“民要富,先修路”的理念,彻底打开了阻碍松桃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国道、省道、县道,全面贯通;城路、乡路、村路,路路顺畅,为松桃人民奔小康铺就了阳光大道。

解放后,饱尝交通不便的松桃人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把修建地方道路视为己任,满怀豪情地投入到道路建设上来。从1950年开始,松桃逐步有计划地治理交通,扩大运输。特别是自治县成立后,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国家的支持和帮助下,大力修建山区公路,整治河道。到1965年底,除牛郎区公路只通到河界营外,其它区、镇均进入公路网络。通航里程达119公里。1968年后,松桃河因下流茶洞筑坝拦河,致使航运中断,进出境物资运输全部转为陆运。随着地方经济发展和各族人民之间交往的逐渐增加,公路的重要性越来越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加上“社社通公路”的口号推波助澜,在全县掀起了修路的热潮。到1977年止,全县修通了长兴至迓驾、世昌至螺丝董、清水哨至牛郎等十二条县乡公路。

自治县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县各级党委、政府把发展交通、改善交通落后的面貌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松桃人民为了改变行路难、运输难的生产生活条件,节衣缩食,踊跃捐款捐物,投工投劳,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向贫穷宣战,向交通落后宣战。

松桃山高沟深,群众居住分散,修建道路线长、点多、工程量大。先后修通了太平至耿溪、和尚洞至长兴的公路;1958年,又修筑了干川至普觉、黄连寨至世昌公路。到1985年,修通了甘龙至沿河,乌罗至印江,世昌至湖南吉首,大兴至湖南凤凰的公路干线,全县公路通车里程621.422公里,比民国时期增长七倍多,新建和改建永久性公路桥74座。当时的60个乡(镇)有54个乡镇通了汽车和拖拉机。1986年至1990年,先后修建了3条县乡公路83.24公里,1990年底,境内各类公路通车里程达704.662公里。县内参与营运的车辆有畜力车6部,手扶拖拉机95台,盘式拖拉机85台,载重汽车134辆,客车6辆240个座位。客运路线16条,每日定期客班车46车次,此外,还有各种小汽车12辆,自行车1500辆,渡船28只,载人容量560人。渔、副业船80只,载货容量80吨。

1991年以后,根据贵州省关于公路建设要以“重点修建高等级公路和经济路线,改造提高繁忙经济运输线和部分城镇过境出口线,打通经济运输效益的断头路”的指导方针,公路建设主要任务是以县城东西环线为枢纽,一纵一横八联线为骨架,先后改建、扩建、新建了一系列经济线路、乡村公路,并对境内的国道、省道、县道和部分乡道实施油路改造。到2005年底,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达2494.8公里,在1985年的基础上增长了4倍多,县内21个乡(镇)已通油路,338个行政村已通公路。

砥砺攻坚筑坦途

松桃真正掀起大规模的筑路架桥热潮是从1985年开始的。当时的县委、县政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扶贫政策,将国家的扶贫资金作为引子,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广泛发动群众,大力弘扬“松桃精神”,在松桃苗乡大地大打公路建设的人民战争。经过10多年的艰苦奋斗,松桃的交通事业有了长足发展,交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综合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广大交通干部职工把发展交通事业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实施了交通事业发展“四步走”战略。

第一步,1956年至1985年,重点解决“通”的问题。在这30年的过程中,从1956年起,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国家和省对老少边穷地区重点扶持的有利机遇,调动和发挥各级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以“公办民助、民办公助、民工建勤”的形式发展交通事业,重点解决山区群众行路难、运输难的问题。在这期间,修通了10个区公所所在地和省际县际主要公路,重点建设改造国省县公路“以渡代桥”和“以河床为路”的公路薄弱环节和改造国省公路危险路段和加强公路抗灾系统设施建设。

在这期间(1970年),修建了铜仁大兴机场,该机场是我国最早开辟航道的自治县之一。原属贵州省民用航空管理局管理。是贵州东部唯一的一个支线机场。

第二步,1986年至2000年,重点解决公路上等级、上水平的问题。重点修通乡镇所在地公路;加快实施粮、烟生产基地和经济林区、矿产资源区公路建设。进入“九五”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适时调整发展战略,提出了加快实施“社社通”、“乡乡通”公路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县委、县政府相继颁布了《关于加快公路建设的决定》、《关于加快发展交通运输的若干规定》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15年间,全县新建改建国道、省道126公里,新建乡道534公里。其中建成了纵贯苗乡山区腹地的松桃公路,打通了松桃出省通道松吉公路黄连至芭茅段和东北主干线大兴至迓驾段等重点工程。新建大中桥梁27座。到“九五”期末,全县实现了乡乡通公路。

第三步,2001年至2005年,同时也是该县公路建设发展较快时期。特别是从2003年以来,交通部门认真实施交通“十五”发展规划,按照“一纵一横一环”八连线公路建设总体方案,加大了公路建设项目的申报和争取力度,加快了该县公路等级提升步伐,实现了油路“零”的突破。“十五”期间,完成了“一纵”201省道(松桃段),“一横”304省道(松桃段)两条省道的提级改造任务,完成“一环”松桃东城新区环城大道建设,完成和平洞至迓驾、松桃至怒溪、干川至川硐坪、甘龙至印江、326国道(松桃段)提级改造任务,完成寨石大桥新建和红旗大桥、云落屯大桥改造工程。

2000年大兴机场恢复重建,通航后更名为铜仁机场。铜仁机场自2001年7月首航以来,已开通铜仁至贵阳、铜仁至长沙、铜仁至重庆、铜仁至广州、铜仁至深圳、铜仁至北京、铜仁至上海7条航线,铜仁机场的恢复、重建,打通了松桃通往发达地区的空中便道。从县城乘车30分钟到达机场,机场到广州、深圳只要1个小时,到贵阳、长沙、重庆则只需半个小时。2012年更名为“铜仁?凤凰机场”。

“铁路修到苗家寨”这不仅是苗家儿女从70年代就开始唱响的一首歌曲,也是松桃人民世世代代的梦想和期盼。为了争取渝怀铁路过境,历经28年的努力,于1998年10月21日铁道部通过了铁路过境松桃的走向方案。渝怀铁路于2000年12月动工,2006年元月正式启运。过境松桃的大路乡、孟溪镇、普觉镇、沙坝河乡、牛郎镇等七个乡(镇),23个行政村,里程39.893公里。

在“十五”期间,完成公路提级改造总里程313.8公里,投资15996万元。截至2005年底,国省县乡公路里程为655.8公里。村级公路1986公里,全县公路总里程达2641.8公里,比1956年前增长32.2倍。由于松桃公路建设发展迅速,从而促进、带动其他行业的协调发展,特别是汽车运输行业,60年前处于零的状况,据不完全统计,现全县拥有各类大小机动车辆16000多台。新建农村客运招呼站299个;渡口改造35个。行政村通客车率达到73%。除了开通周边省市县短途客员运输业务外,还开通了上海、广东、福建和贵阳等长途客员运输业务,年客运量335.8万人,年货运量41.3万吨,年养路费征收达352万元,年运管费征收达306万元,年超限运输赔(补)偿征收费达150万元。完成全县渡船“木改钢”任务25只,由于水上交通运输安全措施到位,保持了60年来水上交通运输安全无死亡的记录。2013、2014年连续被评为全市“一等奖”。

第四步,2006年至2015年。在这期间,松桃的交通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在战略调整上,实施两个转移:一是向高速公路建设转移;二是由重建设向“建、改、养”并举转移。既突出高速公路这个重点,又坚持统筹规划,注重干线公路和乡镇公路的提级改造,完善路网质量,提高通畅能力。2010年2月,迓大二级公路建成通车以后,使该县公路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松桃,以构架出省快速通道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重点。

杭瑞高速松桃段于2013年建成,全长10.54公里。总投资57.3亿元的松铜高速于2014年12月26日建成。全长50.4公里。

S304线孟溪至印江主干线。工程总投资6.33亿元,路线全长51.233公里,于2016年元月建成通车。

该县还按照“二横、四纵、六联线”体系布局,以扎实抓好渝怀铁路复线和二级公路等项目工程为重点,2015年10月,启动了松桃至吉首二级公路建设,2017年将建成通车。如今,无论是土生土长的松桃人还是到过松桃的外地客人,都会有这样的感概:松桃再也不是史志上记载的“山高坡陡,有路难走,土货不出,外货不入”的落后山区,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商贸名城,四通八达,商贾云集,物流天下”的现代苗乡新城,这得益于现代化交通的保障和支撑。铜仁凤凰机场、渝怀铁路、杭瑞高速、松从高速、迓大二级公路、松印二级公路以及在建的松吉二级公路和城区新修的七星大道、长乐大道、湘渝大道、梵净山大道、花鼓大道、景山大道、九龙大道、桃源大道、希望大道、育才大道等路网在境内纵横交错,构筑了一个高效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大大缩短了松桃对外联系的时空距离,一个大开放、大交融、大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

自“十一五”以来,县委、县政府牢牢把握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机遇,全县在交通发展领域总投资超过10亿元,用于县内航空、铁路、高速公路、国省道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建设。其中,高速公路建设方面投资达2个多亿,新建纵贯全县的二级公路152公里,渝怀铁路39公里;高速公路和国省道干线公路建设步伐加快,县内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7.8公里,松从高速公路在境内形成横穿东北,构建起了高速公路主框架;2015年在基本实现建制村村村通硬化路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村村通”扫尾工程,95.6%的建制村通了硬化路,73%的建制村通了客车。至2015年底,公路通车总里程是自治县成立之初的64.2倍;全县营业性机动车达到4000多辆,是1956年的4000多倍。

到2015年底,全县公路总里程已达5015公里,其中,通村公路2713.132公里,大小桥梁447座。已完成通村公路硬化改造1377.767公里,通村油路501.2公里。建设质量和进度在全市最前列。公路密度己超出全市平均水平,实现了乡乡通油路,并有部分乡镇实现了村村通油路,初步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国省道为骨架,县乡道为依托,干支相连、四通八达、辐射全县的公路网络。

经济腾飞铸辉煌

路通到哪里,哪里就会形成一条产业链;路延伸到哪里,哪里就会造福一方百姓。交通事业的发展,为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如今已成为武陵山区发展较快的县城。仅2014年,县交通运输局通过科学管理,严格施工,努力将通村水泥路工程建成优良合格的廉政工程、惠民工程和农村幸福小康路工程。共投入资金42330.6万元,修建了631.8公里通村水泥路,使得28个乡镇85个行政村90000余群众直接受益。

大交通带来大流通,大流通培育大市场。松桃建成了周边市县规模最大的汽贸城和客运中心。松桃汽贸城是2014年引进的重点建设项目,项目位于松铜高速公路松桃南互通两侧,是集汽车销售展示、汽配装饰、检测维护和二手车交易等为一体的现代汽车综合贸易市场。工程总投资10亿元,规划面积为420亩,项目分成二期建设,目前,一期工程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己有19家汽贸公司入驻运营,年创税千万元,全面运营后,可解决1000多人的就业问题。

客运中心现建有城北和城南两个中心站,其中,城北中心站是2014年10月建成投运的,是具有同时接发300台客运车辆的中心车站一级站,目前有进站车辆370辆,客运班线40条。其中:省际班线11条,市际班线3条,县际班线3条,县内班线23条。日发客运班次512次,日均客流量5400人次;松桃城南汽车客运站于2013年底开工建设,该客运站建设项目,位于松桃城南新区梵净山大道旁,占地面积124亩,总投资6000万元,按照国家一级客运站标准建设,设定旅客日发送量3000人次/日以上。

运营站点涵盖全县5个街道、17个镇、6个乡503个村,开通全国10多个省、市。随着交通运输市场的快速发展,松桃批发商城的规模也随之同步发展壮大,批发市场年交易额突破10亿元,成为周边县最大的贸易市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吸引了众多本地和外地投资商洽谈投资物流经营意向,县政府在加快物流业发展的政策上给予倾斜和支持,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物流巨头抢驻松桃物流园区。不到3年时间,全县年物流总额迅速突破100亿元。到目前,全县已发展各类物流私营企业100多家,从业人员达3000多人,成规模的货运站场20多处,配货线路和站点遍布全国各地。功能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促进了“大松桃”建设进程,提升了松桃城市品位,松桃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 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松桃为中心的“一小时生活圈”和“半小时生活圈”,到国内各大、中等城市由航空和铁路相连接,到周边城市和县由高速公路连接,到各乡镇由高等级公路相连,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枢纽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和显现。

特别是迓大二级公路建成通车以后,松桃人倍加珍惜,在100.9公里公路沿线布局产业带:东线建设生态茶业、油茶、中药材、草地生态养殖产业带;西线建设经果林、香菇、无公害百合、优质粮油、特色养殖产业带;北线建设优质烤烟、无公害蔬菜、生态立体养殖产业带,打造绿色通道经济、立体观光农业经济和旅游经济。如今,这一产业格局已基本形成。

正大现代高效茶叶产业示范园区、盘石生态畜牧业示范园区、长兴堡中药材产业示范园区、普觉现代循环农业示范园区、太平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5个省级园区,大路等7个市级园区和长坪等15个县级农业园区。发挥着强有力的辐射带动作用,松桃的农业产业步入聚集式规模发展的“高速路”。目前,产业覆盖区域内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带动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高速增长,吸引外出务工2万多农民回乡就业。

翻开松桃交通建设的画卷,体验那份沧海桑田的变迁,你就会发现每一粒铺路的石子,都饱含着交通建设者辛勤的汗水。路是铺下去的碑。可以说,松桃公路改造的过程,正是松桃交通建设者用实际行动镌刻“松桃精神”丰碑的过程,松桃交通人用自己的智慧、才能和奉献精神,在这片人杰地灵的热土上,铺设了一条通向现代文明的康庄大道。

松桃交通一路风尘,走过了不平凡的60年。昔日乡间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如今已成大道通衢;昔日松江两岸隔河相望,如今新修的松江大桥、水塘河大桥、永兴大桥、希望大桥、桂花大桥、牛角河大桥横贯西东。

随着松桃城乡交通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公路运输,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广大人民群众走向富裕的主要力量,为繁荣贸易、文化交流、旅游观光发挥了重要作用。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