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拖回去吧!这批高粱,千粒重达不到我们厂的标准。”眼前堆放着60吨红缨子高粱,贵州国台酒业有限公司品质控制经理梁丽泉给供货商打电话。“没办法,我们每个环节都有严格标准,达不到,就退货。”她略显冷漠。
“我们搞质量的,最不怕得罪人”,正值酱香型白酒生产的第二次投料环节,原料陆陆续续进厂,类似场景不时上演。梁丽泉每天都会到各个生产环节巡查,看看大家是否照章办事。
拐点:躺着卖酒到行业寒冬
“打开车门那一刹,空气里浓烈的酒糟味终身难忘。”梁丽泉是山西人,2004年从国台酒业旗下天士力集团总部调往贵州仁怀市茅台镇工作。
不过,让她难忘的不止这些。“仁怀95%以上的酒厂都生产酱香型白酒。高峰期时,这里有几千家酿酒厂。买酒的客人络绎不绝,小镇上塞车就能塞上一个小时。”和世界上所有名酒一样,酱香型白酒也有特定产区,中国绝大部分企业都集中在这里。
“酒老板可以说是躺着卖酒,供不应求。哪有人有心思琢磨品质这件事?有些小作坊好坏掺着卖,也能很快赚大钱。”梁丽泉见证了白酒产业的黄金十年。2002年到2013年,茅台镇上的人活得滋润。
然而,拐点出现了。2013年,在经济增速放缓、禁酒令、塑化剂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下,白酒产业开始遭遇行业寒冬。
过去是皇帝女儿不愁嫁,如今好日子早就结束,白酒企业只得纷纷想办法。“白酒毕竟是用来喝的,还是要回归产品本身,通过提升品质赢得市场。”梁丽泉说。
尴尬:没有标准不是小问题
用什么衡量品质?如何提升品质?标准是关键。那次关于标准制定的全厂大讨论,一搞就是3个月,梁丽泉记忆犹新。
厂里要上马一套质量认证体系,刚开始征集意见,大家就炸开了锅。很多酿酒师傅都知道用什么方法才能烤出好酒,但很少有人能说出具体有哪些指标。手艺大多是出于经验积累,很难做到量化。
尤其是老师傅,很多只有小学、初中学历,有的甚至不识字,酿了一辈子酒完全靠感觉、凭经验。按照体系、跟着文件一步一步操作,“看不懂”“做不到”成了理由。面对面吵架的,说不干走人的,不在少数。
“作为品控员,我们知道很难。但再难也得做,这是趋势。”一个一个反复做思想工作,一条一条标准解释给师傅们听:为什么要设立这一条、具体该怎么做、做了有啥好处。
没有标准只是酿不出真正好酒?尴尬其实还有很多。在仁怀,有个故事广为流传:一家大企业想来投资,选中了一家酱香酒企。但是,当要求该酒企出示自己的成本报告时,这家酒企却怎么也拿不出。
“为什么拿不出?没有衡量酿酒成本的标准。单说厂里窖藏的基酒这一项,究竟值多少钱?没有可以参考的评估标准。”国台酒业副总经理邹江鹏介绍,很长一段时间,仁怀酱香酒企业大多是粗放式生产经营,保障产品质量和口感主要靠酿酒师傅多年经验。当年白酒走俏时,企业只是闷头做产品,很少关注标准问题。
“没有标准很难实现规模化,要抢占更大消费市场更是困难。仁怀酱香酒想要打品牌,必须解决没有标准的尴尬。”邹江鹏说,仁怀酱香型白酒基酒,由于一直没有标准体系,只能低价出售,基本不能出售到省外或国外,也无法在电商平台上销售。
长期以来,酱香酒地方标准体系欠缺,既没有白酒产品质量等级的评定体系,也缺少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基酒、年份酒等白酒产品的估值依据。这限制了酱香基酒的上市交易,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等扰乱市场现象也随之出现。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