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菁(右)出资修建村里道路。
孙菁,43岁,土生土长的石阡县大沙坝乡孙家坪村大竹林组人,在外打拼了近30年后,他带着难舍的故土之情回到老家,捐公益款、设助学金、建幼儿园、修路建水池、带领村民谋发展。乡亲们每每提到他时都竖起大拇指说:“这么好的人,真是难得找。”
学习让他从搬运工当上厂长
“一个人的思想改变很重要”,孙箐告诉记者,自己就是地地道道的山里娃,经过多年在外的打拼经验,他深深的意识到,一个人,尤其是像自己一样出生偏远农村的人,只有改变思想,才能让自己有更明确的目标,不荒度年华。
孙菁表示,这是他最真实和深切的感受。多年的努力和奋斗,目前他在北京经营着一家石材企业,在业内也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但说起刚出门闯荡的时候,却充满了艰辛。
据他回忆,大概十五六岁时,只是一名初中生的他独自来到深圳进入一家石材企业当搬运工,负责搬运切割好的大理石。孙菁清晰的记得,在车间每天搬运的大理石大约在四至五吨,每月的工资约300元。
“自己没有建立起自身的知识体系”,张箐回忆,一般人觉得20多年前每月能拿到300块钱的工资,已算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了。但张箐不这么想,他意识到,之所以自己来到深圳这个地方只能从搬运工做起,是因为自己的知识文化水平不够。
于是,他在工作中抽出时间,自己买哲学、经济学等方面书籍研读。通过这样的学习,张箐在这家企业工作的时间里,从车间的一名普通工人成为了这家企业聘请的厂长。
时至今日,张箐依旧保持阅读和学习的习惯,无论到什么地方身边总带着一本书。他自己也坦言,踏实学习、踏实做事是他取得今天成就的重要保障。
关注教育 自主出资约50余万
孙家坪村位于大沙坝乡西北部,距乡政府9公里,境内有一所小学,左邻右舍共5个村的孩子们几乎都在这里上学,但由于种种原因,学校条件比较艰苦,设施有待完善。
孙菁得知后,慷慨解囊,主动与校方联系,为学校送去公益款10万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校的燃眉之急。此外,2009年以来,孙菁在孙家坪小学设立了奖学基金,每年投入4万元用于奖励成绩优异的学生和教师。
“大家都比较敬佩孙箐”,孙家坪村监委主任彭廷英告诉记者,在当地。无论老少只要提到孙箐无不竖起大拇指的,尤其是在孙家坪建幼儿园时,孙箐的举动更是让人动容。
彭廷英介绍,孙家坪村争取到60万山村幼儿园创建项目,项目建设资金由当地教育局及政府部门进行协调,但征地资金需村里自行筹备。
对于一个普通的村委会,村支两委为此绞尽脑汁,为了筹集资金到处奔走,但一直都未能解决。
当孙菁了解到幼儿园征地一事后,二话没说,当即表态承担征地所产生的所有费用10万元。有了他的资助,孙家坪山村幼儿园目前正在如火如荼施工中,建成后,将惠及周边5个村的小孩就地就近上学。
“人要改变思想,就必须接受良好的教育。”为何一直关注家乡教育,结合孙箐自己的成长深有感触,他认为只有接受好的教育,才能让山里的孩子们走出大山,实现理想和报复的希望。
干实事发红包 被称“及时雨”
村里的基础设施一直让孙菁很是担忧,每次回家都感慨不已。
孙家坪村平均海拔500米,每逢雨多时节,全村自然井水就会变浑浊,少则几天,多则一个星期不能饮用。
为了能让村里的人喝上自来水,2008年他向村里提议建人畜饮水池,时值项目刚好落在此处,但是水池所建之地要占用农户的生产用地,但当时村里财力紧张,实在拿不出这笔钱,致使项目实施受阻。
“项目资金外所差钱,全权由我负责,尽管放心大胆地做,把水池建好点,让村里人喝上自来水就行了。”在关键节点上孙箐得知后,他又出现了,全村278户人家喝上了自来水。
2015年6月,经过孙箐和村支两委的共同努力,一条硬化路犹如一条丝带穿村而过,从此缩短了乡村两级的距离。
2017年农历新年,大年初一,孙菁在新年的第一天携妻儿回到家乡给村里老人们拜年,向120多位老人发放了3万多元的红包。
孙家坪的父老乡亲们只要有困难,孙箐都会主动站出来,村里喜欢看《水浒传》的老乡们说,他就像宋江,也有人说他是大老板。后来,孙箐就像“及时雨”的表达不胫而走。(廖尚海)
来源:贵州都市报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