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赤水:“五维空间”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

2020年10月09日 10阅读 来源:人民网2016/12/14

丙安红军渡口

  人民网12月12日赤水电 12月11日,由国家旅游局主办的“重走长征路”红色旅游主题活动走进赤水市,在丹青赤水、秘境仙乡中感受厚重的红色文化与秀美的自然风光。

赤水因神秘美丽的赤水河贯穿全境而得名,是贵州省委、省政府划定的“革命老区”,1929年贵州省第一个地方党组织——“中共赤合特支”在此诞生。1935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遵义会议”后,在赤水发动了闻名中外的“四渡赤水”战役,美丽赤水也因此名扬中外。

“赤水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红色是赤水的代表性符号,更是赤水宝贵的财富。”在赤水市副市长游红军看来,丰富的红色文化不仅滋养了赤水人民的心灵,更成为赤水打造全域旅游的一张靓丽名片。

据了解,赤水市目前有赤水红军烈士陵园、黄陂洞红军战斗遗址、丙安红一军团纪念馆、耿彪将军陈列馆、元厚红军四渡赤水渡口、中共赤合特支旧址等红色遗址,这成为赤水市开展党课教育、发挥革命教育功能、实施红色旅游的重要载体。

除了丰富的红色文化,由于良好的生态,各类旅游资源富集,也构成了赤水“桫椤王国”“丹霞之冠”“竹子之乡”“千瀑之市”的奇特景观,不仅是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地、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全国唯一一个以行政区划命名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拥有国际最佳休闲旅游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长寿之乡、国家级生态市、国家森林公园等38张国际级、国家级名片。

正因为如此,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成了赤水打造“全域旅游”最有力的资本。近年来,赤水市紧紧围绕贵州省委、省政府把赤水河流域建设成“四河四带”(即围绕生态河、美景河、美酒河、英雄河定位,打造美丽乡村带、特色产业带、绿色城镇带、生态文化带)和遵义市委、市政府打造赤水河流域千亿级文化旅游产业带的战略部署,以全域旅游统揽全局发展,通过拓展开发空间、发展空间、合作空间、业态空间、承载空间“五维空间”,加快构建“全景式打造、全社会参与、全产业发展、全方位服务、全区域管理”的旅游发展新格局,全力以赴做好“旅游+”这篇大文章。

“要打造赤水的‘全域旅游’,赤水主要从五个方面着手。”采访中,游红军梳理了“全域旅游”的赤水探索。

“政府+市场”拓展开发空间,“全景+全季”拓展发展空间,“行业+共建”拓展合作空间,“旅游+产业”拓展业态空间,“硬件+软件”拓展承载空间,这是赤水旅游发展的方法论。

游红军解释,2012年,赤水市整合了遗管局、赤水风管局、赤水旅游局等6家涉旅部门,成立赤水旅发委,在全省率先完成旅游景区“三权”分离(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工作。同年,组建了赤水市旅游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实现对全市旅游产业的“五统一”(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营销),有效解决了“九龙治水、多头不管”的问题。

同时,在景区沿线、骨干道路全面实施“增彩添色”工程,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地大力发展天岛湖、天鹅堡等高山康养度假区,在城区重点扶持茵特拉根、黔北明珠文化城等城市旅游综合体,建成了集观光旅游、运动健身、文化展示等于一体的三十里河滨康养大道。并先后出台了《关于鼓励投资发展旅游服务业的若干优惠办法》等系列旅游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巩固提升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创建成果,成立了赤水旅游业、住宿业、餐饮业等协会开展行业自律,开展旅游标准化培训5万人次以上,发展宾馆酒店541家,新建成星级酒店7家,全市接待床位数突破2.3万张,全市旅游从业人员超过2万人,真正让全市人民吃旅游饭、走旅游路、发旅游财。

此外,赤水市还着力加快工旅、农旅、城旅、文旅、康旅融合发展,深入挖掘“四渡赤水”红色文化品牌,确定了“丹青赤水?康养福地”的旅游宣传主口号,举办环球城市旅游小姐总决赛、中法国际民俗文化狂欢节、“四渡赤水”国际越野挑战赛、国际山地音乐节、大瀑布悬崖跳水等系列活动提升品牌影响力。开发出的红赤水桫椤妹、永斛源金钗石斛、黔老翁晒醋、竹韵等300余个系列旅游商品。

“在赤水旅游,不仅可以看美景吃美食,而且整个景区都实现了免费WiFi全覆盖,让你对外交流无阻碍。” 游红军表示,赤水在打造景区“软件”的同时,也非常注重“硬件”的更新和配套。目前,通过赤水旅发公司融资22.5亿元,按照国家5A级标准,对旅发公司经营的六大景区进行提档升级,成功创建了4个国家级4A级旅游景区,建成了西南地区最大的赤水游客中心,完善了亭廊步道、星级公厕、停车场、快速通道等基础设施,推出了大瀑布电梯、竹海滑道、观光索道、低空飞行、四渡赤水VR体验等一批优质炫酷的旅游新项目。为建成赤水智慧旅游系统,赤水市在主要景区投入6500万元,建成了赤水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实现了旅游攻略、智能导览、酒店预订、网络销售等功能全覆盖。

“2015年赤水市接待游客7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实现75亿元,产业增加值实现21.9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的26%。旅游业成为赤水经济的支柱性产业。2016年,全市游客接待总量预计突破1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20亿元,赤水旅游已成为全省山地旅游‘井喷式’增长的一面旗帜。”对于未来的发展,游红军信心满满。他表示,“十三五”时期,赤水市将继续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全力做好“旅游 ”文章,着力构建“全景式打造、全社会参与、全产业发展、全方位服务、全区域管理”的旅游发展新格局。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