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黎平12月8日电 12月7日,黎平会议纪念馆前,一首悠扬婉转的侗族大歌划破了这个县城清晨的宁静,也开启了由国家旅游局主办的“重走长征路”红色旅游主题活动贵州段的行程。
活动现场,虽然媒体记者和游客们听不懂歌声中的具体含义,但都被这优美的旋律以及演唱者身上精美的侗族服饰所吸引,大家纷纷静下心来,在领略红色文化的同时,也享受了一场“侗乡之都”的视听盛宴。“能把我们少数民族独有的元素融入红色旅游当中,便造就了当地旅游的独特之处,这样的旅游不仅在国内具有吸引力,更可以面向全世界推广。”参观完黎平会议会址,党史军史红色旅游专家刘高平激动地说。第一次来到黎平的他,不仅在此深入了解了红军在这里波澜壮阔的历史,更记住了犹如天籁之音的侗族大歌。
黎平县位于湘、黔、桂交界,是红军进入贵州的第一城。1934年12月,中央红军在黎召开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采纳了毛泽东“以遵义为中心向黔北进军”的正确主张,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迎来了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的曙光。
“黎平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史、红军史、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同时,黎平会议敢于向共产国际驻中共军事顾问李德的权威挑战并取得胜利,这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也具有重要意义。”据贵州省黎平县县委办副主任、黎平会议纪念馆副馆长易同军介绍,长征期间,先后有红七军、红六军团及中央红军经过黎平,并在黎平留下大量的革命旧址和红色遗址:有保存完好的红色文化人文景点有黎平会议会址、黎平会议纪念馆、黎平烈士陵园、毛泽东住处、福音堂等20处。黎平会议召开地所在翘街,全长1公里,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在红军过黎平期间,整条街家家户户都住着红军。
“我从小就是听腌鱼和红军的故事长大的。”在黎平,贵州佳人食品暨詹老奶佳所腌鱼创始人詹家雨回忆起父辈们给她讲述与红军之间发生的故事。“外婆和奶奶经常给我讲1934年冬天红军过佳所村的故事,说得最多的就是红军意志坚强,是了不起的好人,即便没有吃的也不会拿老百姓一针一线,当时有村民们把佳所最好的东西——腌鱼送给红军作干粮,红军不肯要,非要付钱给村民!”
后来,詹家雨创办企业生产侗家腌鱼。创业之初,有人说侗家腌鱼虽然是美食但小众,走不出黔东南走不出侗乡,可她并没有气馁,“早期共产党人对理想和信念的坚持让我备受鼓舞,直到现在自己创业,也会经常以红军长征来作案例激励团队,做企业也会遇到各种困难,只有忠于理想,才有可能胜利。”正是这份坚持,让侗家腌鱼不仅走出了当地,还走出了国门。
像这样的故事不仅发生在詹家雨一个人的身上,随着岁月的沉淀,长征精神已经成为激励黎平奋力向上的原动力,而丰富的红色资源、革命遗迹则为黎平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丰厚的基础和条件。
“如今,黎平已成为红色旅游胜地,游客到此不仅能够充分感受红色旅游资源,还能感受‘侗乡’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据黎平县旅游发展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吴家贤介绍,近年来,黎平县紧紧围绕“曙光之城、侗乡之都”的目标,挖掘红色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以“黎平会议会址”为开展红色旅游的载体,将中国红军进入黎平的红色题材故事,融入具有黎平特色的侗族大歌、侗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文化表现力和旅游内涵,并确定了一条以黎平会议会址为重点,以中央红军长征路线为主线,点、线、面与侗族风情游、国家森林公园绿色生态游相衔接、协调、互补的黄金旅游重点线路。
通过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和精品线路从点到面、连线成片的有序打造和推进,黎平县红色旅游的知名度进一步提升。随着贵州构建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逐步形成和当地旅游接待能力的提升,“十二五”期间,黎平县旅游接待的增长实现了翻一番。2016年上半年,全县共接待游客人数累计为207.62万人次,同比增长65.48 %,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9亿元,同比增长63.39%,侗都黎平正借着红色文化的靓丽底色大放异彩。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