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修文花塔:利用阳明文化打造农文旅一体化美丽乡村

2020年10月09日 10阅读 来源:人民网2017/02/15

1 陈骊龙在向记者接受“弥香苑”在花塔村的整体规划。.jpg

陈骊龙在向记者接受“弥香苑”在花塔村的整体规划。

人民网修文2月14日电 (孙远桃) “不要以为她只是个聋哑人,她可是我们村的劳动能手,还是一个会跳花灯的才女咧。”走进修文县谷堡乡花塔村吴家庄组付善友家,村支书陈骊龙便乐滋滋地介绍起这家女主人的“光环”。

陈骊龙告诉记者,付善友的爱人今年48岁,别看她身患残疾,但却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女人,在外干活踏实努力,在家打点稳当妥帖,自从村里组建了歌舞团,她就加入其中,在劳作之余和大家一起跳花灯,跳得可好了。

“说起来还得感谢陈支书,感谢‘弥香苑’,是他们来了之后,才让我们的日子越过越有滋味。”说起过去和现在生活的变化,刚外出回来的付善友不禁感叹了起来。

“猕香苑”让村民“富”起来

付善友今年52岁,用他的话来说,自己是真正“苦”出来的一辈人。过去由于家里穷,差点连媳妇都讨不上,后来好不容易结了婚,但一连生了三个孩子,日子也总是过得紧巴巴。而在花塔村的517户人家里,像这样的家庭还很多,由于贫困,让这个小山村少了太多生活的色彩。

这一现状的改变,源于贵州修文猕香苑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到来。

2011年,贵州修文猕香苑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称“弥香苑”)落户修文,并在谷堡乡花塔村投资1.2亿元,建成了3500余亩猕猴桃基地,用于原生态有机猕猴桃的种植,在董事长彭鹰与总经理陈骊龙的积极带动下,花塔村的变化日新月异。

“我们家流转了8亩土地,每年土地分红就有4000元,在加上我们又在公司做工,一年又可以有近两万元的收入,随着孩子都长大成人,也可以自己赚钱家养了,以后的生活会越来越好了。”谈到现在的生活,付善友乐滋滋地说。

据了解,“弥香苑”进驻花塔村之初,当地100多户村民就以每亩土地500元的价格流转给了公司,基地建成后,收纳了近两百人在公司和基地上务工,按照每天每人最低70元的报酬,就让他们每年至少有近一万元的保底收入。同时, “弥香苑”利用自身具有的技术优势,指导农户发展特色种养殖,实现村民收入的多元化,也让他们的生活由温饱向小康迈进。

“神仙龙哥”让生活“美”起来

“不仅要让村民的荷包鼓起来,还要让他们的精神生活富起来,这样村民们才会真正爱上自己的家乡,回归自己的家乡。”因为有着一个人在四个月之内独立完成3500亩土地的租地、协调、开发、种苗,并把村民们传统农业变成现代农业、智能农业和科级农业的“神速”经历,因此大家都亲切地称呼陈骊龙为“神仙龙哥”。而在花塔村,陈骊龙也正在用自己的力量和实践,化更多“腐朽”为“神奇”。

在“弥香苑”,陈骊龙可谓重责在肩,从公司成立之初,他便担负着公司市场开发和产品销售等系列任务。由于他的智慧和为人热心,2016年通过全村民主选举,他被推到了“村支书”的位置。选举结束那天,当已年过60的前任老支书紧紧握住他的手、说把花塔交给他十分放心时,他就暗下决心,一定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在陈骊龙看来,一个村要发展,首先要提升自身的素质,提振村里的风气,通过产业带动,实现农户增收。为此,他对花塔村做了一系列的规划。

在村里成立农业合作社,鼓励村民用土地、闲散资金、技术等入股,在全村推广普通话,倡导大家文明礼让,严抓村民操办违规酒席,推进村里的殡葬改革……这一系列的措施,让村民们真正感受到了春风化雨般的希望。

“除了在‘弥香苑’打工每年可以赚到近两万元,我还利用在那里学到的技术,2015年自己种植了10亩猕猴桃,近去年摘果的收入就有6000多元,今年预计达到2万元。”说起自己生活的变化,花塔村马鞍山组的村民郑学林心里乐开了花。他告诉记者,作为一个过去靠天吃饭的庄稼人,他怎么也想不到有一天自己可以成为一个靠技术吃饭的“蓝领”。同时,由于村里严抓违规酒席,现在村里办酒的情况也大幅度减少,大家有了更多时间专注于发展生产。

为了带领村民在劳作之余寻找到快乐,丰富大家的精神生活,陈骊龙带头再花塔村成立了猕香苑歌舞团,鼓励大家用花灯、民歌、小品、舞蹈、快板、腰鼓、唢呐等方式,让大家“动起来”。

“我们村的花灯戏可受大家欢迎了。”说起这个歌舞团,陈骊龙自豪地告诉记者,他们不仅在贵州省和修文县举办的花灯大赛中深得认可,多次获奖,而且贵州省文联还给他们颁发了“百千万”惠民工程文艺宣传示范点的奖牌,鼓励该歌舞团队把贵州的民间文艺发扬光大、流传千古。也是因为这个歌舞团,吸引了很多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回归农村,回归家庭,并把日子越过越美。

盼新路 让多彩花塔“走”出来

“所谓路通人通财气通,花塔村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交通等基础设施亟待改善。”说起花塔村的额“弱点”,陈骊龙的眉头一下紧锁了起来。

事实上,在实地进入花塔村采访的过程中,记者也感受到了由于交通的滞后给花塔村带来的发展瓶颈。

据了解,花塔村距离修文县城仅13公里,虽说往村里的路是通的,但这条路却十分崎岖狭窄且充满泥泞,正常行车就需要花上一个多小时。而由于花塔村所在位置山地多平地少,村民大多呈现三五户散居的状态,在走访村民期间,记者数次遇到车辆打滑、两车错车困难的情况,村民们对道路的改善十分迫切。

“由于交通的滞后,也让村里的物流十分滞后。”陈骊龙告诉记者,随着贵州大数据的发展,他们也非常希望能够搭乘上“农村电商”这辆快车。可是,由于交通不便的原因,物流公司的包裹根本送不进来,花塔村的好东西也很难顺利快捷地走出去。

此外,陈骊龙的另外一个想法也因为交通的问题被搁置。那就是利用这里独特的地理优势和良好的生态自然环境,以及修文县独有的“阳明文化基因”,把花塔村打造成农文旅一体化的美丽乡村,挖掘打造“阳明胜境?良知花塔”,让游客在品尝无公害猕猴桃的同时,感受这里浓厚的文化氛围,享受大自然美丽风光和大自然赐予天然氧吧。

“我今年已经向县里提出申请,希望尽快能够帮助我们花塔村解决这个这问题,让村民们真正能够实现在荒山上种出摇钱树,在土里产出金元宝,让农民奔向小康路。”谈到自己的梦想,陈骊龙如实说。他坚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梦想照进现实的路程并不会太远了。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