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苏州市服务业发展铸就产业新格局

2020年10月09日 10阅读 来源:苏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6/2/16

  2015年,面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复杂变化和不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全市各地始终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重要抓手,着力在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上下功夫积极培育服务业创新型企业,强化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推进服务业集聚区提档升级,深化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全年服务业发展总体呈现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的良好态势,服务业增加值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服务业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最重要引擎。 

  一、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持续增强 

  “十二五”以来,苏州服务业发展迅速,正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支撑。2015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7243亿元,同比增长9.2%,增速高出全市GDP1.7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达49.9%,比去年同期提高1.5个百分点,首次实现“三二一”产业结构。服务业税收贡献突出,全市服务业税收共完成1159亿元,增长14.9%,高于全市税收增速6个百分点;服务业税收占全部税收的比重达40%,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服务业税收对全市税收增长贡献率达63.8% 

  1、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市服务业在总量稳步攀升的同时,不断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内部结构更趋优化。传统服务业平稳发展,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1%4.4%;房地产业增加值实现896.4亿元,增长6.1%,同比提高8.2个百分点。新兴服务业快速增长,信息服务、商务服务、文化创意和电子商务等产业发展成为亮点,全年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1124.5亿元,增长15.4%,同比提高6.9个百分点,占服务业总量的比重达15.5%,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 

  2、投资结构趋向合理。全市完成服务业投资3916亿元,与去年持平;服务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63.9%,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继续成为扩大有效投入的主要引擎。生产性服务业投资稳步增长,全年完成802亿元,增长2.3%,比上年提高7.4个百分点;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投资增速位居各产业之首,增长79.2%,比去年同期提升103.9个百分点。民间服务业投资拉动作用明显,全年完成2014亿元,增长4.7%,拉动服务业投资增长2.3个百分点,占服务业投资比重达到51.4%,占比提高2.3个百分点。 

  3、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全年服务业新设项目数624个,注册外资45.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8.5%36.5%,占总数的比重分别提升到72.6%51.2%;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26.7亿美元,占使用外资比重的38.1%,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引资水平逐年提升,功能型企业、新行业试点企业增加明显,全年新引进和形成具有地区总部特征或共享功能的外资企业35家,累计超过200家。苏州工业园区成为全国首个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区域,首个国家级境外投资服务平台在园区揭牌,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一站式服务。 

  4、企业发展充满活力。市场主体大幅增长,2015年末苏州登记注册私营服务业企业数达23.69万户,增长26.6%,占全市注册私营企业总数的66.3%私营服务业注册资本(出资金额)达1.02万亿元,增长38.5%,占全市注册私营企业注册资本的67.5%。营业收入保持平稳,全市2767家规模以上服务业共实现营业收入2033.5亿元,增长5.9%。服务业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增长迅猛,2015年末达到87.3万人,增长16.5%,比2014年末增加12.4万人。 

  5、区域发展亮点纷呈。各地立足自身优势,错位发展服务经济,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中有升。全市十个板块有6个占比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3个提高0.9个百分点,其中高新区服务业占比提高2.9个百分点,姑苏区占比达到87.8%10个板块有7个服务业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吴中区增速最高,达到13.7%。太仓港启运港退税政策正式落地实施,全年货物吞吐量实现1.96亿吨;工业园区、高新区永旺梦乐城、内地首家诚品书店等项目建成开业;常熟汽车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园获批“江苏省汽车零部件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 

  二、重点行业稳定器作用发挥明显 

  1、消费市场总体平稳。消费引领作用日益增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24.8亿元,比上年增长9%。其中,住宿和餐饮业逐步走出低谷,增速呈现缓步回升态势,全年累计实现零售额537.4亿元,增长11.8%,比年初提高2.7个百分点。全市消费热点相对集中,服装、家用电器和音像制品、通讯器材以及化妆品等四类商品对限额以上批零业零售额的合计贡献率达106.5%。网络消费快速崛起,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实现互联网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8.0%,苏州以67129元的人均网购(支付宝)支付金额,位列全省第二。全市累计创建国家级示范商业社区5个,省级示范社区15个,市级示范社区145个,“51020”便民生活服务圈进一步完善。 

  2、金融业发展迅猛。全市金融业增加值达到1180.4亿元,增长15.9%,占GDP比重提高到8.1%,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16.3%。全年新增各类金融机构41家,总数达759家;金融总资产3.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1.8%;苏州金融资产交易中心、苏州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获批开业,全市首家金融租赁公司在园区成立。全年新增上市公司8家,累计达100家,募集资金累计1180亿元;上市公司再融资19家,募集资金208亿元;新增新三板企业158家,累计挂牌企业229家,占全省35%。金融运行保持稳定,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25231亿元和20161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9.6%9.4%。保险业平稳运行,全年保费收入368.3亿元,增长18.1%。证券市场高速增长,证券机构托管市值总额7135亿元,增长98%;全年各类证券交易额8.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19%  

   3、物流业稳步增长。物流总量保持平稳增长,全年完成社会物流总额4.87万亿元,增长0.6%。港口物流持续发展,苏州港完成货物吞吐量5.4亿吨,增长13.4%,集装箱运量510.2万标箱,比上年增长17.8%;太仓港成为全省首个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试点口岸,与上海港实现通关通检和物流一体化。“一带一路”国际大通道加快构建,“苏满欧”五定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行,全年开行出口班列90列、进口班列10列,共运进出口货物4.7万吨、标准集装箱8946箱,货值9.1亿美元。城市配送服务能力提升,冷链运输和社区物流发展加快,日均配送量超过4500吨,配送终端超过2500个;“家庭生鲜宅配”服务模式得到推广,全年新增鲜活农产品社区直供店(点)120个。快递业增长迅猛,全市规模以上快递服务业累计业务量增长52.6%,业务收入累计增长40.7% 

  4、文化产业快速发展。2015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4100亿元,从业人员超过60万人,文化产业已成为我市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点。载体建设量质齐升,苏州阳澄湖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园、诚品生活文化商业综合体等项目建成投用;常熟同济文化科技产业园等16个园区(企业)被评为第三批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全市国家级、省级、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累计分别达到8个、15个和55个。第四届“创博会”成功举办,组织各类专题活动87项,参观人数22.8万人,促成各类项目合作签约、交易总额50.4亿元,是上届的2.9倍;吸引60个文化创意设计企业(项目)落户苏州,4家知名创意设计服务机构对接苏州本土企业。 

  5、旅游市场健康发展。旅游业规模持续扩大,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1884.5亿元,比上年增长11%。全年接待入境过夜游客149.7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7.9亿美元。全年接待国内游客1.06亿人次,比上年增长6%。旅游营销渠道进一步拓宽,成功开展北美客源地和TripAdvisor推广项目,苏州旅行社全年共接待美国游客10.9万人次,同比增长8%,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优质旅游载体创建效果显著,阳澄湖半岛旅游度假区创建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常熟成为我国第8个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可持续发展观测点;全市共有119个乡村旅游点及个人入选首批全国乡村旅游“千千万万”品牌名单,入选总数位居全省第一,其中苏州吴中旺山村获评首批“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苏州获评全国“美丽中国”十佳智慧旅游城市,苏州国家古城旅游示范区获评全国十佳度假区。 

  6、软件产业稳健发展。全年实现软件业务收入超1800亿元,约占全省的1/4。载体建设不断加快,全市拥有省级以上软件园区(基地)3个,其中国家级软件园1个,省级产业基地2个。工业园区、高新区软件园分别被授牌为“江苏省云计算特色产业园”、“江苏省大数据特色产业园”。吴江正在积极建设苏州湾软件园,规划载体面积达到130万平方米。企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全市累计认定软件企业达1083家,拥有集成电路设计企业27家、信息系统资质企业46家,通过CMMI三级以上和ISO27001认证的企业数量分别为52家和107家。产业自主研发能力不断增强,全市累计认定软件产品9201个,比2011年增长了2倍。 

  7、房地产市场明显回暖。2015年房地产利好政策频出,全市楼市销售逐渐回暖升温。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2133.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3.4%,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940.9万平方米,增长34.2%。库存总量明显减少,去化周期进一步缩短,全市商品住房去化周期从19个月缩减至11个月,其中市区从13个月缩减到6个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865亿元,比上年增长5.7%,其中住宅投资完成1419亿元,增长8.9%。商品房竣工面积由降转升,全市商品房竣工面积为1653万平方米,增长8.2%,增幅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其中住宅竣工面积1275万平方米,增长12.9%,增幅比上年提高20.9个百分点。 

  三、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增添新动力 

  1、电子商务增势强劲。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加快建设,全市拥有20多万家B2B B2C C2C的电子商务商家,其数量位居省内第一;绸都网、同程网、八爪鱼、食行生鲜等一批领军电商平台迅速崛起,好孩子、蜗牛电子、风云科技、同程等一批品牌企业快速成长。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全市重点建设培育的电子商务产业园近30家,其中金枫电商园产业园集聚企业及研究院40多家,涉及互联网、软件、物联网等新兴产业领域,已被评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创建工作扎实推进,常熟市获评国家首批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相城区获评江苏省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跨境电子商务取得新突破,中国(苏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成功获批,张家港市被批准为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直购进口”模式试点城市。2015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7000亿元,比上年增长40%,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税收增长超过50% 

  2、科技服务业快速成长。全年科技服务业实现收入170亿元,同比增长13.8%。全市技术合同认定3766项,合同金额71.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高新区成功入选国家科技部首批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成为全省唯一一家获批该试点的区域。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机构加快发展,国家级、省级新型孵化机构分别达到8家和47家,均居全省首位。科技成果加快转化,成功举办纳米、节能环保等12场对接会,组织项目对接807项,达成合作意向148项。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抓紧建设,研发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二期建设正式上线运行,目前全市拥有省级以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58家,其中国家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5家。 

  3、服务外包发展良好。政策环境不断完善,《苏州市促进服务外包跨越发展的若干政策》《苏州市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相继出台。外包业态更趋优化,离岸KPO占总量的比重达到60.5%,以产品技术研发、生物医药、工业设计等为主的KPO已在全市外包业态中占主导地位。载体建设步伐加快,“1+2+9”服务外包发展架构(即1个国家级示范基地、2个省级示范城市和9个省级示范区)已经形成。全年服务外包接包合同额119.2亿美元,离岸执行额62.7亿美元,分别增长14.7%14.2% 

  4、知识产权服务业加快集聚。国家首个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验收,目前共引进服务机构58家,全国前20强、服务品牌机构和品牌服务机构培育单位占比近30%,服务机构员工总数近2000人。知识产权运用能力不断增强,全市共有61家企业获得《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国家标准认证证书,苏州大学列入省知识产权局高校知识产权管理规范标准化试点,工业园区、高新区国家知识产权金融试验区申报工作有序开展。知识产权创造能力稳步提升,全年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7.45件,比2014年增长8.89件;国际专利PCT申请量达到908件,同比增长48% 

  5、人力资源服务业蓬勃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及产业园加快发展,《苏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发展规划》编制完成,管理机构入驻产业园办公,管理运行机制逐步完善,“一园多区”建园模式基本形成。目前,全市已集聚人力资源服务企业230家,从业人员超过5000人,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截至2015年,全市拥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1700余家,8个人力资源服务集聚区入驻企业310多家,其中总部在苏州的全国性人力资源服务企业16家,国内外百强人力资源机构达80家,从业人员超过2.5万人,产值规模超过520亿元。  

  四、服务业工作举措更加扎实有效 

  1、抓政策环境。2015年,全市围绕发展“四新”经济,先后出台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促进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政策意见》、《关于促进会议展览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意见》、《关于加快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若干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举措,为新兴服务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氛围。创新专项资金使用模式,新设立首期规模为3000万元的市服务业创投引导基金,重点扶持培育现代服务业中小企业,夯实现代服务业发展基础。积极营造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制定出台《关于实施创客天堂行动发展众创空间的若干政策意见》,创立创业天使基金,搭建创业服务平台,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苏州经济发展新引擎。 

  2、抓改革创新。加快推进商事制度改革,认真落实“三证合一”和“一照一码”登记工作,“三证合一”在苏州大市全面铺开,全年“一照一码”营业执照共发放40993张。加快推进金融创新,工业园区外汇资本金意愿结汇试点成果扩至全市,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全面发展,试点以来园区共有34家企业办理跨境人民币贷款32.3亿元;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台企“跨境贷”业务试点获批,累计借、放款金额突破120亿元;张家港保税区外债宏观审慎管理试点启动实施,17家企业累计办理外债金额2.6亿美元;跨国公司总部外汇资金集中运营工作深入推进,试点企业扩大至17家,合作银行扩大到8家,累计归集境内外成员企业资金超150亿美元。深入推进省级综合改革试点,2015年共安排工业园区和昆山花桥重点项目67个,下达扶持资金计划2.23亿元,三年累计安排项目153个,下达扶持资金7亿元。 

  3、抓载体建设。把集聚区作为服务业发展的主阵地,加快推进服务业集聚发展、特色发展。2015年成功争取到1家省级服务业集聚区,累计达20家。重新审定市级服务业集聚区,对发展落后的2家集聚区进行摘牌处理,新增认定工业园区2.5产业园等9家集聚区,累计总数达到81家。截至2015年,省、市两级服务业集聚区入驻企业达到69059家,就业人员达到110.3万人,累计营业收入1.27万亿元,利税605.8亿元,完成投资628亿元。同时,加大项目投入力度,重点支持服务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全市100个服务业重点项目全年完成投资600亿元,有17个项目列入省服务业“十百千”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57亿,完成年度计划的104%,其中有5个项目已经全部完工。 

  4、抓企业培育。强化示范引领,加快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品牌企业。2015年首次开展了市级服务业创新型示范企业认定工作,首批认定江苏国泰新点软件有限公司等创新型企业45家,其中技术创新23家、商业模式创新19、品牌创新3家。苏州蜗牛数字科技等9家企业入选“省服务业创新示范企业”,累计达到22家。全年新增认定总部企业18家,累计达83家。坚持品牌服务发展,重点培育现代服务业、科技产业品牌。全年新增服务业驰名商标3件、新认定江苏省服务业著名商标19件、新申请服务业知名商标39件,分别比上年增长50%30%50% 

  五、服务业发展需要关注的问题 

  从全年服务业运行情况看,总体发展平稳,但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一是服务业投资增长后劲不足。从行业分布看,2015年一半服务业行业投资出现下降,其中,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下降33.3%30.1%。从项目进展看,2015年,全市列入统计监测的310个服务业项目全年完成投资1132亿元,下降7.6%,比上年12.7%的增速下降20.3个百分点。从引资情况看,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速下降12.4%,同比扩大1.8个百分点。二是服务业企业盈利不强。经营成本尤其是人力成本上升明显,导致企业利润有所回落。规上服务业实现利润总额239.6亿元,同比仅增长2.3%,比上年回落6.7个百分点,其中营业利润为174.2亿元,下降2.7%。亏损有所加重,规上企业亏损额达52.2亿元,同比多亏10.6%,亏损面达23.4%,比上年上升1.6个百分点。三是服务业发展质量不高。传统服务业占比仍然较高,现代服务业规模偏小;信息和软件服务业、商务、文化、公共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尚未成为服务业增长的主体;科技服务业、创意设计、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度还不高。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启之年,苏州服务业发展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将更加突出创新驱动战略,积极探索,开放创新,大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全力推动服务业发展实现新跨越,努力实现“十三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