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半年苏州市经济运行情况

2020年10月09日 10阅读 来源:苏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6/7/19

  今年以来,苏州市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三去一降一补”五大重点任务,切实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结构调整深入推进,新兴动能加快积聚,呈现“稳中有进、进中有新、上有压力、下有支撑”的基本特点。但受内外环境影响,国内外市场需求不振,实体经济仍面临较多困难,经济运行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不确定性因素依然存在。

  一、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1.工业生产运行平稳,内生增长动力增强。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4870.3亿元,同比增长1%,增速与 1~5月持平。其中6月当月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761.4亿元,是今年以来单月产值的最高点。民营经济平稳发展。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产值5080亿元,增长2.2%,高于外商及港澳台企业产值增速1.7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34.2%,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发展良好。全市装备制造业产值3791亿元,增长7.5%,其中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产值分别增长22.5%、12.4%和6%,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速21.5、11.4和5个百分点。工业产值增长面扩大。上半年全市35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15个行业产值正增长,行业增长面为42.9%,比2015年全年扩大11.5个百分点。

  2.服务业较快发展,对经济拉动贡献突出。服务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1~5月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单位实现营业收入846.1亿元,同比增长15.3%,增速同比提高6.8个百分点。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33%;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6.1%;教育类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增长19.5%。旅游业发展势头较好。上半年全市旅游总收入1016亿元,同比增长10.5%。金融运行稳健。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25822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21181亿元,比年初分别增长9.1%和10.3%。

  3.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稳定,重大项目加速推进。上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2980.1亿元,增长2.2%,增速比一季度回落2.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投资“一升两降”。第一产业投资0.6亿元,下降59.9%;第二产业投资1078.5亿元,下降0.8%;第三产业投资1901亿元,增长4%。民间投资成主力。全市完成民间投资1733.3亿元,增长9.9%,增速分别高于国有投资和外资投资19.8和12.4个百分点,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58.2%,同比提高4.1个百分点。上半年全市重大投资项目完成投资749亿元,同比增长4.6%,比一季度提高5.9个百分点。其中工业重大项目投资256亿元,增长25.6%,增速比一季度提高11.6个百分点。

  4.消费市场平稳增长,消费升级趋势明显。上半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82.7亿元,同比增长10.1%,增速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大宗消费品保持平稳。上半年限上零售额中,汽车类销售增长4.6%,同比提高3.9个百分点;石油及制品类销售下降4.7%,降幅同比缩小4.6个百分点。6月末全市私家车保有量达到247.4万辆,同比增长14.4%。生活消费品增势较好。通讯器材类销售增长11.2%;体育、娱乐用品类销售增长10.4%;书报杂志类销售增长6.6%;中西药品类销售增长5.5%。

  5.财政收入增速提升,税收占比稳步提高。上半年全市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98亿元,同比增长11%,增速比一季度提高2.5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提高3.8个百分点。税收占比提高。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800亿元,同比增长16.3%,增速高于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平均5.3个百分点,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为89.1%,同比提高4.1个百分点,高于全省4.6个百分点,继续位居全省首位。

  6. 民生事业加快发展,市场物价保持稳定。民生投入加大。上半年全市完成城乡公共服务支出584亿元,增长14.9%,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为75.5%,比一季度提高2.8个百分点,其中教育、文化体育与传媒、城乡社区支出分别增长27.6%、55.1%和30.8%。就业形势向好。上半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8.33万人,完成年度计划的55.5%。从7月1日起,全市低保标准由750元/月提高至810元/月。物价基本稳定。上半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同期上涨2.7%,涨幅比一季度回落0.1个百分点。与上年同期相比,八大类消费品 “七涨一跌”,其中:食品烟酒上涨5%;衣着上涨2.4%;居住上涨1.5%;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2.1%;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1.5%;医疗保健上涨16.5%;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1%;交通和通信下降3.8%。

  二、经济运行的主要亮点

  全市持续深入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带动新经济动能逐步释放,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等新经济较好地充当了引领和先导作用。

  1.新兴产业引领发展促转型。上半年新兴产业PMI指数均值为49.8,高于制造业PMI 0.2个点。其中新医药产业、新材料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指数均值均在50以上的扩张区间运行,显示出较好的市场前景和生产活动预期。上半年全市制造业新兴产业产值7306.8亿元,同比增长2.6%,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9.1%,比去年末提高0.4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智能电网和物联网行业产值同比分别增长18.1%和16.7%,均保持两位数增长。

  2.高新产业融合发展“补短板”。高技术产业占比提高。上半年全市高技术产业实现产值5708亿元,同比增长3.1%,占规模以上产值比重38.4%,比去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高技术服务业增速领先。1~5月全市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250.7亿元,同比增长15.8%,高于去年同期8.8个百分点,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速度呈逐月上升态势。高技术服务业涵盖的八大领域中,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研发与设计和检验检测、环境检测及治理服务等五大行业实现较快增长。

  3.新模式助力传统产业升级发展。以同程网、东方市场等为代表的规模以上服务业网络平台企业发展良好,1~5月,17家规模以上服务业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8.5亿元,是去年同期的2.7倍。互联网零售持续快速增长。上半年全市限额以上批零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零售额同比增长25.9%。与网络经济密切相关的快递行业保持快速发展,上半年苏州规模以上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同比增长58.2%,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1.9%。

  4.投入产出效益更趋优化。从投入看,上半年全市完成服务业投资增长4%,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个百分点,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63.8%,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在建新兴产业投资项目1683个,完成投资715.3亿元,增长8.4%,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24%,占比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新兴产业投资完成670亿元,增长8.7%,增速领先工业投资9.4个百分点。工业技改投资780.8亿元,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72.5%,同比提高5.4个百分点。

  从产出看,企业效益有所改善。1~5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利税增长6%和9.3%,比1~4月分别提高3.1和0.5个百分点。全市35个行业大类中,21个行业利润实现正增长,其中15个行业利润增速超20%。企业亏损面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

  三、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工业回升基础不稳。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1个百分点。主要行业发展趋缓。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2.5%的电子行业产值增长1.4%,增速比一季度回落1.3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增速回落。纺织行业产值下降4%,化纤行业产值下降3.8%。

  二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呈回落态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2月的增长6.9%逐月回落至上半年的增长2.2%,回落幅度为4.7个百分点。产业投资增长乏力。上半年制造业投资同比下降1.6%,比一季度回落4.4个百分点。不包含住宅投资的经营性服务业投资同比下降8%,已连续4个月呈下降走势。新项目支撑不足。本年新开工项目投资由一季度的增长5.7%、1~4月的持平、1~5月的下降3.7%回落至上半年的下降7.5%。

  三是外需复苏力度不强。外贸形势不容乐观。从出口看,主要出口市场和新兴市场出口有所回落。部分商品出口量价齐跌。从进口看,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等进口均低迷。

  总体来看,当前经济运行中前期积聚的稳增长因素开始发力,一系列结构性改革政策措施正在不断注入新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利好不断释放。但客观上也存在着增长动力不足,内外需求不振、传统产业调整缓慢、经济企稳基础不牢等突出问题。下阶段要继续从供需两端发力,打好稳增长、调结构的政策“组合拳”,坚定不移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落实“三去一降一补”等重点任务,利用好巩固提升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变化,形成经济增长新动能,确保全市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