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绩单与军令状
2017年
我们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上级党委政府和区委的决策部署,以“牢记总书记嘱托、全力打造核心区”为统揽,紧扣“两聚一高”,落实“两大目标”,统筹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2018年
总体思路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以“牢记总书记嘱托、全力打造核心区”为统揽,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严格遵循“五大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根本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扣“两聚一高”新实践、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总体部署,全面落实“两大目标”,按照“两个好于、两个走前列”的工作要求,统筹抓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优生态、防风险各项工作,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益、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规上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投资分别增长10%和11%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和8.5%左右。
2017年工作亮点
始终坚持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工业质效明显提升。预计列统企业应税开票销售200亿元、全部工业入库税收11.2亿元,分别增长15%和11%。特色服务业优质发展。预计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35亿元、增长11.1%。现代农业提速增效。列入市在建考核体系项目25个、通过竣工验收22个,分别增长19%、29%,位居全市前列。新增家庭农场规模经营面积7万亩,创成国家和省级示范合作社4个、省市示范家庭农场23个、市级龙头企业4家。
始终坚持增强后劲、扩大投入,项目建设持续发力。项目招引成效明显。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57个,10亿元以上项目10个,新注册外资项目29个、注册外资实际到账1.24亿美元、开工项目注册外资到账7200万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达3亿美元。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列入省市考核体系的24个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34.5亿元,超年度投资计划2.65%。新开工亿元以上重点项目33个、新竣工26个。
始终坚持提升品位、增强功能,城乡面貌不断改善。实施城建重点项目157个,完成投资119亿元。中心城市建设有序推进。编制朱桥、苏嘴、运东3个片区空间发展规划。完成7个地块31.6万㎡棚户区改造,竣工交付安置房3708套、39万㎡;改造完成老旧小区20个、后街背巷13条。基础设施配套不断完善。连淮扬镇、徐宿淮盐高铁进展顺利,新长铁路6处监护道口“平改立”顺利实施,维修城市主次干道17万㎡,府前路等5条道路全线贯通,青云路等15条道路竣工通车。新建农贸市场2个、停车泊位216个。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整治燃煤锅炉320台,治理挥发性有机物企业17家,关停“十五小”企业18家,秸秆禁烧连续三年“零火点”;完成7条黑臭水体整治。
始终坚持释放活力、激发潜能,改革步伐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实效。关停化工企业11家,季桥化工区“关退转”综合整治成效明显;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降至1.02%,较年初下降0.54个百分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实施“35745”审改专项行动,推行“不见面审批”,新培育个体工商户6076户、私营企业3090户。农村综合改革稳步实施。成功申报中央财政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试点、省级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试点,争取项目资金3600万元。新型城镇化改革有序推进。荣获省节约集约用地综合评价考核优秀县区、省土地执法模范区称号。
始终坚持增进福祉、兴办实事,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投入16.73亿元,完成卫生安全、环境提升等惠民工程。社会保障不断改善。发放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2.66亿元、尊老金1737万元。争取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补助等专项资金3.2亿元,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面达96.3%。慈善品牌不断彰显,发放慈善救助1180万元。富民增收成效明显。开展职业技能培训4680人次,发放创业贷款2118万元,支持自主创业3000余人,获批省市级创业孵化基地4家。“阳光扶贫”投入4.29亿元、实施扶贫开发项目77个,3.06万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实现脱贫、10个经济薄弱村达到新“八有”。公共服务更加优化。6项教育重点工程进展顺利,3个省级优质园成功创建,30个改薄项目全面完成。文体事业蓬勃发展,完成首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评选。
2018总部署
着力攻坚质效提升
壮大工业经济实力
做强实体经济。力争前50强企业应税开票销售、入库税收分别达160亿元、8.6亿元,增长12%和8%;强推50个低质效企业,盘活存量土地1000亩,低质效项目亩均开票销售、入库税收分别达到200万元、8万元;力争融昱药业挂牌新三板,乔扬数控完成转板定增,共创草坪主板上市报省证监局辅导。引导井神盐化、施塔德电梯等企业争创省长、市长质量奖;康乃馨织造、惠民交通设备等企业,打造行业“小巨人”、产品“单打冠军”;推动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全年实施技改项目100个、完成投资20亿元。实现列统企业应税开票销售220亿元、全部工业入库税收11.9亿元,分别增长10%和6%,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家。
重抓项目建设。全年引进亿元以上项目45个、10亿元以上项目4个;注册外资实际到账1.2亿美元以上,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0个;全年新竣工设备投资超千万元工业项目15个以上。
打造优质平台。提升园区发展质效,加快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创建步伐,力争在全省综合排名上升5位以上,创成省级生态园区;发挥国信南北共建园平台优势,提升园区土地产出率;推进新材料产业园项目集聚,实现开票销售、入库税收同步增长;深化施河现代教育装备产业园扶持政策,促进园区企业结构优化、产品升级;加快推动高端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
着力攻坚三农重点
加快乡村振兴步伐
促进农村增新。争创施河省级智教乐享特色小镇,推进仇桥农业特色小镇,实施南闸中太、流均都梁特色田园乡村试点;启动农村相对集中居住点规划,完成城乡挂钩1500亩。实施新长铁路7处看守道口“平改立”工程,加快348省道建设进度,完善264省道开工前期手续办理,落实京沪高速扩容和“平桥互通”任务,推进上河港作业区项目建设,新建农村公路80公里、桥梁5座,开通6个乡镇镇村公交,基本实现镇村公交全覆盖。推进农业水价改革、河湖确权划界管理工作,提高供水安全保障能力。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营造干净整洁的农村环境。加强乡村文明建设,提升农民精神风貌。
促进农业增效。新增高标准农田10.2万亩,建设农桥150座,疏浚区乡河道45.6公里,兴建改造林平泵站等水利建筑物690处,实施圩堤加固31.5公里;狠抓生产性项目,实施10万亩连片项目,提高农业产量质量;狠抓产业化项目,新竣工3000万元以上农业加工项目不少于15个,新引进亿元项目4个以上,新增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新增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20个,扩大面积5万亩,实施粮食“双减量”试点1.5万亩,新增高效设施渔业2000亩;新增特色水产2000亩、水生蔬菜5000亩、蛋鸽10万对以上,努力打造车桥芡实之乡、流均荷藕之乡、钦工蛋鸽生产繁殖基地;推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建设,争创省级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区,现代农业监测体系指标提高至80%以上。
促进农民增收。新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18个,培育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16个、示范农民合作社16个,争创省级以上电子商务示范单位3个,新增农产品网络营销500万元以上主体1家。强化政策扶持激励,实现脱贫、富民、壮村和乡村振兴的目标。实施精准扶贫脱贫、确保3.03万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实现脱贫、9个省市定经济薄弱村达到新“八有”。
着力攻坚产城融合
丰富城市发展内涵
加快提升城市功能。推进土地储备和开发利用,完善重点单元控规修编。加快10个地块91.5万㎡棚户区改造,竣工交付安置房4000套、42万㎡,完成10个老旧小区、10条后街背巷改造;加快城市9条道路,竣工经十一路等8条道路,打通6条道路,逐步实现城区道路互联互通。完善公共配套设施,新建维修城市泵站25座,新改建公共厕所4个、新增停车泊位100个、改造公交站台30个。
不断丰富城市业态。做优现代商贸,提升企业经营质效。加快金融服务业做优做强,争取新引金融机构2家以上。推广装配式建筑材料应用,新增一级资质建筑企业3家,实现建筑业总产值300亿元。发展电商物流,加快10个项目建设,招引电商项目20个,孵化电商企业50家以上;引进快递快运物流、智能仓储各5个;争创省级示范物流园区、中国快递示范园区。力争园区开票销售突破5亿元、入库税收超5000万元。加快里运河文化长廊项目建设,力争万丰小吃城进驻名小吃50家以上;推广“智慧景区”模式,力争接待来淮游客8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6亿元。
加强城市精细管理。扎实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做好国家卫生城市迎复审,开展交通秩序、占道经营、渣土运输、电动三轮车等综合整治,打造精品示范街1条、示范路2条。争创市优小区2个、平安小区3个。
着力攻坚改革创新
激发经济发展活力
深化重点改革。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继续实施“35745”专项改革,努力实现行政审批二次提速;完成3个重点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加强政府债务管理,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控制在1.5%以内。深化国有企业管理,实现效益最大化。
加强科技创新。深化产学研合作,获批省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27%,研发投入占比达0.71%以上;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创成省市“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6家。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1个,高层次人才6名。
积极向上争取。全力打造一批“国”字号、“省”字头特色品牌,努力争取上级政策、项目、资金和人才支持。
着力攻坚绿色发展
构建生态竞争优势
强化生态空间管控。实施造林绿化工程,新建成片林5000亩,创成省级绿化示范村5个、“三化”示范村3个,争创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4个、示范村2个。
加大专项整治力度。深化“263”专项行动,打好治水治气治土攻坚战。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确保PM2.5年均浓度降幅、优良天数比例达到市考核目标。严格落实化工企业“四个一批”专项整治任务,实施片区土壤修复。全面落实河长制,加快铺设乡镇污水管网,提高乡镇污水处理厂运转能力;完成4条黑臭水体整治,完成国道233马甸、建淮段绿化提升工程。
推进资源集约利用。推行节能减排,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3.9%。开展10个小区垃圾分类处理试点,提升资源回收利用率。
着力攻坚民生改善
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不断强化社会保障。城镇失业登记率控制在3.5%以内。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面达96.6%以上。健全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开工建设6个项目,实施33个义务教育改薄项目,创成4所省级优质园、6所教育现代化学校。整合教育优质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着力促进健康惠民。推进综合医改,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通过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复审。推进“计生国优”创建,创成省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县区。推进医养融合,提升养老服务水平。
全面发展文体事业。加快编制古城历史文化遗存保护规划,着力打造河下非遗特色小镇;加快实施乡镇街道文化家园建设。完成省级体育健康特色小镇共建任务。
持续创新社会治理。扎实开展“七五”普法,推进升级版“技防城”建设,持续开展“精神育警”主题教育,构筑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强化公众风险防范意识,筑牢食品药品安全防线。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