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淮安区召开全区工业经济赶超发展争第一动员大会,推出工业经济赶超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今后三年,全区列统工业增加值、开票销售、全部工业入库税金年均增速确保达到11%、14%和12.5%;至2019年,总量确保达到260亿元、465亿元和15亿元,争取达到278亿元、500亿元和16亿元,力争工业经济总量全市第一。
实施突破项目建设行动计划,大力提高增量投入产出效应。在项目招引上,着重围绕盐化工及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高端纺织等产业,创新方式、集中力量,全力引进一批投资10亿元、50亿元以上的龙头型、基地型、科技型、产业链型重大项目,力争在引进投资100亿元以上的重特大项目上实现突破。今后三年,确保每年新招引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5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3个以上。在项目建设上,围绕“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等关键环节,进一步完善项目推进机制和督查机制,推动洽谈项目向合同、合同向报批、报批向开工、开工向投产推进,切实提高项目注册资本金到账率、开工建设率和竣工投产率。区里主攻5亿元、10亿元、3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集中力量推动投资85亿元的国信火力发电、投资70亿元的井神“盐碱一体化循环经济产业园”一期、投资35亿元的燃机发电二期等重大项目加快落地开工,主攻央企、省企和其它大型企业,全力争取投资过10亿元的重大项目落户。今后三年,确保每年新开工10亿元以上项目2个、新竣工10亿元以上项目1个,各乡镇、各重点部门要主攻亿元项目,确保每年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个。在技改项目上。重点推进井神60万吨纯碱填平补齐、康乃馨酒店纺织品、双环齿轮智能化改造、施塔德电梯智能化改造等技改项目,促进企业提升装备水平,优化产品结构,切实增强抗风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实施产业集聚发展行动计划,大力推动特色产业倍增发展。扎实推进开发区、精密机械产业园、国信工业园、新材料产业园、现代教学装备产业园“一区四园”以及淮城针纺织、溪河朱桥羽绒制品等区域性乡镇特色产业集聚区建设,做强做优产业集聚发展主阵地。
围绕打造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块状经济,推进特色产业集中发展,推动区域性乡镇工业集中区向省级中小企业集聚示范区、省级特色产业基地迈进,以块状经济推动发展、促进崛起。
实施企业升级行动计划,大力增强重点企业支撑能力。培育上市企业,力争三年内培育上市企业3户,启动上市程序的后备企业5户以上;做强骨干企业,对重点龙头企业实行“一企一策”,力促井神公司向销售过60亿元跨越,共创公司向销售过30亿元跨越,双环、燃气发电、苏食向销售过20亿元跨越,施塔德、康乃馨、安佑、建华、海螺等企业向销售过10亿元跨越,形成以销售10亿元以上企业为龙头、过亿元企业为支撑的工业发展格局;加速发展列统企业,重点乡镇每年新增列统企业不少于4个,其他乡镇每年不少于2个。
实施乡镇工业崛起行动计划,大力推进镇域工业全市争先。提升乡镇工业发展目标。至2019年,乡镇列统工业开票销售、入库税金力争达到318亿元和7.2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5%和17.5%。大力实施乡镇工业集中区亩均开票销售、入库税金三年倍增工程,至2019年底,全区乡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亩均开票销售、亩均入库税收分别达到230万元和8万元,在2015年基础上实现翻一番。打造乡镇工业特色园区。以促进产业集聚和实现集约、节约发展为目标,重点培育一批特色乡镇工业园区,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重点,着力培育和发展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切实推动施河教学具、淮城针纺织、溪河朱桥苏嘴羽绒制品、钦工机械电子等特色产业集群发展。
实施创新转型行动计划,全力提升工业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力争在三年内创建1—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育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0户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帮助企业引进专业人才,攻克企业技术难关,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今后三年,争取每年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提高0.1个百分点,每年开发省级高新技术产品和优秀新产品15个以上。大力推进品牌创建,今后三年力争创建国家驰名商标2—3件、省著名商标8—10件,争创省名牌产品10个以上。大力推进“两化融合”,争创省、市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8户以上、试点企业15户以上。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