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2014年淮安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监测统计报告

2020年10月09日 10阅读 来源:淮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5/9/11

  2014年淮安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把周总理家乡建设好的殷切嘱托,按照省委省政府实施“八项工程”、“十项举措”和市委提出的“突破年”总体要求,统筹谋划,积极作为,全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重生态,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稳中有进、质态向好、改革深化、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一、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总体进程。 

  围绕早日全面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淮安市委、市政府积极抢抓省支持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和苏北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机遇,科学规划,奋力拼搏。2013年淮安市洪泽、盱眙、金湖三县顺利通过省组织的全面小康达标确认。2014729日,省统计局、省委研究室联合发布《关于发布2013年江苏“两个率先”进程监测统计结果的通知》(苏统[2014]55号),报告中根据达标认定条件综合评定“淮安市以市为单位总体达到省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标准(2003标准)。涟水县、淮安区、淮阴区、符合省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标准(2003年标准)与民意认可度两项达标条件。”至此,淮安市和各县(区)均达到省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标准(2003标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自2014年起,淮安市按照江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体系(2013标准)进行监测,全市迈向更高水平全面小康建设征程。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监测指标完成情况 

  江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监测统计指标体系共分五大类、22项、36个指标。2014年淮安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监测总体实现得分为85.7分,较上年提升3.8分,与综合评分达到90分以上要求还有4.3分的差距。14个指标达到或超过目标值,较上年增加4个;28个指标实现程度达到80%以上,较上年增加2个。 

  (一)经济发展水平稳中有进。监测体系中经济发展类共6个指标,权重26分。2014年淮安市该类总体得分为20.5分,较上年提高0.8分,实现程度为78.8%,较上年提升3.2个百分点。在当前宏观经济新常态形势下,淮安市经济发展保持“稳中有进、质态向好”的发展态势。2014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5649元,较上年增长10.3%;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88.3%,较上年提升1.4个百分点;城镇化率为56.5%,较上年提升1.4个百分点;信息化发展水平80.9%,较上年提升2.6个百分点;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为74.6%,较上年提升3.3个百分点;研发经费占GDP比重1.6%,较上年提升0.1个百分点。6项指标中,信息化发展水平达到目标值;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化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3项指标实现程度在80%以上;人均GDP、研发经费占GDP比重2项指标实现度在80%以下。 

  (二)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升。监测体系中人民生活类共9个指标,权重为22分。2014年淮安市该类指标得分为15.9分,较上年提升0.8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72.1%,较上年提升3.4个百分点。淮安市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与经济发展增长保持同步,2014年淮安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798元,较上年增长9.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010元,较上年增长11.6%;城乡居民收入达标人口比例12.2%,较上年提升4.2个百分点。城镇家庭住房成套比例84.2%,较上年提升2.2个百分点;农村家庭住房成套比例40.9%,较上年提升9.5个百分点。城市万人公交车拥有量9.1台,比上年下降0.2台;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100%。城镇登记失业率2.2%。恩格尔系数31.6%,较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9项指标中,行政村班车通达率、城镇登记失业率、恩格尔系数3项指标达标;城镇家庭住房成套比例实现程度达到80%以上;其余5项指标实现程度低于80% 

  (三)社会事业建设全面发展。监测体系中社会发展类共9个指标,权重为22分,2014年淮安市该类指标得分为20.4分,较上年提升1.4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92.9%,较上年提升6.5个百分点。教育现代化稳步推进,2014年现代教育发展水平72.1%,较上年提升10.4个百分点。基本社会保障覆盖全面,城乡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城乡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失业保险覆盖率分别达95.4%95.8%95.6%;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健全率83.5%,提升6.5个百分点;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31张,比上年增加3.1张。文化体育卫生事业发展全面,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1%,较上年提升0.6个百分点;人均拥有文化体育设施面积2.7平方米,较上年提升0.53平方米;每千人拥有医生数2.4人,较上年增加0.1人。9项指标中人均拥有文化体育设施面积、每千人拥有医生数2项达到目标;其余指标实现程度均在80%以上。 

  (四)民主法治建设成效显著。监测体系中民主法治类共5个指标,权重为12分,2014年淮安市该类指标得分为12分,较上年提升0.1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99.9%,较上年提升0.9个百分点。党风廉政建设满意度80.3%,较较上年提升2.2个百分点。法治建设满意度93.5%,较上年提升1.1个百分点;公众安全感95%,较上年下降2.2个百分点。城镇居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农村村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分别达96.1%96.3%,均较上年提升2.2个百分点。除农村村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实现程度为99.3%,其余指标外均达到目标值。 

  (五)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监测体系中生态环境类共7个指标,权重为18分,2014年淮安市该类指标得分为17分,较上年提升0.8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94.2%,较上年提升4.0个百分点。空气质量达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继续保持目标值60%以上,为60.4%;地表水好于Ⅲ类水的比例保持目标值60%以上,为84.4%。城镇污水达标处理率、村庄环境整治达标率、分别为84.2%62.2%;分别比上年提升7.122个百分点。林木覆盖率和城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27.1%34.7%,均比上年提升0.3个百分点。7个指标中,空气质量达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地表水好于Ⅲ类水的比例、林木覆盖率3项指标达到目标;除村庄环境整治达标率外指标完成程度均在80%以上。 

  (六)县级小康建设情况良好。2014年起,淮安市六个县(区)均开始进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监测,从结果来看,开局良好。涟水县得分82.4分、洪泽县得分86分、盱眙县得分84.7分、金湖县得分84.6分、淮安区得分84.8分、淮阴区得分84.6分。 

  三、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举措和成效 

  2014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淮安市按照省委省政府实施“八项工程”、“十项举措”和市委提出的“突破年”总体要求,统筹谋划,积极作为,全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重生态,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稳中有进、质态向好、改革深化、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一)统筹推进稳增长促转型,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物质基础。加快发展现代化农业,加强农业项目支撑,加大农村水利投入,农业经济持续向好。2014年实施投资超3000万元农业产业项目111个、同比翻了一番,新增销售超亿元龙头企业11户,完成农村水利投入10.6亿元,古黄河水利枢纽等7个大型灌区改造项目基本完工。全年粮食生产新增1.24亿斤,实现“十一连增”。突出规划引领,坚持创新驱动,推动产业加快集聚,工业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2014年淮安市出台了《“4+2”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实施方案》,制定了优势特色产业规划。2014年盐化工、特钢、电子信息、食品四大主导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55.2%,提高6.1个百分点。2014年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的实施意见》,实施100个总投资3000万元以上重点技改项目。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6户、省级企业创新平台30个。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66.4亿元,增长12.9%。重抓结构优化调整,着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实现新的提升。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030亿元,增长12.5%,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2.8%,同比增加1个百分点。5家省级和26家市级服务业集聚区累计完成营业收入291.2亿元,入驻企业1.3万家,解决就业18.5万人。新增规模以上生产型电商企业200多家,淮安软件园成为首批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 

  (二)切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坚持以兴办惠民实事为抓手,统筹推进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安全稳定,民生优先的工作导向更加鲜明,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逐步提升。2014年财政民生类支出317.85亿元,专项投入40.1亿元,兴办了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项目,整治改造36个老旧小区、惠及2万多户居民,新增区域供水乡镇33个,解决了45.3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新扩建省优质幼儿园44所,提升100所农村中小学教育装备水平;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完成淮海南北路改造等道路通达工程,改造升级市区农贸市场12个,新建公共停车位3726个、绿色小客厅15个、公厕104座;改善了一批困难群体的生活条件,为6154户残疾人家庭适配辅助器具。 

  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着力促进低收入农户创业就业。完善建档立卡工作,定期清查盘点帮扶对象,实现低收入人口动态管理;组织4.3万名各级机关党员干部和能人大户,与10万户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实现结对帮扶全覆盖。全年培训低收入农户劳动力1.28万人。实施扶贫项目642个,投入各类帮扶资金5.33亿元;新增脱贫人口15.56万人,脱贫率27.3%;新增新“八有”达标村88个,达标率37% 

  (三)全面发展社会事业、稳步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教育、文化、体育事业全面发展。以市为单位通过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国家督导认定。建成淮安协和医院、口腔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创成“三甲”综合性医院。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新增2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成一批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成功举办第十八届省运会,不仅赛会成绩创历史最佳,更以焕然一新的城市面貌和周密高效的赛事组织,进一步提升了淮安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社会保障水平逐步提高。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10.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降至2.2%。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持续巩固,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90元,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450元和330元。全面完成经济适用房和公共租赁房建设任务,惠及困难群众2000多户,发放公积金贷款18.9亿元,成为全国六个共有产权住房改革试点城市之一。开通阳光慈善网,新建20个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改扩建47所农村敬老院。 

  (四)推进民主法治建设,保持社会环境和谐稳定。2014年,淮安市以城乡和谐社区创建活动为主线,以推进“政社互动”和社区减负增效为为抓手,深入推进基层民主自治工作。依法调处社会矛盾能力进一步增强,推进阳光信访机制升级版,在苏北率先建成市级医患纠纷调处中心,市县乡村四级调解组织年均调处矛盾纠纷2.4万件,信访和群体性事件总量全面下降。平安淮安建设深入推进。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更加严密,盱眙、洪泽,淮阴、金湖通过省级“技防城”验收,建成市县乡三级图像监控中心,始终保持对各类犯罪的高压态势。依法行政全面推进,政府法律顾问制度积极推行,行政首长出庭应诉率达95%以上。 

  (五)污染防治措施强力有效,加快全市生态文明建设。铁腕整治大气污染,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出台治霾八项措施、《淮安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等文件,关闭、淘汰、搬迁52家易产生挥发性有机物企业。强化减排考核,将减排目标纳入科学发展考核指标体系,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实行“一票否决”。在苏北率先通过省级生态市考核验收,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市,获批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 

  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一)指标达标率近四成,部分薄弱指标完成度还较低。2014年达到或超过目标值的指标为14个,占全部指标的38.8%。尚有8项指标完成程度在80%以下,其中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居民收入达标人口比例、农村家庭成套房成套比例4项指标完成程度在60%以下。 

  (二)当前宏观经济新常态形势下,部分经济发展类和人民生活类指标完成难度加大。当前经济发展类指标实现度为78.8%,人民生活类实现程度为72.1%,实现程度与其他三类指标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按目标值测算,如需在2020年达到或超过目标值,人均GDP增速需保持12.0%的年均增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需分别保持10.2%8.9%以上的增速。在当前宏观经济运行新常态、主要指标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完成目标的难度加大。 

  (三)生态环境保护仍需关注。2014年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较上年下降2.5个百分点,仅高于目标值0.4个百分点。大气污染的复合型、区域性、积累性特征使得治理难度加大。地表水好于Ⅲ类水的比例下降3.5个百分点。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保持稳定。但市区仍存在劣Ⅴ类水体,在汛期两岸泵站将城区内排涝沟的污水泵入主河道导致水质下降。村庄环境整治达标率62.2%,较上年提升22个百分点,成效显著但与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受河道沟塘整治和长效管护问题的制约。 

  (四)个别指标较上年略有下降。城市万人公交拥有量较上年下降0.2台,虽然每年新增公交80台左右,但受城市人口增长影响,2014年指标呈现下降。公众安全感较上年下降2.2个百分点,盗窃、诈骗尤其是电信诈骗等事关民生的侵财性犯罪上升幅度较大,直接影响广大群众的公众安全感和法治满意度。 

  五、努力方向 

  (一)坚持量质并举稳增长,着力提升经济运行质态。实施“四千”提升计划,着力打造千亿元产业,加快实施中兴4G智慧产业园、纳沛斯半导体等重点项目。特色化提升现代服务业。突出规划引领、项目支撑、政策扶持和机制创新,做强物流、金融、旅游、商贸四大基础服务业,做大电子商务、健康养生、文化创意三大新兴服务业,加快构建“4+3”现代服务业体系,成为新常态下淮安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启动实施创新型企业梯队培育、知识产权战略推进“三年行动计划”,积极鼓励企业增加投入,加大招才引智、科技研发力度, 

  (二)积极兴办实事惠民生,切实提升群众幸福指数。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期盼,持续加大民生投入,不断改善公共服务。一是优化市民出行环境,持续实施市区道路畅通工程、公用停车场建设等项目。二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农村道路升级、户厕改造等项目,基本实现区域供水全覆盖。三是保障困难群体住房,新开工或收储公共租赁房1130套。四是改善基层办学条件,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五是升级改造部分主城区农贸市场。六是优化创业就业服务,开展创业培训。七是关心帮助特困群体,继续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八是整治提升城区环境。九是完善便民服务设施,实现行政村综合便民服务点全覆盖。十是继续开展送文化下乡下基层活动。 

  (三)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设全国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实验区、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化发展,完成淮安开放大学主体建设,积极筹建综合性淮安大学。健全现代医疗服务、卫生监管等体系,启动建设市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大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加强历史文化挖掘保护,强化大运河淮安段重要遗产点的保护提升,增强运河之都的文化影响力;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落实城乡一体的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多渠道促进城乡居民增收。实施特困群体养老保险助保工程,继续推动被征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做好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并轨工作。完善居民医保大病保险政策,推进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融合。扎实推进刘老庄和苏北灌溉总渠以北两大片区扶贫开发,全面完成脱贫奔小康工程的各项任务。 

  (四)切实加强社会治理,加快依法治市建设建成。积极构建现代化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六位一体”社会治理决策体系,打造平安淮安升级版。加快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深化政社互动和社区治理创新。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进一步规范信访秩序,提升应急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强化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切实筑牢安全生产防线。全面加快依法治市建设进程。依法开展地方立法工作,制定《淮安市立法工作规则》。 

  (五)以创建国家生态市为载体,提升城乡人居环境。严守生态红线和环保底线,努力以绿水秉赋打造城市特色,以生态环境赢得竞争优势。全力争创国家生态市。严格对照标准,加大投入,打牢基础,力争在苏北率先创成国家生态市。加快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强化污水管网建设,规范污水处理厂运行,提高排放达标率。以森林公园、自然湿地和农田林网为载体,加快构建城乡绿色生态系统。扎实推进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建设。努力让全市人民分享更多的“绿色福利”。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