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扬州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释放发展内生动力

2020年10月09日 10阅读 来源:扬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6/3/9

  推进简政放权着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做好国务院、省政府放转审批事项的承接工作,再取消和下放一批企业和基层反应强烈、“含金量”高的市级行政审批事项。建设覆盖市县两级的投资管理信息系统。着力提升涉审中介服务水平,构建涉审中介服务网上超市,实现建设单位、中介机构双向选择。进一步整合交易流程、规则制度和专家库,实现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实体化运行。推动县(市、区)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成立行政审批局,推进行政审批服务“三集中三到位”,逐步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加强政务服务体系规范化建设,完善基层政务服务工作机构,打造体系健全、上下联动的政务服务体系。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做优做强国有企业开展国有资本投资运营试点工作,组建1-2个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以国有资本经营和国有股权管理为重点,集中优质资产资源开展股权运营等资本投资。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控股企业适当降低国有股权比例,吸引非公资本参股合作,放大国有资本带动功能。探索打造PPP扬州模式,推动经济向更高、更快、更有质量的方向发展。 

  加快构建现代市场和金融体系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推进企业注册全程电子化。进一步放宽住所登记条件,修订市《放宽企业住所登记实施意见》。制定《关于进一步推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意见》,积极争取国务院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试点市,实现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 降低民营经济准入门槛,促进民营经济进入垄断行业、公共事业及公益事业。加快征信平台系统建设在公共资源分配、参与政府采购的公开招标以及国有资金建设项目、土地招投标和货物招投标等重点关键性领域率先实施信用报告制度。加强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对接合作,推动全市更多企业借力资本市场实现转型升级。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现代财税制度加强政府债务预算监管,对政府债务实行限额管理,探索债务偿还的中期预算规划,构建有效的债务增长控制模式。规范政府扶持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推进专项资金实质性整合,组织开展财政资金有偿使用、因素法分配试点。发挥财政性引导基金的乘数效应,用市场化的方式引导新兴产业发展。进一步理顺市、区两级政府财政分配关系,合理划分市、区两级财政收入的分成比例,在确保现有财力格局总体稳定的基础上,通过合理调整增量与存量结构,实现市、区间财力的均衡配置,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以江广融合区软件信息产业和科技服务业为基础打造“三室经济”创新核心版块。做强做优现有8个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在软件信息、食品生物、节能环保等领域再新增2家以上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群体,为科技型企业上市提供政策扶持,做大做强科技上市扬州板块。运用财政补助机制,引导企业普遍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推动企业有计划、持续地增加研发投入。支持大中型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建设国家、省级研发机构。 

  深入推进农村和新型城镇化改革引导农村土地有序流转,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鼓励引导二、三产业较发达、农村劳动力转移充分、农民土地流转意愿较强的村组实行整村整组式土地流转。建立健全市、县、乡三级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服务功能,新增农村产权交易品种1个,农村集体产权进场交易达100%,农村产权流转交易额3亿元以上。开展强镇扩权试点工作,落实省政府有关重点中心镇发展政策,制定重点中心镇和特色镇建设发展实施意见,完善城镇功能。拓展城乡建设投融资渠道,支持金融机构到乡镇设立分支机构和服务网点。全面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稳步实施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建立以合法稳定就业、合法稳定住所为基本条件的宽松户口迁移政策,基本实现城镇入户“零门槛”。 

  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进外资管理体制改革,着力解决利用外资工作中的各种“玻璃门”现象,营造法治化、透明化、便利化的外商投资环境。围绕板块对接、重大项目落户,全面做好对接央企、上海、苏南企业招商的策划、组织、督查及考核等工作。对企业、项目信息建立动态跟踪机制,确保全年全市在手亿元以上项目信息突破150个。推动江都、仪征争创国家级经开区,出口加工区创成国家综保区,维扬经济开发区创成国家级生态园区,扬州空港新城、扬州生态科技新城、湖西新区争创省级开发区和省级高新区高邮、宝应创成省级生态工业园区。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