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扬州市破题长江经济带发展

2020年10月09日 10阅读 来源:扬州市发展改革委 2018/1/17

2017年,扬州市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思想,加快推进国家规划纲要和省实施规划落实,更大力度保护长江生态环境,加快构建交通综合立体走廊,全面提升创新发展能力,长江经济带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是坚持“生态强市”,美丽中国的“扬州样板”悄然形成。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各项工作的根本遵循,针对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突出问题,结合中央和省环保督查、中办回访调研,打响了“控霾、治水、净土”三大战役,启动实施了“263”整治、长江岸线保护与开发利用、沿江非法码头和非法采砂、重点行业落后产能和“地条钢”整治等专项行动,取得了积极成效。截至目前,全市关闭化工企业103家,关闭搬迁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844家,超额完成省定32万吨减煤任务;对57个沿江岸线开发利用项目实施综合整治,取缔拆除22个非法码头,建成114.6公里江港二级堤防;全面落实“河长制”“断面长制”,实施了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指标分解工作,城区60条河道黑臭水体得到治理,仪征长江滨江水源地达标建设通过省验收。

二是坚持“开城先开路”,“公铁水空管”五位一体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基本成型。以“通道支撑、协调融合”为交通建设的基本原则,宿扬高速、S611沿湖大道建成通车,城市南部快速通道、金湾路、江广高速扩容加快建设,江平路、扬子津路、运河路、润扬路快速化改造全面启动,“一环七射”高速路网加速完善;连淮扬镇铁路扬州段建设全线领先,北沿江高铁、宁仪扬城际项目启动前期工作;长江-12.5米深水航道二期工程、通扬线高邮段航道整治加快实施,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深水航道三大国家级干线交汇的格局跃然成形。扬州泰州国际机场新开通越南芽庄国际航线,全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80万人次;扬州港整体纳入江苏省港务集团,成为地区性重要港口;“西气东输”和“川气东送”实现双气源供气。扬州正加速成为区域航空运输中心、江河海联运中心。

三是坚持“项目为王”,契合扬州特质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构建。以“培育新动能、打造新引擎”为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内生动力,着力推进了“12345”创新发展工程,深入实施全国“两创”基地城市示范建设,顺利通过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评估验收。加快基本产业、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协同发展,基本产业、新兴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压舱石”、“推进器”作用不断显现,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7%,“5+3”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体系基本形成。产业结构从“二三一”向“三二一”加速转型,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增速不断加快。沿江地区100亿元、沿河地区50亿元重特大项目实现两轮全覆盖。

四是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城镇化为统领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促进城乡融合的根本动力,重点推进了高邮市和月塘、邵伯、氾水镇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杭集镇列入全国第二批特色小镇名单,头桥镇被列入江苏省首批特色小镇,400多个重点村率先启动“美丽乡村”建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面完成,农村河道清淤整治、垃圾集中处理和村“五个一”文体活动广场实现全覆盖,沿长江、沿运河地区80%的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分别达50万元和40万元。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基本实现户口迁移“零门槛”。市县镇村四级就业服务平台实现全覆盖,来扬州务工人员子女就学享受“市民待遇”。实施了公园体系建设,新建并开放各类公园107个,城区大部分市民出门步行10分钟、骑车5分钟即可到达一个公园。积极打造世界级景区,“两古一湖”文化核心区建设加快推进。在全国率先建成“清水活水、不淹不涝”水生态文明城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急救体系和医联体让农村人也能享受到便捷的公共服务。

五是坚持“开放融合”,推进新一轮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1-11月,全市新批外资项目99个,协议外资16.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52.3%、26.5%。实现进出口97.2亿美元,同比增长11.8%。以建筑建材、装备制造、新能源等领域为重点,着力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在30个国家和地区储备项目39个。连续多年实施“科教合作新长征”和“科技产业合作远征”计划,苏北医院牵头推动了中国·以色列医院联盟的设立。先后举办了世界体育赛事与旅游扬州峰会、扬州鉴真国际半程马拉松赛、2017世界地理标志大会、2017世界城市运河论坛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国际性活动。

2018年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关键之年。我市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导向,坚决打好长江水污染防治攻坚战,有效强化黄金水道功能,全面提升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水平。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