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到十八大将其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作为执政理念上升为国家战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必须全面理解和把握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
第一、生态文明的价值取向就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和理念。在开发利用自然的过程中,要遵循自然规律,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能超过自然界容许的限度,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第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就是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把握的重大战略。融入经济建设,就是要改变只要GDP、把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的发展观,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考虑代际公平,为子孙后代永续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融入政治建设,就是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的政治责任,将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等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融入文化建设,就是要树立和弘扬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增强全民节能、环保、生态意识。融入社会建设,就是要积极倡导全社会共同行动,形成政府、企业、民间组织和社会公众共同推进的格局。
第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特征就是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相互协同,共同构成了体现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基本要素,要求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探索形成体现低碳排放、资源循环高效利用、生态环保护特点的发展路径。
第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就是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这是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遵循和把握的重要着力点。在资源利用方面,要坚持把节约放在首位,力争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在环境治理方面,要把保护放在首位,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在生态建设方面,要由人工建设为主转向自然恢复为主。
第五、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就是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任务。要根据资源要素禀赋和生态环境承载力优化全省国土空间结构,统筹谋划我省的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控制开发强度,明确管制措施,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上述五个方面,集中体现了生态文明的丰富内涵和任务要求,必须全面加以贯彻落实。结合上述认识,推进我省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思路是:围绕一个定位、提高两个比重、构建三个模式、强化四个抓手、健全五个体系:
围绕一个定位:率先建成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江苏作为经济大省、资源小省,面临着更为紧迫和突出的资源环境压力,必须从更高的层面来定位我省生态文明在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中的地位、以更严的尺度来落实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任务。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应着眼于在全国率先建成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我国其它地区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模式,将其纳入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中,融入“两个率先”目标任务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提高两个比重:就是要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投入占经济建设投入的比重、提高生态产品占公共产品的比重。要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任务将其纳入到经济建设中统筹推进,围绕重点领域加大投入力度,强化政策引导,建立稳定增长、多元化的投入发展机制;要要按照“不欠新帐、多还旧帐、综合治理”的要求,将生态产品纳入到公共产品体系中,组织实施重大生态建设和修复、突出环境问题治理工程,着力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
构建三个模式:就是要形成绿色化的城镇建设模式、循环化的产业发展模式、低碳化的社会消费模式。这三个模式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应有机融合、协同推进。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统筹推进城镇建设、产业布局和人口分布,促进产业布局、城镇空间分布与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实现人口、产业、资源环境的高度协调。城镇是生产和消费的结合点,在城镇化绿色发展进程中,要着力构建低碳化的社会消费模式,促进生产和消费的有机融合和相互促进,建设低碳社会。
强化四个抓手:就是要着力推进结构调整、促进节能降碳、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环境保护四个抓手。要将结构调整作为主攻方向,促进产业结构调优、调轻、调高、调强,从产业结构源头促进资源节约、污染减排。要将节能降碳作为重要切入点,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建立高效、安全、清洁、低碳的能源供应和利用体系,加强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强化节能降耗、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要将循环发展作为促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促进产业循环式组合、企业循环式生产、资源循环式利用、园区循环化改造,使产业循环链接、相互耦合,物质闭路循环、资源高效利用。要将环境保护作为重要的倒逼手段,进一步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切实落实环保优先的原则,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健全五个体系:就是要健全目标考核体系、政策支持体系、市场交易体系、法律保障体系和全社会共同行动体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靠制度保障、促进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健全目标考核机制,就是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政策支持体系,就是要充分利用行政、价格、税收、财政等多种手段,建立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的政策调控体系。建立市场交易体系,就是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动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建立法律保障体系,就是要加强生态文明重点领域立法,从法律制度层面保障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建立全社会共同行动体系,就是要增强广大社会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倡导节约、低碳、文明的绿色消费观,推动绿色消费促进绿色生产,形成浓厚的社会氛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