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家岭新村
部所小巷
景德镇在线讯(记者 邵婧 实习生 谭楚妍)背街小巷综合改造是一项惠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如果说主干道是一个城市的骨架和面子,那么背街小巷就犹如城市的“毛细血管”般直接关系到居民生活的“里子”。为了解我市背街小巷改造的情况,本报记者对我市几条小巷进行了走访。
“以前我们这个弄堂狭窄,地势较低,排水等基础设施薄弱,每逢雨季就会出现积水和内涝,大家总笑称是淌着小河走回家。现在经过改造,我们的弄子不仅变漂亮了,下雨也不积水了。”住在大十字弄的王大爷满意地对记者说。为能保护好这些里弄文化,同时改善百姓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在背街小巷提升改造中,珠山区委、区政府坚持“服务好居民群众,保护好历史文化”的原则,按照“水通、路平、线齐、墙美、灯亮”的要求,投入100余万元将大十字弄进行精品里弄改造。重点对里弄的下水道进行全面改造,重新挖设了30厘米深的排水管网,将弄内居民家中的排水管全部接入管网中,并开设了7个明下水井、25个暗下水井、2个污水井,铺设方便检修的青石板地面,从根本上解决积水和内涝的问题。
沿河弄口是一栋建于90年代中期的单位宿舍,出于安全考虑修建了一段长约20米的围墙,影响了居民的出行,在改造中街道社区多次上门协调沟通,得到了产权单位和楼内住户的理解和支持,将此围墙进行了拆除,拓宽了出行的道路。为能还原里弄的历史风貌,为居民家中安装了古色古香的木雕扶栏和门窗,统一更换生活水池,制作了具有景德镇特色的家风家训青花瓷盘,在美化环境的同时弘扬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对墙面进行修整粉刷后,绘制了近500平方米的以瓷都陶阳十三里风采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墙画,并修建了约50米的花坛,种植绿色植物约200棵,美化绿化里弄环境。考虑到这个老里弄居住密度大,更是以老年人居多,为能充分保障好居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珠山区在改造中投入40余名工人同时分段施工、错时施工,并成立了由居民代表组成的督查小组,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改造得到了供电、供水、燃气等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开启绿色通道,现场办公,项目仅历时60天全部完工。改造完成后的里弄路面平了,下水管道通了,线路齐了,墙面美了,路灯亮了,关键是百姓更满意了。
昌江广场社区曹家岭新村位于朝阳路88号后面,东起雕塑宿舍21栋,西至昌广路,南至金马千禧A栋,北至昌广新区交界。该地段原来是低洼内涝点,常年积水,化粪池经常堵塞,杂草丛生,房屋周边环境脏、乱、差,严重影响居民出门。今年以城乡环境大整治为契机,市、区、街道对曹家岭新村进行里弄改造,将300米里弄下水道、路面进行修整,对里弄房屋墙面进行全面美化,安装仿古式路灯,规整零乱电线,种植花草、树木、竹子等,整体提升里弄居住环境。另一方面,重点挖掘里弄家风家训文化,把每家每户口口相传的家风家训,用瓷都特有的瓷盘固定下来,悬挂于大门口、醒目处,以家风促民风,以民风带社风,真正把里弄建设成为一个有内涵、有韵味、有故事的文化长廊。
部所小巷位于新厂西路118号,整条小巷长400米、宽5米,有60多年历史,周边大多是土生土长的原住居民,民风淳朴,邻里和谐,是一条典型的景德镇老里弄。新厂街道对里弄打造进行美化、亮化、绿化、文化。整条里弄铺设高标准的透水混凝土,对原有零乱的线路进行捆扎,疏通堵塞废弃的下水管道,安装仿古式路灯,并依托民盟、景德镇书画院等平台,聚合陶瓷、书法等名家的力量,创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二十四孝”为主题的陶艺作品,悬挂于里弄,镶嵌于墙内,让传统文化和陶瓷文化相融合元素走进里弄。如今,走进部所小巷,平坦的道路、明亮的路灯、优美的环境、精美的瓷器,让人流连忘返、驻足观看。在这条人来人往的小巷里面,有的不仅是风景,更有文明和新气象。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