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激活发展新引擎——喜看新经济新动能引领萍乡转型升级

2020年10月09日 10阅读 来源:萍乡日报2017/06/08

  虽已入夏,但昭萍春色更显浓烈。

  我市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带来的发展新活力,与萍城草木葱茏的生机遥相呼应。

  今年一季度,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增长12.5%,比规上工业增速高3.7个百分点;新兴产业工业增加值增长10.5%,比规上工业增速高1.7个百分点;电商交易额为134.55亿元,同比增长132%;全市接待游客794.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3.96亿元,分别增长17.54%和35.94%;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增长68.1%、168.3%……

  新经济新动能引领转型升级方向

  去年,在煤炭、钢铁去产能任务分别占全省1/3和1/2的严峻形势下,萍乡没有被转型压力压垮,全年GDP增长率全省第四,财政总收入增长率全省第五,进出口总额增长率全省第一。今年一季度,我市经济发展延续了去年以来的良好势头,全市产业升级步伐明显加快,发展新动能逐渐增强,经济总量质量实现了双提升。

  虽然经济发展取得了近年来最好成绩,但发展不充分、经济总量不大,仍是萍乡经济发展中排在第一位的硬伤,并还存在发展质量不高、经济结构不优、经济后劲不足等问题。资源枯竭和产能过剩,就像“两座大山”一样横在萍乡转型发展的面前。

  而当前萍乡发展正处于动能转换、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如何才能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

  “大力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重点精准发力,聚焦新制造经济、新服务经济、绿色经济、智慧经济以及分享经济五大领域,着力打造传统经济与创新经济‘新’‘旧’动能‘双引擎’”。3月初,省委、省政府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意见》,为萍乡加快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

  新经济新动能齐步走迈出稳健步伐

  战略已定、思路已清、方向已明,关键在狠抓落实。

  市委、市政府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和新旧动能转换,坚持“两条腿走路”,让传统优势产业焕发新春,让新兴产业枝繁叶茂。

  第一条“腿”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新动能。

  通过科技创新、技术升级、靠大联强,改造提升“黑白灰红金”五大传统产业,让“老树发新芽”。一家家实体企业创新汇聚推动整个产业的嬗变升级,传统产业迸发新生机,新兴产业孕育新动能。如今,电瓷产业产品完成了由中低压电瓷向高压、特高压电瓷的升级改造。工业陶瓷产业由化工陶瓷向结构陶瓷、功能陶瓷、环保陶瓷转变。装备制造产业形成了以安源客车制造有限公司、鑫通机械和蓝翔重工等为核心企业的装备制造业。烟花鞭炮产业从高危行业向安全行业、文化创意产业转型升级,全面培育和打造以生产、机械设备制造和仓储物流为核心的花炮产业配套产业集群,年产值已达到188.67亿元。

  另一条“腿”是发展新经济,壮大新兴产业。

  我市大力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围绕新制造经济、新服务经济、绿色经济、智慧经济、分享经济五大主攻方向,重点培育发展“互联网+”、节能环保、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今年一季度,我市新兴产业占GDP比重22.7%,比去年提高1.3个百分点。新制造经济蓬勃发展,总投资2亿元的金桥焊材二期焊丝生产线项目已试产,总投资12亿元的紫金江发新能源汽车项目一期汽车生产线及厂房建设全部完成建设,中材风电叶片、华朋实业等风能开发企业加快发展;新服务经济方兴未艾,一季度全市接待游客794.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3.96亿元,分别增长17.54%和35.94%;绿色经济初具规模,形成了以陶瓷环保新材料为基础,以大气治理为主导,以水处理及重金属污染去除为补充的环保工业体系,培育了以大气治理为主导的特色产业集群,发展了格丰科技、宝安新材料、新科环保、普天高科、德润科技等一批龙头企业;智慧经济风生水起,依托企创、飞天等一大批电商创业创新基地,孵化发展了萍实之乡、奥思等3家省级示范企业,去年,全市电商交易额为406.9亿元,同比增长77.6%。

  改革创新激发新经济新动能活力

  创新是新经济新动能的源头活水。我市抓住创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的契机,把创新重点放在对既有产业和产品的升级上,把创新的主战场放在做强做优做大实体经济上。

  全面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先后与清华大学、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等18家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与中南大学等6家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发展研究院(技术成果转移转化中心)。近几年,共引进院士18名、博士186名(包括柔性引进),有2名国家“千人计划”、36名优秀人才获批赣鄱“555”人才计划,建立了4家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2016年以来的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增幅均居全省第一,连续4届8年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目前,全市有60%以上的生产型企业、80%以上的规模企业、90%以上的科技型企业与院校开展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通过科技创新,全市企业核心竞争力普遍提升。

  新动能、新经济还来自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新理念,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放管服”改革,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坚决执行去产能政策,圆满完成了钢铁、煤炭去产能任务,实现了减量提质增效。突出抓好降成本工作,从降低企业能源和融资成本,清理涉企收费和落实奖补政策等方面,制定了91条具体举措,为企业减负18.6亿元,帮助企业轻装上阵、转型发展。今年,市委、市政府又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优环境、降成本”,加大“扩投资、拓市场、增效益”政策措施》,围绕“扩投资、拓市场、增效益”提出30条措施,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优化发展环境。在简政放权方面,我市深化了“三单两制一网一评价”为主要内容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优化提升清单运行上狠下功夫,动态调整清单内容,统一规范清单体系,加强清单运行评估。完善了行政审批事项流程再造,大大缩减了办事时限,缩减办事环节21个。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在坚持“宽进”和“严管”结合上加强探索,全面落实了“五证合一”、“先照后证”改革任务,推进了注册登记便利化措施,打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全市行政审批事项进一步精简,审批手续不断简化,制度性交易成本明显降低,让创业创新蓬勃涌动。今年一季度,全市新注册企业户数和注册资金分别增长72.2%、56.8%,新登记个体工商户增长10.8%。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