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并走向更加广阔舞台。”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让萍乡民营企业家备受鼓舞,也坚定了萍乡民营企业家发展壮大的信心。
民营经济是我市发展的“顶梁柱”。统计显示,2010年以来,我市民营经济产值占GDP的比重超过60%,上缴税金占全市财政收入的75%以上,占比居全省前列,其中,2017年非公经济比重占GDP63.96%,同比增长9%。截至今年10月,全市拥有企业31455户,其中,1至10月新增企业6534户,同比增长4.4%;新增注册资本270.92亿元;拥有个体工商户87685户,新设11860户,同比增长8%;新增注册资本19.26亿元。
从“粗放型”到“集约化”转型
过去,“黑、白、灰、红、金”五大传统产业在我市“粗放型”发展,产品同质化、单一化严重,成为制约企业发展壮大的“瓶颈”。
面对资源枯竭的压力,民营企业何去何从一度成为困扰民营经济发展的大难题。在城市转型升级主战略的引领下,广大民营企业坚持改革创新,对五大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升,推动产业集约化、集群化发展。近年来,芦溪电瓷产业瞄准国家“一带一路”“三纵四横”特高压电网和智能电网建设的新机遇,以中国建材产业园为抓手,大力推进电瓷产业集群发展,设立了电瓷产业专项扶持发展资金和集群发展引导基金,通过整合重组、靠大联强、改造提升、抱团发展,形成了以高端产品为首、中端产品为辅、低端产品为基的产业梯次结构。
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我市抢抓窗口期,引进民营企业,培育新兴产业,电子信息、人工智能、节能环保、食品医药等新兴产业逐渐从生力军成长为主力军。网是科技、格丰科材、永盈电子等一批新型企业茁壮成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4.3%。
如今,安源区、经开区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初具规模;空压机及上下游产业项目落户莲花,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增添活力;42家海绵企业入驻海绵小镇产业孵化园,海绵产业具备强劲发展潜力……一系列项目的落地,为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绘就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全市民营经济实现了从“粗放型”到“集约化”的华丽转身。
从“小富即安”到“做大做强”转变
曾几何时,我市民营企业家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态。伴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催生的新动力,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坚定了将企业做大做强的决心。
与央企联姻,靠大联强;与高校合作,转化科技成果。各大民营企业家都在为企业做大做强积极探索、广谋出路。
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我市催生了基础材料、施工器材、成套设备、海绵城市运营、文化旅游创意等一批海绵产业的诞生,透水砖、透水混凝土、渗排管等海绵材料不仅满足了本土市场需求,还远销省内外。江西龙发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原本是一家从事工业陶瓷生产的传统企业,发展一度遇到了瓶颈。抓住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机遇后,龙发实业利用已有的工业陶瓷生产基础及经验,着手推动“科技生态陶瓷透水砖”的研发和生产,并成功研制出绿色环保的“城市科技生态陶瓷透水砖”,技术达国内先进水平。除此之外,龙发实业还高薪聘请了职业经理人,规范化管理公司,力争从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等细微之处抓起,做好节能、降本、增效工作,跃居为我市海绵产业的龙头。
从“等客上门”到“保姆式服务”转换
优良的发展环境是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沃土。市委、市政府坚持“放水养鱼”,以“保姆式”和“店小二式”的服务,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在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降低企业成本优化发展环境的若干意见》(80条)和之后新增20条降成本优环境举措基础上,我市制定了《萍乡市关于降低企业成本优化发展环境的实施意见》(91条)和《萍乡市关于开展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优化发展环境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并多途径多层次对政策进行宣传解读,让政策在全市广大企业落地。环境优化后,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中的成本为82.60元,比上年减少0.25元;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三项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为4.31元,比上年减少0.05元;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11.2%,扣除萍矿集团因去产能因素影响外,利润率达12.12%,同比提高0.04个百分点。
市委、市政府建立了双月恳谈会制度,党政主要领导每两个月一次与企业家“面对面”交流,已经成为萍乡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一项雷打不动的工作安排。目前,已累计举办了13次政企双月恳谈会,收集企业反映问题130件,已解决100件。
传统产业枝繁叶茂,新兴产业崭露头角。随着民营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挺起了萍乡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脊梁。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