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德安“三抓”并举积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020年10月09日 10阅读 来源:九江新闻网 2017/11/13

德安县把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来抓,积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过“三抓”(抓保障、抓阵地、抓活动)并举等措施激活文化发展活力,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功能齐备”的县、乡、村三级文化服务网络。

抓保障,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机制。该县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创建工作,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制定了工作方案,明确了任务。各履职单位细化了要求,量化了考核。形成了文广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齐抓共管机制。同时,加大对文化人才和农村文化实用人才的培养力度,近三年共举办文化骨干培训班15期,培训1600多人次。建成基层文艺辅导基地15个,组建社区文艺团队5支,累计招募文化志愿者3500多人。该县还积极扶持壮大农村业余文艺宣传队伍,通过挖掘整理、辅导培训、政策资金支持等方式,先后扶持成立了德安县百家乐黄梅戏剧团、群艺黄梅戏剧团、南河戏剧团、西河戏剧团等民间艺术团体,扶持发展农村业余文化宣传队40余个。通过吸纳农村老干部、老教师、老党员、老文艺工作者、老艺人“五老”发挥余热,引领开展农村文化活动。

抓阵地,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按照“早投入、早建成、早使用”的目标,狠抓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2亿元的县文化广电大楼已建成使用,县四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一园(万家岭大捷纪念园)一院(袁和影院)一城(星河影城)一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的相继建成,满足了广大群众观看电影、阅览图书、文物展出、艺术培训等各类文化需求。建有14个独立设置的乡镇综合文化站,不低于6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广场。建成村级文化服务中心50个,农家书屋90个,配备图书近30万册,创建示范点8个。直播卫星“村村通”工程通达106个20户以下自然村。

抓活动,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该县充分发挥公益性文化主阵地作用。德安县文化馆作为国家一级馆,积极开展公益性文艺培训,深入农村辅导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动室开展文化活动,年讲座辅导超过30场次,培训1500余人次。县图书馆被评定为国家二级馆,正在争创国家“一级公共图书馆”,有藏书30余万册,报刊、杂志410种,图书馆新馆2016年5月份正式免费对外开放以来,接待读者4万余人次,读者借阅2万余人次,外借图书5万余册次。完成了信息资源共享县级支中心设备的安装、调试和启用,81个行政村设立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为乡镇文化站和村(社区)文化活动室送图书3万余册。县博物馆馆藏丰富,种类齐全,有陶瓷类、金银类、青铜器、玉器、化石、丝织品、标本等达万余件(套),有39处县级文保单位,3处省级文保单位,3处正在申报国家级文保单位。县电影公司精心挑选农村题材特别是农村致富题材的电影,组织5个放映队,巡回在全县各行政村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放映,年放映电影1200余场。该县还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每年组织文艺表演团体和文艺工作者开展送文艺进校园、乡村、社区,自办文体活动500余场,丰富繁荣了农村文化。文化活动有特色。“渊明故里”乡村文化旅游艺术节、聂桥梓坊葡萄节,庐山博阳景区葵花文化节相继举办,“百姓大舞台·大家一起来”、“送文化下乡”等文体娱乐活动广泛开展。精心打造和扶持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潘公戏”。全县文艺汇演、民间民俗作品展、书画摄影展和广场舞大赛等文化活动成功举办,做到了月月有主题、周周有安排。文化创作有精品。2014年全国木偶展演大赛,《德安潘公戏》获得表演银奖。2015年“村落风情·乡愁声音”第七届全国村歌大赛,《心中的林泉》获演唱铜奖,作曲、作词获得两项铜奖。德安县首支县歌《厚德安康》于2015年元旦正式发布。非遗保护有效果。先后公布了两批共14个县级非遗项目,其中国家级非遗名录1个,省级非遗名录4个,市县级非遗传承项目9个。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