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座城市生生不息的血脉,是城市居民灵魂栖息的家园。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文化改革发展,大力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不断发展文化产业,打造了一大批特色文化精品,增强了城市软实力,丰富了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周年。在毛泽东写下不朽篇章《兴国调查》的旧址,罗坊镇的红色旅游革命胜地——罗坊会议旧址群迎来了一批又一批党员干部前来参观学习接受红色革命教育,仅“七一”期间,罗坊会议纪念馆就迎来全市多家单位近千人参观学习。一本本泛黄的珍贵史料、一件件承载革命印迹的红色文物,罗坊会议旧址群正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生动课堂,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革命旅游胜地。
罗坊会议旧址是有形的课堂,而诵读国学经典则是有声的课堂。近年来,我市积极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用优秀传统文化浸润百姓心田。2015年,我市举办“诵读中华经典传承华夏之魂”主题诵读大赛,来自全市40多所学校、上千名师生参与了这场声势浩大的诵读国学经典比赛活动。一首首国学经典作品被一一搬上了舞台,师生们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吟诵、演绎,把中华经典文化的内涵和精髓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抒发了对祖国悠久传统文化的赞美。
我市是中国七仙女传说的发源地,今年中央电视台七夕特别节目《天下有情人》把这有趣的课堂搬上了中央电视台的舞台,让世人领略一番仙文化的魅力。新余是百年巨匠、国画大师傅抱石先生的故乡,“其命维新”的抱石精神是新余的文化之魂。新余夏布绣传承人张小红秉承开拓创新的理念,保护与传承夏布文化,向世人展示新余古老传统绣艺。此外,刀木镌刻的版画艺术、根植百姓的采茶戏曲在“名家工作室”的带动下接续传承充满活力,抒写着新余文化的不朽生命力。
“触手可及”的公共文化服务
“今年暑假,我和女儿都报了市文化艺术大学的免费培训班,女儿学书法,我学舞蹈。正计划着今年暑假怎么过呢,就看到了市文化艺术大学的暑期免费培训班消息,真的是太好了,真的觉得现在家门口的文化服务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贴近我们的需求……”这是今年在新余市文化艺术大学学习的程女士的心声。近年来,我市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于2016年10月26日被成功颁牌为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着眼于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我市精心布局,建立市、县、乡(镇)、村四级文化阵地格局,采取“群众点单、政府买单”方式提升公共文化服务。2016年,新余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被列入江西省政府工作报告。
目前,我市按照统一的风格标识、设备配置、服务标准,各层级文化服务中心建成率达100%。全市各类群众文化活动实现了“天天有活动,周周有演出,月月有节庆,年年有大赛”的常态化、长效化服务。着眼于提升城市文化知名度,我市重点打造新余数字文化网、新余市文化艺术大学、农家书屋“1+X+电商”三大亮点工程。与此同时,我市深入挖掘本土文化品牌,形成傅抱石文化艺术节、少儿舞蹈艺术节、百姓幸福广场、分宜龙舟文化旅游节、仙女湖爱情旅游文化节等一系列特色鲜明、富有本土魅力的文化品牌。
此外,为激活文化活力,我市在市、县(区)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创新理事会制度,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近年来,为创新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我市组织开展各类农民工文体活动600多场。如今,新余公共文化服务的触角已延升到每一位在新余的百姓身边。
“匠心独具”的文化质感
300多年前,明末著名科学家宋应星在新余分宜著作完成《天工开物》,其中所蕴含的“工匠精神”“创新意识”为我市文化不断前行提供了不竭的力量源泉。秉承优秀文化基因,我市文化“匠心独具”,打造了一批特色文化精品。
“北有淮南,南有新余”,这是新余少儿舞蹈不断追求卓越所收获的高度评价。自1995年以后,新余分宜少儿舞蹈曾“四进北京”“二进中南海”,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进入新世纪以来,新余通过不断总结推广分宜少儿艺术经验,引导全市少儿艺术迅猛发展,创作出一批少儿艺术精品在全国各类艺术展演和比赛中摘金夺银。
“新余有爱 爱在新余”,一朵开在渝钤大地的“志愿之花”,自2013年我市首次提出打造“新余有爱”志愿服务品牌目标以来,我市志愿服务中心注册志愿服务者已达19万之众,志愿服务组织有734支。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蒋国珍的伟大事迹,“全城吃粉救助三胞胎”“帮小骏億圆警察梦”“救助献血英雄邹春根”等许多感人的故事背后,都有传播爱的美丽志愿者在奉献。
今年4月,伴随着首批公益书屋的对外免费开放,丰富的图书、舒适的环境、智能下载,让市民的阅读体验与获得感进一步升级。近年来,我市深入推进全民阅读活动,图书漂流、文化沙龙、读书讲座实现常态化运行,民间读书组织如雨后春笋不断壮大,“书香新余 全民阅读”在我市已蔚然成风。
今年2月,我市被确定为国家第一批(第2次)文化消费试点城市,这是我市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之后,又一次肩负起文化建设领域探路试水、示范引领的重要使命。下一步,我市将通过线上建设公益性文化消费网络平台,线下与银行合作发行“文化惠民卡”或“文化消费信用卡”等方式,实时抓取成熟电商、票务网站等市场化平台,导入与银行签约的文化商家数据,对有效文化消费提供积分返还或折扣等,引导居民通过平台进行线上到线下的文化消费。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