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与时代共舞 渝中双创潜力无穷

2020年10月09日 10阅读 来源:渝中新闻网2017/03/30

  当前,全国上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渝中也不例外。从打造众创空间到完善孵化平台,从建设公共平台到助力投融资,从提供创业培训到引进人才……我区双创环境不断优化,越来越多的青年创客纷至沓来,加入了创新创业的洪流,与时代共舞,为我区加快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注入了新活力。

  众创空间呵护创新创业

  早上9:00,位于渝中区两路口街道的移动电子商务产业园区的e+众创空间迎来了今天的第一批上班族。记者在该空间的开发区域看到,重庆云威科技有限公司、重庆道君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研发人员和重庆大学的学生研发团队成员互相问过早安后,随即走入各自的工位前,开始了自己的工作。

  “e+众创空间既接纳企业团队前来完成产品开发,也欢迎怀揣创新创业梦想的青年团队来此进行早期研发。”区科委有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作为一家由区科委直接投资打造的国家级众创空间,该空间也是全市第一家能够提供智能硬件全流程开发的众创空间,可同时提供100个工位供“创客”使用。只要你有梦想,有审查合格的项目,就可以在e+众创空间申请3-6个月的入驻时间。

  “这里不仅交通方便,而且电脑实验室均可免费使用,对于我们这种只有满脑子创新思维和满腹创业热情的大学生来说,实在是一个绝佳的平台”,在该空间“上班”的一名大学生说。

  和未成立公司的大学生关注点不同,重庆云威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力是该空间实验室里的一位老熟人了,从当年的学生团队变成如今的企业团队,他对该空间的热情一点儿也没有改变,他告诉记者,该空间设备齐全,管理宽松,交流活动密集,是一个难得的研究场所。

  据悉,截止2016年底,e+众创空间累计引进了22家与移动互联网相关的企业入驻发展,年产值超过1亿元;累计吸引17个(包括海外留学生等)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入驻研发。

  “像e+众创空间这样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创业平台的众创空间还有很多,”区科委相关负责人说,目前,我区市级及以上众创空间总面积达到3.18万㎡,服务创业团队达117个,入驻创业企业198个,众多风格不一的创业平台得到了大批创新创业者的青睐。

  综合施策缓解企业压力

  平台有了,如何才能激发创新创业的市场活力呢?在渝中区创新创业服务中心,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我区通过制定科技创新政策,完善公共服务平台等方式,进一步缓解企业压力,为推进项目落地营造了较好环境。

  “我们每年投入近千万元创新创业资金,为我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促进服务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区科委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以去年我区政策兑现为例,针对《渝中区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政策(试行)》(渝中府办〔2016〕71号)进行政策兑现,完成了9家企业(单位)的科技创新项目拨付补助、奖励共113.3738万元;针对《渝中区促进服务业发展政策(试行)》(渝中府发〔2012〕28号)进行政策兑现,完成了13家互联网企业和2家总部及重点企业房租补贴及班子激励,共计395万元。

  “降低企业研发成本也是缓解企业压力的有力途径。”区科委有关负责人说,为此,我区加大了对云计算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的升级改造。以云计算服务中心为例,该中心主要为企业提供云存储和软件测试服务。目前,该中心有三十多个项目同时运行,每年可为企业节约研发成本两百多万元。

  对此,位于中山四路文创园的3w空间有关工作人员深有感触,她说,目前拥有93个工位的3W空间招商率达100%,入驻团队和单位除了看重3W空间的全国资源而外,渝中区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对企业和团队的吸引力不可小觑。

  “我区搭建了一个较为畅通的沟通机制,把众创空间、孵化器串联了起来,为创新创业者实现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创造了条件。”区科委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比如,在民营众创空间入驻的企业可以免费申请到e+众创空间去完成实验研发;众创空间里的企业发展壮大后可到互联网产业园去实现加快孵化。通过这些形式,无形中延伸了产业链条,也降低了创新创业成本。

  不仅如此,我区还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金融体系,设立了创业种子投资基金和区科技金融服务中心,为辖区企业创新创业提供种子基金、天使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科技金融服务。与此同时,我区不断扩大与金融机构的合作,积极开展投融资对接活动,有力缓解了企业融资难问题。

  创新创业内涵不断延伸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催生我国创新方式、创业模式、产业组织形式发生了深刻变革。

  “和传统看重门面的公司运作方式相比,如今的创业者更看重实在的利益,乐意轻装上阵。”位于3w空间的重庆携爱科技有限公司李光杰告诉记者,众筹、众包、分享、共享、社交化等新的发展范式推动了创新创业由小众走向大众,由精英扩展到草根,机会多了,竞争也就越来越激烈,市场对创新创业者的“专、精、细、新”程度要求也更加迫切。因此,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比扩大规模更重要。

  正是因为洞察了这一形势,李光杰的携爱科技有限公司的核心人员只有2人,他们主要从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上下功夫,积极探索科研+专利成果产业化新模式,开发出了一款针对老年人的智能APP,该项目获得了重庆粮食集团的大力支持,公司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主体在人,客体在业。”面对我区像李光杰一样搭乘互联网专车迅速成长的企业,区科委有关负责人十分赞赏他们的创新创业精神,他说:“创新的价值就在于将潜在的知识、技术和市场机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社会财富增长,而创业正是实现创新价值的手段和途径。”

  区科委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创新是创业的原动力,创业者只有持续保持创新意识和精神,不断获得新思路、新方法,进而构建新模式,开发新产品,提供新服务,才能在商海中立于不败之地。反过来,创业可以推动新发明、新产品或新服务不断涌现,创造出崭新的市场需求,从而进一步推动和深化科技创新,提高企业乃至整个国家的创新能力。”

  可见,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不仅是一场头脑风暴的比拼,同时也是一场商业模式的变革。

  创业引导助力企业做大做强

  俗话说有梦想是容易的,但要实现梦想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资金缺乏,人才急需,理念如何推广对于一个创业新手来说招招致命,在难以为继之时,渝中区创业孵化基地给了我很多实实在在的帮助,通过该基地的孵化,我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渝中(国家)创业孵化基地,90后创业者吴席昌如是说。

  2015年初,吴席昌从一家课外辅导机构离职后,成功入驻了基地。用他的话来说,这里聚集了一大批有理想、敢作为的各行各业的创业青年,大家在一起可以抱团发展、互相取暖,对于曾经处于创业低谷期的他帮助很大。

  短暂的迷茫之后,吴席昌通过基地推荐,报名参加了团区委组织的“青锋计划”,在创业导师团上门巡诊和项目督导下,准备充分的吴席昌团队凭借新颖有创造力的创业方向赢得了创业导师的青睐,最终过关斩将获得了10万元“无息、小额、短期”的回捐型资金支持。

  据悉,吴席昌具备很多青年创业者的共同优点,他好学上进,热情果敢,先后参加了多次SYB创业培训、青年创业沙龙、IYB培训等相关活动。对此,吴席昌说:“作为一名刚从学校毕业不久的年轻人来说,弥补经验不足的有力途径就是学习。所幸,渝中区政府很重视对年轻人创业的引导工作,团区委、区科委、区工商分局等部门经常会在我们基地组织经验交流活动,给了我很多灵感。”

  “在有关单位的关心支持和他自己的勤学苦干中,由吴席昌创立的重庆丛星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发展迅速,去年营业额达60万元。渝中也正是因为有成千上万个像吴席昌一样奋斗着的普通青年,而显得尤其鲜活。”基地有关负责人说,实践证明,对于缺乏经验的创业者来说,我区各大孵化基地广泛采用的,由创业导师集中分享、上门指导、电话交流、定期巡诊等指导方式,对创业者帮助较大。

  区科委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持续推进大众创新创业是我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下一步,我区将继续在平台搭建、政策和资金扶持、创新创业链条融合、创业引导、投融资方面苦下功夫,营造更加优良创新创业环境,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渝中这片热土上,真正成为撬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