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江北被命名为“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综合示范地区”

2020年10月09日 10阅读 来源:江北报2016/11/29

    记者日前从区民政局获悉,今年11月,民政部命名35个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综合示范地区,江北区榜上有名。

  三年来,我区社会工作从零开始,逐步构建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三社互动”的社会工作新格局,有力助推了我区社会治理创新向更高台阶继续前行。

  “引”——制度引领发展方向

  我区着力于社会工作发展制度设计,从高层次、多维度完善政策支撑,指引社会工作发展。

  创新社会治理机制。根据民政部、财政部《关于加快推进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的意见》精神,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区率先转变思路,大胆探索,建立健全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工人才的联动服务机制,确定了“六化”思路,即社区设置科学化、设施建设标准化、队伍建设规范化、体制机制健全化、社区工作目录化、经费保障定额化,逐步构建了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工人才为支撑的“三社联动”新格局。

  建立政府购买服务机制。通过制定并出台《关于推进政府购买服务的实施意见》《关于印发江北区政府购买服务试行办法的通知》,坚持“合理界定,划清边界”“公开透明,择优竞争”“加强监管,注重绩效”“改革创新,简政放权”“积极稳妥,有序推进”的五大原则,明确购买主体、承接主体、购买内容,从而规范了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行为,并拓宽了社工服务领域、深化了社工服务内涵、提高了社工服务质量,同时更加满足了社会需求。

  规范社工服务项目监管。我区通过制定出台《江北区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考核评估实施办法(试行)》,联合市民政局、区财政局以及街镇,采取事前验证社工机构资质,确定购买项目及服务提供者;事中督查社工机构开展服务项目工作情况;事后实行对服务质量、专业服务水平、群众满意度等多方面量化考核评估,不断提升社会工作服务水平,推动我区社会工作健康持续发展。

  “筑”——人才筑牢发展基础

  人才是社会工作发展的基石,社会工作的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充分发挥社工人才的作用,我区近年来多路径不断补足我区社工人才资源短缺。

  科学统筹开发社会工作岗位。根据按需设岗,以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在民政范围内的事业单位,民政范围外的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以及社区中加大社工岗位开发力度,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引才平台。同时,积极培育扶持社工机构,合理高效配备社工专业人才、本土社工、志愿者等,强化全区社工人才储备。

  注重社会工作人才建设目标引领。以社区干部队伍建设年为抓手,形成由区委组织部牵头总抓、区民政局负责、各街镇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使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措施有力、推进有序,加快实现“2020年,社区工作、社会福利、社会团体等重点领域培养1000名专业社会工作专才”的目标。同时将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了每年年度民政目标考核内容。

  加强社会工作人才专业培训。近年来,我区积极实施“岗位素质提升工程”和全员培训计划,邀请市内外专家学者来我区举办社会工作师考试、社区专职工作者培训等专题讲座班。分层分级进行专题培训,共举办了15期培训班,累计培训社会工作人才700余人次。目前我区共有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资源1644人,取得了重庆市社会工作员、全国助理社工师、全国社工师等职业资质的社工491名,占全区村(社区)专职工作者的58%,处于全市领先。

  建立完善社工人才激励机制。从双向激励社区专职工作者提升其社会工作服务能力和水平,突破社工人才短缺瓶颈。对取得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职称的按职称等级给予每月100-500元的专业职称补贴,并对考取国家助理社会工作师及以上职业水平证书的,全额报销报名费、教材费和考试费。同时,推行社区工作者上岗认证制度,要求新进社区专职工作者须于两年内取得社工专业职称。

  “扶”——资金扶持项目开展

  资金支持是社会工作长足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区在市、区、街镇多层级资金的补助下,有效推进了我区社会工作快速发展,基本实现了全区“一社区一特色、一项目一品牌”的目标。

  市级资金“兜底”。每年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安排市级公共财政预算专项补助、市级福利彩票公益补助资金,累计投入市级资金718万元,用于市级社会服务机构社工服务、专业领域社工服务项目等84个市级项目。

  区级资金“助力”。建立了政府财政购买社工服务的长效机制。区财政累计投入资金445余万元,在老年人及残疾人、青少年儿童、农村留守人员、社区矫正人员、婚姻家庭、流浪乞讨人员等15个社会工作服务领域开展91个社区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社会工作服务实现全覆盖。

  街镇资金“配套”。近年来,街镇给予社工项目配套资金共计190余万元,满足了更多层面的社会服务需求。

  “融”——群众融入社工服务

  近年来,坚持“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社工服务理念,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服务群众为宗旨,形成了群众与社工密切融合、全社会关心支持社工发展的良好氛围,树立了颇具特色、生活鲜动的服务品牌。

  平台建设有力。全区加大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建设,培育社工组织,同时以社区、孵化基地为平台,与专业社工组织开展项目合作,为辖区居民提供多样服务。目前共有区级社会组织孵化基地1个(在建),街镇级社会组织孵化基地3个(建成),并通过基地培育孵化了公益服务类社工组织15个,实现了从2012年来我区社工组织“零”的突破,提供专业服务2500余人次。

  宣传力度到位。以社工主题宣传活动为契机,推动形成社工发展的良好氛围。第十个国际社工日主题宣传活动期间,共有区县民政局、市内社工机构、市内高校等35家单位参展。通过咨询、派发宣传单等形式,提高了广大市民对社会工作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了相关知识的普及,吸引多家市区媒体专题报道。

  打造鲜明品牌。全区社会工作按照“点-线-面-体”的格局有序推进,涌现出了许多典型案例,全区各社工机构开展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案例175个,其中个案35个、小组服务27个、社区服务113个。

  如幸福加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居家养老助残”项目,以街镇居家助残数据为基础,通过开展订单式服务,为我区166户残疾人、低保困难残疾人家庭提供居家类服务、居家心理服务和居家康复三大类48小类服务。

  新扬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心愿同行”计生特殊家庭帮扶项目,通过个案管理、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等形式为12街镇的349名“失独”人员提供针对性的社工服务。

  暖洋洋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爱-回家,梦-相圆”社区戒毒(康复)行动,社工与街道综治办密切合作,制定具有针对性、阶段性的个性化服务方案,在社工的温暖关怀下,10余名戒毒(康复)人员走出了毒品的困境,找回了自己人生的力量。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