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里阳光明媚,学生有了“营养餐”;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居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实现全覆盖;棚改房里传来阵阵欢笑,“忧居”变“宜居”……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千方百计筹措资金近200亿元,实施医疗、教育、就业等民生工程近300项。其中,累计投入18亿元发展卫生计生事业;投入30多亿元新建16所中小学和18所幼儿园;投入近120亿元,让低收入住房困难者陆续实现“居者有其屋”。积极的财政投入解决了一批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群众获得感越来越强、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结束无“三甲”医院历史
百姓小日子,政府大民生
昨日,在龙洲湾街道独龙村,总投资12.58亿元的“三甲”医院巴南区人民医院施工现场,项目已完成主体结构封顶。新医院建设用地138亩,设置住院病床1300张,远期规划1500张,预计2018年10月投入使用。项目建成后,将终结我区没有“三甲”医院的历史,还可辐射綦江、南川、江津等地。
“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住上一次院,一年活白干。”曾经的顺口溜,反映出广大群众急盼改变医疗状况的现实需求。事实上,“三甲”医院的建设只是全区提升医疗服务水平,赋予群众“获得感”的来源之一。
为让群众能就近“看得起病,看得好病”,近年来,巴南用实际行动深化计生服务管理改革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区累计投入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经费18.76亿元,为广大城乡群众撑起健康保护伞。
其中,破除以药补医机制,累计让利群众1.02亿元;投入2.15亿元用于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实现198个行政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率达100%;计划生育事业发展总经费投入5.2亿元以上;配备各类医疗设备累计投入6.3亿元;全面推进国家卫生区创建投入建设资金4亿多。
据悉,巴南将逐步投入近20亿元建成城乡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切实缓解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区,小病不出镇”的目标。
济困助学全覆盖
孩子的起点,政府的重点
今年9月,在全区10万名中小学生重新踏入校园之际,融创中学、昕晖小学和民办学校树人立德小学3所新校建成开学,为全区新增义务教育阶段学位5100个。
齐全的功能室,完善的教学设备,如茵的运动场;绿树掩映,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朗朗的读书声声声入耳,向人们传递着明天的佳音……成千上万个家庭因为教育的一系列发展成果而有了获得感,这些都是老百姓能看到的实实在在的变化。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近年来全区投入30多亿元新建16所中小学和18所幼儿园,增加义务教育阶段学位2.8万个,有效缓解了城区入学紧张的局面。此外,全区还累计投入均衡发展专项资金8亿多元,建成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投入改薄资金1.7亿元,对规模小、人数少的学校倾斜补助资金2000多万元。落实学生资助资金3.7亿元,惠及约74万人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现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盖”。
如今的巴南教育,已形成近70个校园文化特色品牌。丰盛小学“孝善文化”建设成为全国示范,重庆市实验中学被命名为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鱼洞二小舞蹈、巴南中学排舞等一大批集体项目获得全国比赛一等奖。
雪中送炭帮就业
群众的钱袋,政府的担当
“跟企业结了‘对子’,我悬着的心也落下了,找得到工作了!”不久前,家住李家沱林荫社区的安德云正式与区内一家企业签订了结对帮扶协议,这让失业多年的他吃了一颗“定心丸”。
早些年,安德云一直靠摆地摊为生。今年,妻子得了一场重病,加上孩子上学的花费,让这个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陷入了困境。正在他眉头紧锁时,巴南“雪中炭火”就业援助行动让他看到了希望。现在,他与重庆平山矿山机电设备公司的负责人结成了帮扶对子,并找到了一个满意的工作。
就业乃民生之本。巴南不断发力,对接全区各工业园区招工需求,加大培训力度,既解决就业,又解决“招工难”问题。全区城镇新增就业人口232000多人,为失业人员提供了生活保障,增强了他们实现就业、创业,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
同时,我区还投入资金近120亿元,着力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一个又一个破旧的棚户区华丽变身,一栋又一栋漂亮的楼房拔地而起,“居者有其屋”的梦想正一步步变成现实。“想不到我能住进有物业管理的小区!”家住云篆山公租房的租户李春莲喜不自禁。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