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巴南: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联袂前行

2020年10月09日 10阅读 来源:巴南网2017/04/21

现在的巴南大地,处处都是鸟语花香的场景。各种花儿的盛开和慕名前来赏花的游客,恰恰与我区都市农业新业态相呼应,用区农委主任何先平的话来说:“这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表现,也是推进我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途径”。

今年,我区农业农村发展将继续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目标,按照“三化”促“三农”发展战略,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全程社会化服务广泛应用、一二三产业融合快速推进,使农业产品结构变优、生产方式更绿、产业体系拓新。

产品结构变优

作为主城区农村面积最大的地区,巴南的农业发展地位显得举足轻重。

“近几年,受‘天花板’和‘地板’两个板块的双重挤压,农业发展必须要改革。”区农委主任何先平说。其实,他口中所说的“天花板”和“地板”是指农产品的价格已经达到顶端,而农业生产的地力投入值却在不断增加,在这样的双重压力下,农业发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瓶颈”。

农产品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在双河口镇五台村,500亩的“塔罗科血橙新系”是我区引入的又一农业新品种,与一般血橙相比,品种更优。通过几年的示范种植,这种血橙已经成为我区又一大品牌水果,远销市内外。

除了优质血橙,接龙蜜柚、红心猕猴桃、红柠檬、巴南香桃、乌皮樱桃等优质农产品的不断培育和壮大,也对我区农业农产品结构调整起到了积极关键的作用。

今年,我区将在“四线五片”区域推动绿色优质特色农产品发展,以提升“四线”扩展“五片”为重点,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确保优质蔬菜大批量生产,特色水果向“优、新、适”发展。同时,建立绿色优质精品稻米基地2.5万亩、黑紫粮油基地0.6万亩,真正将农产品结构调整推向深入。

生产方式更绿

当前,农业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两个“紧箍咒”开始越来越紧,市民对农产品多样化需求和质量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面对新形势,我区只能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何为两个“紧箍咒”?就是农村土地生产能力不断达到极限,以及土地能承受的农药和化肥使用量的极限。如何才能“对症下药”?近年来,我区将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农膜等有机绿肥合理利用,并通过不同区域土壤条件、作物产量潜力和养分综合管理要求,合理制定区域、作物单位面积施肥限量标准,减少盲目施肥行为。同时,优化氮、磷、钾配比,促进大量元素与中微元素配合,并合理利用有机养分资源,用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实现有机无机相给,提升耕地基础地力,真正实现低碳、环保、节本、增效。

区农技站的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我区化肥使用量已经逐年实现负增长。而这仅仅是我区生产方式逐渐往更绿、更环保、更节能转变的方式之一。

今年以来,我区将进一步扩大农产品病虫害生物防治措施,不断推广有机肥的使用和运用,以此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使农产品的品质更优,这也达到了在改革生产方式的基础上,提高农产品质量的目的,同时也为调整产品结构提供了保障。

产业体系拓新

作为重庆主城农村面积最大的区,巴南的农业消费对象并不仅是百万巴南人,而是主城1000多万市民。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了巴南农业产业体系不断拓新的必由之路。

何先平举例说:“如果一个养鱼的农户,将鱼塘对外开放,吸引游客来垂钓,再将游客所钓的鱼加工烹饪,最终形成一条产业链,这样的形式事实上就是一二三产的有机融合发展。”

而这样的休闲观光旅游产业体系在我区早已建立。如今,我区已形成了四季都有“果花鱼蔬”的都市农业新业态,每年接待游客1500万人次以上。

今年,我区将继续坚持特色效益农业、乡村旅游业和生态养生养心养老融合发展,在天坪山—天心寺—月亮湾渔村100平方公里,打造“两山一湾”,发展茶文化体验、特色水果采摘、休闲垂钓等;环云篆山—百节100平方公里,建设农业乐园,发展特色水果采摘、户外活动基地、休闲农庄及农家乐等;在丰盛古镇—羊鹿花果山—琵琶洞100平方公里,突出溶洞、古镇文化等特色,重点建设羊鹿花果山、彩色森林、油坊村蔬菜基地等,发展优质蔬菜种植、地域特色农产品。我区通过发展都市休闲观光农业,将产业体系的拓新不断深化。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