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幢幢农舍错落有致,一条条柏油路蜿蜒延伸,一条条溪渠清澈可见,一缕缕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眼下,穿梭于万盛的乡村田野,目之所及,处处透露着整洁优美,仿佛一幅丹青泼染的田园风光画,充满诗意与生趣。
2016年3月下旬以来,我区按照“全域安排、整体推进”的要求,全面铺开以“保洁、治污、改厕、美化”为重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让村容环境、农村厕所和垃圾污水等曾经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转变为建设美丽乡村、统筹城乡发展的新亮点。
长效保洁 村容村貌“大变脸”
前段时间,正是万东镇五和梨园的梨花开放的时节。每天,上千名游客涌入梨园赏花踏青。
“五和村的梨花很美,良好的环境卫生也让人印象深刻。”每年都来五和梨园赏花的游客杨依依说,他们一家人除了在梨园赏花,还会趁着天气晴朗,到梨园周边踏青,干净整洁的乡村环境让他们身心愉悦。
干净、舒适、整洁的农村环境,是众多游客到乡村旅游的重要因素。
在万东镇五和村经营农家乐的张昭燕告诉记者,以前游客也会来梨园赏花,但是花期之后很少有人会再来五和村。如今,村里的环境面貌大变样,处处都是好风光,梨花花期过后,仍然有很多游客来这里游玩,让她的农家乐的生意很红火。
据了解,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中,全区各行政村均配齐了环卫设施。截至2016年底,全区共新购置垃圾桶25655个、垃圾箱443个、垃圾转运车23辆,并开展了较为彻底的陈旧垃圾清理工作,基本清除了白色垃圾。
此外,我区已初步建立了“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区处理”的长效保洁机制,全区57个村已配备保洁人员597名,同时各镇在垃圾清运、保洁等方面推行市场化运作,实现了农村垃圾的全面治理。
污水进网 从源头上治“顽疾”
“这个水塘原来很脏,水面上有很多垃圾,水质很差。”家住万东镇新田村老君坝、今年72岁的村民刘万庆告诉记者,以前村里的生活污水散排,污水问题曾经让村民们很头疼。
去年年底,老君坝1号污水处理站完工投用了。该污水处理站将村民们的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后达标排放,极大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也让曾经的臭水塘成为新田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改善村容村貌,必须高度重视农村污水治理,这是全区上下的共识。2016年3月以来,全区已建成投用64套(40套一体化、24套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设施。此外,我区以景区景点、河湖溪流、重要居民聚居点为重点,采取分散与集中治理的方式,有序推进二、三级配套污水管网建设,有效解决了污水处理站污水收集率低、运行不正常等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我区还建立了“河(湖)长”制,并出台了考核办法。目前,全区12条河流、16个饮用水源地以及白龙湖、青山湖、板辽湖、金蝶湖均已建立“河(湖)长”制,有效推进了全区河流湖泊污染治理。
农村改厕 改出美丽新天地
连日来,记者走访多家农户家庭,走进他们的厕所,看见地面和墙面都贴上了整齐美观的瓷砖,安装了抽水蹲便器。“以前,我家里的厕所整天臭烘烘的,如今干净又整洁。对农村改厕这项工作,我们群众拍手欢迎!”万东镇箐溪村村民赵德宏满心欢喜地说。
从传统、简陋、脏乱的旱厕到如今干净、整洁、方便的无害化卫生厕所,在万盛广袤的乡村,一场“厕所革命”正如火如荼地开展。
据了解,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来,全区8镇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推进农村改厕治理,在集镇、农贸市场、居民聚居点等区域,集中修建无害化卫生厕所,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指导,积极推进农户改厕工又作,已让众多农村群众用上了干净、卫生的无害化卫生厕所。
据统计,仅2016年,全区共建成投用公共厕所75座,完成农户厕所改造2132户。
美化环境 秀丽乡村惹人醉
春暖花开时节,行走在青年镇堡堂村整洁清幽的乡间小路上,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欣赏着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让人沉醉不已。
“村里开展了环境整治,环境越来越好,风景越来越美,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了!”今年62岁的堡堂村村民陈碧书高兴地说。
一年前,陈碧书在村干部的鼓励下,把屋后的荒地打造成一片小果园,并借着该村开展环境综合整治的契机,把房前屋后的环境都进行了美化靓化。现在,她正打算把自家的房屋改造成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实现增收致富。
据了解,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中,全区8镇鼓励和支持农户在房前屋后建微果园、微花园、微菜园、微草地等,实现了院内有果、院外有花,同时采取多种形式,抓点示范,因地制宜种植乡土树种,适度打造绿化景观。其中,万东镇栽植阳光菊、茶花等美化植物15000余株;黑山镇在四江公路及黑山农业园区沿线种植了花草;青年镇在万梨公路沿线种植了格桑花、波斯菊;关坝镇建成溱溪河文体公园、关扶路口微公园及口袋公园;金桥镇完成了庭院美化改造260余户;南桐镇、石林镇、丛林镇抓好卫生示范创建评比,广泛开展了“生态示范村、绿色合作社、最美庭院、最美农家院”等示范创建活动。
一年来,全区还完成农村植树造林面积5500亩,建成30公里人行便道。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