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同心聚合力 融合促发展 江津区建设“三大体系”开创双拥工作新格局

2020年10月09日 10阅读 来源:江津新闻网2019/10/15

江津,共和国开国元勋聂荣臻元帅的故乡。抗战时期,这里抗日救亡活动风起云涌;时至今日,这里抗战遗址遗迹星罗密布。这一片流淌着红色基因的大爱之城,孕育了浓厚的拥军优属、拥政爱民优良传统,曾先后六次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历史的车轮驶入崭新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最伟大的力量是同心合力。新形势下,双拥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近年来,江津创新推进双拥工作,以建设双拥工作“基础保障体系”“融合发展体系”“特色品牌体系”等三大体系为抓手,实现了双拥工作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国防观念与改革开放同步增强、优抚保障水平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同步提高,构建起新时代双拥工作新格局。

一、筑牢“基础保障体系”,双拥落地落实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双拥工作是一项社会性、系统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努力构建起稳定的、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的政府与社会、军队与地方、个人与组织的合作运行模式,才能更好地推动其在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轨道上行稳致远。

近年来,江津着力在工作机制、宣传教育、互访活动、政策落实等方面有作为、求突破,筑牢“基础保障体系”,不断推进军地联系畅通、社会资源汇聚、优抚政策到位,双拥基础工作得以落地落实。

建章立制,强化组织保障。江津将双拥工作纳入“一把手”工程,无论机构人员如何调整,始终做到“三有三不变一延伸”,即:有专门的办公场所、有专职的工作人员、有专项的保障经费;领导变目标不变、机构变制度不变、人员变职责不变;组织网络向非公有制企业延伸,实现了机构设置常态化。建立健全“党委议军会议制度”、“军地联席会议制度”、“军事日制度”等九项常态化工作制度,确保军地联系沟通渠道畅通,实现制度建设常态化。

宣传教育,强化营造氛围。战争虽已成为历史,但聂荣臻元帅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永远昭示着我们,扎根群众、发动群众,才能构筑起鱼水相依的铜墙铁壁。依托红色教育资源,江津狠抓经常性全民国防教育,着力增强全民拥军意识。2015年以来,在区级媒体刊播双拥信息简报300余篇,在国家级、市级双拥刊物刊载稿件10余篇,军训学生15万人次。投入专项资金2000多万元,在几江长江大桥北桥头建成2.1万平方米的双拥主题公园。每逢“春节”、“八一”、“9.30”烈士公祭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区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分别带队走访慰问驻江津部队官兵和部分重点优抚对象,持续营造浓厚的拥军氛围。

落实政策,强化优抚安置。想军人之所想,急军属之所急。江津不断巩固“亲如一家”的军政军民关系,始终把落实好各项优抚安置政策作为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2015年至2018年,江津发放各种抚恤补助金达3亿元,发放城乡义务兵家庭优待金3500万元,发放城乡退役士兵一次性经济补助金和待安置期间生活补助金5150万元,用于优抚对象医疗、住房、生活和参加“惠民济困保”等方面的资金近4500万元。接收安置军转干部、随调家属、“四类”退役士兵共计112人,解决部队子女入学入托52人。资助639名退役士兵参加职业教育技能培训,资助69名退役士兵创办微型企业,落实培训和创业专项补助资金近500万元。一项项优抚安置政策的扎实执行,解决了军人军属们的现实问题,也进一步温暖了兵心,凝聚了兵心。

二、构建“融合发展体系”,双拥共建共赢

军民融合发展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策。党中央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并推动了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路线图。江津切实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部署上来,构建“融合发展体系”,积极搭建平台、当好推手,建起军地联络机制,发布军地需求信息,方便军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努力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发展格局,走出了一条生产力与战斗力共同提升、国防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双拥新路径。

发展理念谋融合。军地双方坚持以融合发展为导向,以军地双赢为目标,形成了“职能上分、思路上合;责任上分、目标上合;制度上分、关系上合;管理上分、行动上合”的互动共建工作机制,双方理念趋同、目标一致,在工作重点上却各有侧重、优势互补,互促互进、相得益彰。

聚焦“两力”谋融合。着眼新形势下军民融合发展新情况新特点,围绕提高部队战斗力和发展地方生产力,军地双方联合建立了“军地预防犯罪应急处突‘七联七共’机制”和“维护国防利益和军人军属合法权益工作机制”,为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军烈属、现役军人及配偶子女正当权益得以有效保障。

关注民生谋融合。以驻地为故乡,视群众为亲人。驻江津部队广大官兵牢记职责使命,时刻关注百姓民生,关键时刻冲锋在前,在完成战备训练任务的同时,全力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近年,部队积极参与了“保护母亲河”“植树造林”“关爱孤寡老人”等公益活动,广泛开展了“结对帮扶贫困村脱贫致富”“献爱心圆学子梦”“1+1接力助学”等主题活动。2015年以来,驻江津部队参加森林灭火、抗洪抢险、消防救援等抢险任务300余次,植树造林130余亩,救助贫困学生20余名,捐赠衣被、文化用具等实物500余件,救助遇险群众近万人,谱写了一曲曲军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和谐乐章。

平战结合谋融合。本着平战结合、充分利用的原则,江津人防建设紧随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服务民生步伐,用心打造了一大批惠民利民发展项目。2015年以来,先后投入资金6000余万元,支持部队完成高山驻军饮水、高山驻军排污和环境连片整治、军民两用“战备公路”改造、原77126部队综合训练场、77251部队应急抢险器材配置、77251部队桶装水设备添置等重点项目工程。在新兴产业发展中搭载“国防需求”,在双福、德感、白沙、珞璜四大工业园区33家具有一定规模、经济效益较好、军民兼容性较强的民营企业设立武装机构,形成强大的国防产业、科技产业、技术人才、国防后备军等综合储备源,为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创新“特色品牌体系”,双拥薪火相传

当前,经济社会和国防军队建设呈现大发展、大变革的态势,江津顺应新时代要求,创新“特色品牌体系”,注重双拥品牌培育发展,不断拓展社会化拥军领域,使爱国拥军活动在内容上更丰富、形式上更多样、示范作用上更凸显,呈现出双拥传统薪火相传的社会共识和文化自觉。

政府主导树样板。江津着力构建军民融合发展六大基地,引领双拥工作向纵深推进,向广度延伸。全区共设立国防潜力发展基地33个,退役士兵学历提升基地2个、创业就业培训基地3个,优抚医疗服务基地38个,双拥文艺文化宣传基地34个,村社区基层双拥优抚服务基地381个。各类基地结构合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为全区形成以军带民、以民促军、军民融合的多元化集群化发展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行业拥军树典型。区委宣传部主办的“滨江之夏”“四下乡”文艺演出成为深受广大军民喜爱的拥军文化品牌;区委组织部牵头开展的党员干部“一帮一、一带一”活动,为重点优抚对象脱贫致富提档加速;区福彩中心举办的“福彩进消防·送福到家”公益活动,每年出资30万元资助困难消防官兵;广兴镇常年与驻军32614部队结对开展的“三联三创”、区优抚医院和区光荣院联合主办的“爱心献功臣·优抚对象短期疗养”成为行业拥军典范。

社会拥军树品牌。全力打造了全国有影响、全市有名声的“滨江之夏”“帅乡兵妈妈”“军休干部爱心代代传”等一大批社会化拥军知名品牌,同时成立了老兵志愿服务队、永进义工消防宣传服务队、江津区优抚对象爱心屋等,社会化拥军品牌已成引领爱军拥军行动深入持续发展的一股强劲动力。品牌效应下,江津电力构件设备有限公司、隐涵食品、巨能集团、蜀厦消防公司等多家民营企业,每逢重大节日都会自发到部队进行慰问,积极践行着爱军拥军的理念。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