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永川区机器人产业发展路径与困惑

2020年10月09日 10阅读 来源:永川网2016/10/19

一、永川机器人发展的“四大路径”

近年来,为顺应世界工业的潮流,紧随国家战略的推进,永川区抢抓机遇、顺势而为、精准发力,突破工信部原来确定的“南有张家港、北有石景山、东有青岛、西有银川”的产业布局,无中生有培育壮大机器人产业集群,取得了一定成效,被工信部誉为“全国最大最好的机器人产业聚集区”,评为“国家新型工业化(机器人)示范区”,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目前我们已经引进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企业达到128家,其中机器人企业61家。主要做法是:

(一)依托“固高系”。深圳固高科技在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领域具有很强的影响力,是业内人才培训和研发生产方面的领军企业。自2014年固高科技落户永川以来,我们以此为依托,充分发挥其整合科技、联动产业、带动市场的作用,引进仨联、埃夫特、罗伯百斯特等机器人及关联企业51家。通过上下游企业的加速集聚,机器人全产业链效应开始显现。

(二)构建“联盟体”。着眼“垂直整合”效应,坚持“打组合拳”,延伸产业链条,创新运营模式,形成了上中下游产业配套、产加销一体化的机器人产业联盟。目前,积极促成固高与关联企业在永合作创办的机器人公司,用固高的运动控制系统、振康的减速器、安川的电机,首期产量可达600台,打造真正意义上的永川本土机器人。

(三)打好“央企牌”。牢牢把握中船重工等央企在永川建设智能制造产业园、智能装备产业园、现代物流产业园的契机,实施“机器人+制造业”、“机器人+物流”等行动计划,订单化生产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推进永川机器人本地生产、本地销售、本地运用。

(四)建好“研究院”。建成重庆固高科技长江研究院,积极引进10个创新研发团队、50名专家博士,努力培育10个上市企业。加快建设重庆固高科技产业园,2017年年底建成后,将实现年产控制系统2000套、通用控制器1万台。促成重庆固高科技长江研究院与重庆大学合作,在永川创办重庆机器人学院,目前筹建工作正加快推进。依托西安交大建立重庆3D打印快速智造创新中心,形成集研发、展示、培训、体验、生产于一体的运行模式,着力在模具、教育、医疗等方面打造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3D打印基地。加快建设华中数控研究中心永川分中心。努力使永川成为“研究院经济”的洼地,争取年内创建成为国家级高新区。

二、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启示感悟

(一)招商过程的三点启示

一是资源比政策更重要。固高科技、广数机器人等知名企业能落户永川,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永川有近20所大中专院校,有13万具有专业技能的学生,能够为机器人产业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同时,永川对城市实施精细化管理,生态环境宜人,服务水平高效,要素保障有力,这些可持续的资源比一次性的土地、资金政策更为重要。

        二是市场比政府更重要。市场的大小关乎企业的发展,有没有市场甚至成为企业落户的首要条件。重庆作为汽车(年产300万辆)、笔电(年产6000万台)、手机(年产3亿台)生产基地,对各类工业机器人具有强大的市场需求,永川机器人企业有着为西南大市场配套的基础条件。

三是专家比官员更重要。发展机器人产业,必须要有专家的引领,人才的集聚。围绕产业研发机构和平台,加快培育培养一批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研发设计类的高端人才和技工人才,形成各类人才梯度补充、有效衔接显得尤为重要。

(二)推动发展的三点感悟

一是抓大不放小。大企业固然重要,小企业也不能放弃。在积极引进一批行业领军企业的同时,也培育一批新兴企业,吸引一批相关企业,着力形成“龙头企业+骨干企业+配套企业”的产业格局,发展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价值,打造集研发、制造、集成、测试、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产业体系。

二是创新要协同。国内机器人装备技术与国外相比差距很大。一方面,要加强领域协同,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整合科研院校资源,共同推进自主研发。另一方面,要加强地域协同,通过并购、合资、合作等方式,广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特别是日本和德国技术,建设中欧、中德产业园之类的园中园,实现技术上消化、吸收、再创新,推动产业发展。

三是产业傍“大款”。发展机器人产业,必须更加注重市场的拓展延伸,要特别注重与汽车、笔电、手机等大型制造类企业的对接,根据企业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开展订单式、个性化服务,拓宽市场需求。

三、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三大困惑”

(一)如何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面对宏观经济的下行压力,金融机构对贷款更加谨慎,这对于回报低、见效慢的包括制造业在内的实体经济来说,融资更加困难。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在政府债务压力加大,社会资本投入乏力的情况下,需要从三个方面加以扶持:

一是政策导向要明。制定政策要更加重视实体经济,特别是对现代制造业要高看一眼,厚爱一分。对于那些技术成熟、市场可期、前景广阔的机器人企业,采取贴息、担保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撬动社会投入,缓解资金压力,努力帮助企业做大做强。

二是基金保障要实。通过设立实体经济风险基金的方式,支持政府国有平台以资源入股、资金入股和换股等方式与社会优质企业、资本、科研机构共同出资设立公司,培育发展机器人产业,设定一定的入股比例,当公司产业化后逐步减持退出。

三是利率控制要活。要增强金融机构的责任意识,树立“三个不能”:不能因坏账高而不作为,不能因赚得少而不作为,不能因创新难而不作为。现在银行贷款基准利率为4.75%,但实体经济贷款一般在7-8%及其以上。需要从国家层面,明确对符合条件的实体贷款适当下调利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如何处理产业布局与政策引导的问题

当前,各地争相布局机器人产业,“大干快上”趋势明显。据统计,全国共有40多个城市将机器人产业作为当地的重点发展方向,建成和在建机器人产业园区超过40个,加之缺乏研发实力、核心技术和广阔市场,极易造成产能过剩和恶性竞争,如不加以规范和引导,很可能出现“如火如荼-冷冷清清-哀鸿遍野”的局面。发展机器人产业,不能以“政绩冲动”而泛滥,而应以“市场兴奋”为准则。因此需要从国家层面出台政策,从中国制造2025专项基金中切块,对现有的40个机器人产业园区进行评级分类,对发展基础好、规模大、实力强的园区进行专项支持,对发展基础不好的园区和企业实行“断奶”不予补贴,集中力量打造5-8个国家层面的机器人产业园区,推动机器人产业可持续发展。

(三)如何拓展服务类机器人市场的问题

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是中国制造2025的题中之义,而积极拓展服务类机器人市场则是当前必须正视的问题。根据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秘书处发布的信息,去年一年国产工业机器人产量仅为22257台,占市场份额的20%左右;销售额仅32亿元,更只占到市场的8%。而服务类机器人则呈现出异军突起之势,其包含娱乐性、科普性、趣味性的产品广受欢迎,越来越多地投放市场走进家庭。永川在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的同时,要充分依托引进的科大讯飞平台,打造服务类机器人集成方案供应和产品生产基地,让服务类机器人走进更大领域,开拓更大市场,创造更多价值。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