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永川社会救助:密织民生兜底保障网络

2020年10月09日 10阅读 来源:永川网 2018/01/02

每一个人,都可能遇到过不去的坎。近几年来,原本家庭幸福的刘某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丈夫大病未愈,自己又被查出患上癌症。本说还有已经“嫁出去”的儿子可以打工挣钱拿些回来贴补,偏偏儿子的老丈人、丈母娘又先后大病一场欠下大量债务。刘某的家庭顿时陷入困境。当此之时,社会救助给予了她应有的“关爱”,让她吃上了低保,还按照规定大病救助的政策,给她报销了一部分医疗费用,让她感受到政府政策的温暖、看到生活的希望。

像刘某这样当生活遭遇困境时,得到救助的人很多。近年来,我区以完善制度为重点,扎实有效地推进各项社会救助工作,织就了民生兜底保障的密实网络。

城乡低保:应保尽保提水平

据区低保中心主任黄豫军介绍,2017年,我区经过反复走访调研,相继修订并出台了《最低生活保障条件认定实施细则》和《最低生活保障申请审批操作规程暨动态管理规范》等,让低保的申请、认定程序更加规范化。同时,将低保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将符合条件的1443户1543名建档立卡扶贫对象纳入农村低保,今年累计为之发放低保资金450万元。此外,从4月1日起,将城市低保标准从原来的460元/人·月提高到500元/人·月,农村低保标准从原来的300元/人·月提高到350元/人·月,全区城乡低保标准差距从2015年的1:0.5缩小至1:0.7。经过动态核查,全年累计新批符合条件的低保对象1115户2026人,取消不符合条件的城乡低保对象1800户3742人,实现应保尽保。目前,我区享受城乡低保对象11149户17375人,全年累计发放139278户次214699人次城乡低保资金7387.4万元,有效地保障了困难群众的生活。

医疗救助:便民利民济危困

据区民政局有关人士介绍,近年来,我区从多个方面实施了医疗救助:

一是设立扶贫济困医疗基金。区民政、财政、人社部门会同设立了专项扶贫济困医疗基金,将全区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不含纳入民政救助系统的因病致贫扶贫对象)、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供养对象、城乡孤儿、在乡重点优抚对象、重度残疾人、民政建档特殊困难人员、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大学生、因病致贫家庭重病患者等9类城乡困难群众纳入扶贫济困范围,实施医疗救助,惠及人群5.8万人。其中重点针对医保报销和医疗救助后的自付医疗费用实施分档救助,并依托“医疗救助信息管理系统”实行济困医疗基金的“一站式”结算。该制度建立以来,全区累计扶贫济困医疗救助1617人次,支出扶贫济困医疗基金285.9万元,有效缓解了城乡困难群众医疗自负压力。

二是全面实行分级诊疗制,切实控制非理性医疗费用的增加。所有医疗救助对象常见病、多发病住院必须施行逐级诊疗;按照重庆市公布的病种范围,住院必须首诊在基层一级医疗救助定点服务机构,需要转诊的需办理转诊手续。同时,通过签订补充协议的方式对“医疗救助对象次均住院医疗费用、医疗救助资金年度总额控制数、医疗救助对象住院次均医疗救助费用、医疗救助对象住院人次人数比”四个指标实行量化约定,有效防止过度医疗。

三是进一步完善资助参保政策,让上半年新增民政对象也可获得资助。区民政局会同区财政、人社、残联等出台了《关于做好资助困难群众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的通知》,资助参保时间从历年集中参保时间结点12月底延伸至次年6月,每年1—6月期间新增民政对象也可获得资助。2017年,投入医疗救助资助参保资金568万元,累计资助48350名城乡困难群众参加了居民医疗保险,相比2016年分别增长22%、减少2%。

四是加强医疗救助与医疗保险有效衔接。完善一站式结算平台,加强医疗救助对象身份认定和撤销,实现医疗救助信息系统按月实时动态更新,全年新认定民政医疗救助对象7102人,撤销5959人,确保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实时享受到“一站式”结算医疗救助服务,最大限度方便困难群众享受医疗救助政策。全年累计医疗救助214482人次,支出医疗救助金5520万元。

五是大力拓展医疗救助定点服务网络,新增门诊医疗救助定点零售药店20家;同时对所有医疗救助定点服务医院、药店进行了重新申报、准入,并重新签订了《服务协议》。全区现有医疗救助定点服务医院43家,定点服务零售药店96家,医疗救助信息化服务网络覆盖全区,极大地方便了城乡困难群众看病就医购药。

临时救助:改进运行更快捷

近年来,我区全面启用临时救助信息管理系统,实行在线审核审批和手工审批相结合的临时救助审批制度,初步实现了信息化管理。进一步完善审批运行机制。建立完善了以镇(街道)为基础、区民政局为主体、重庆社会救助基金等慈善救助为补充的分级负责、分层救助的临时救助审批运行机制。加大了临时救助资金筹集力度。争取落实了临时救助资金1900万元,全部下拨了2500万元到全区23个镇(街道),全部用于城乡困难群众的临时救助,壮大了各镇(街道)的临时救助资金总量,有效缓解了镇(街道)临时救助资金短缺的问题。全年临时救助20100人次,发放救助资金1606.96万元(其中区级临时救助257人次,发放救助金211.82万元;镇街临时救助19843人次,发放救助金1395.14万元)。

专项救助:摸清底数增时效

据了解,我区专项救助政策设计更宽领域:一是助学救助方面,审核认定申请助学救助的低收入家庭学生245人,审定普通高校招收高中定向培养资格贫困毕业生46人。低保部门牵头做好低保家庭学生的摸排工作,摸排出全区学龄前儿童及适龄学生2138户2626人,为后续就学扶贫工作提供数据支撑。二是低保与就业联动上,低保中心配合就业局做好低保与就业联动工作,审核认定19户36人的就业补贴8719元;该中心积极参与就业扶贫工作,全区摸排出有劳动能力低保对象2000余名,配合就业局为其提供职业培训、工作推荐,180名低保对象就业而退出低保,促进了低保对象的积极就业。三是在困难家庭的住的问题上,低保中心协助公租局做好低收入家庭及低保家庭公租房的审批认定工作,今年新批25名低收入家庭及低保家庭公租房,让其有房所居;核查1624名公租房申请人员信息,让公租房申请准确率排名全市第一。

同时,努力做到专项补贴资金的及时有效发放。加大精简定救工作力度,城市精简定期定量救济标准从原来的381元/月·人提高到了417元/月·人,农村精简定期定量救济标准从原来的393元/月·人提高到了434元/月·人,今年新批精简退职老弱残职工4名,现全区精简退职老弱残职工406名,全年累计发放定期定量救济金211.4万元。受托对全区襄渝铁路伤残民兵民工矽肺病人员322名(其中新批25名)及时有效地发放救济金263.6万元。全面从区残联接收“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的审批管理及发放工作,出台了文件予以了规范,并通过信息比对核查的方式清退了不符合“两项补贴”人员2506人,现全区困难残疾人人员4729名,重度残疾人员10322名,已累计发放“两项补贴”资金233.7万元。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