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镇金龙村村庄点舒适。
十二金钗大观园之荷花园风景如画。
大观镇中江村公共设施完善,村里的小孩在体育器材上锻炼。
南城街道半溪河村扶贫产业公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新时代乡村发展方向,明确了乡村发展新思路,是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性转变。
号角已经吹响,全区各级各部门满怀信心、倍感振奋,决心撸起袖子加油干,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努力建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新面貌。
区发改委:
积极统筹 科学谋划
着力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
区发改委主任金强表示,区发改委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牵头部门,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立足本职、发挥作用,积极统筹、科学谋划,加快建设“工业强区、旅游名城、生态花园”和“强美富”新南川。下一步,将制定形成“1+N”政策体系,“1”即制定出台推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N”即按照党的十九报告中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实施三次产业培育工程、人居环境提升工程、乡风文明塑造工程、乡村治理创新工程、居民收入倍增工程等若干个工程,以此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金强说,推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是一批推动乡村振兴的“干货”政策,在符合上位政策的基础上,既要创新,又要实用;三次产业培育工程就是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业规模经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夯实农村发展基础;人居环境提升工程就是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推进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均衡发展社会事业,保护好传统村落民居和农耕文明,建设既有现代文明、又具田园风光的美丽乡村;乡风文明塑造工程就是着力提高农村居民素质,养成良好的卫生、文明等行为习惯,形成文明风尚,实现乡风文明;乡村治理创新工程就是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居民收入倍增工程就是要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断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着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增强农村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区农委:
综合协调 创新突破
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区农委主任汪晓宇表示,区农委作为全区“三农”工作综合协调部门,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农业农村改革、深化提升脱贫攻坚,以标准示范园建设为平台,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通过产业联动、产业集聚的方式,将资本、技术以及资源进行整合配置,构建产业体系。集中力量培育做大古树茶、中药材、方竹笋产业,到2020年高标准建成古树茶基地1万亩。围绕建设“重庆药都”,推进中药材产业提档升级,到2020年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40万亩。加强方竹林基地新建和低改,提升方竹笋加工水平。突出农业“接二连三”,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创新经营模式为抓手,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完善配套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激发农村活力为突破,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以4个5000亩茶叶产业融合示范区建设为重点,尽快实质性启动田园综合体试点。有序开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盘活用好农村土地资源,推动城市资本下乡,实现城乡资源要素良性互动。开展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着力破解村集体经济“空壳”问题。以巩固提升脱贫成效为重点,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始终把深化提升脱贫攻坚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头等大事、第一民生工程,按照“六个精准”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夯实发展基础,确保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区城乡建委:
科学规划 示范引领
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
区城乡建委主任郑小波表示,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为我区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明晰了发展思路。下一步,区城乡建委将按照党的十九大要求,深刻领会乡村振兴战略内涵,结合我区实际对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进行科学规划,对村住房实施风貌和功能改造,完善基础设施,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充分协调群众,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用先进理念和民主方式,引导和带领群众振兴乡村,通过公开、公正、公平的民主方式,用为民服务来赢得群众信任、取得群众支持。在2018年全面完成三泉、大有、金山等9个乡镇“特色小镇·美丽村庄”的打造,实现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整合各类资金资源加快乡镇振兴战略实施,推进城乡融合。立足乡村实际,加大产业培育,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把现代农业、乡村旅游有效结合起来,发展特色产业。抓居民素质提升,总结推广已有工作经验,全覆盖开展农村居民文明素质提升行动,着力提高农村百姓素质,养成良好的卫生、文明等行为习惯,形成文明风尚,实现乡风文明。同时,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巩固发展成果,推动以人民为中心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把农村建设得更加美好,让老百姓在农村就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区旅游局:优化结构 因地制宜
用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振兴
区旅游局局长梁正忠认为,发展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对农业、农村发展具有独特的促进作用,可以推动农村绿色发展,有助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盘活闲置农村资源,有效拉动内需,是实现共享发展非常重要的途径。下一步,区旅游局将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围绕构建大生态、大城市、大产业,推动生态要素集中,突出生态因素引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调整旅游产品供给,尽量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发挥“旅游+”整合带动功能,以“互联网+”理念引领“旅游+”产业发展,推动旅游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旅游+体育”、“旅游+养生”、“旅游+文化”等新业态,有效提升休闲农业、森林旅游、度假旅游、旅游地产等热点的发展水平。以旅游的理念“武装”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重点抓好方竹笋、古树茶、中药材等受市场欢迎的三大产业,加快实施金佛山第一农场、百草延年健康旅游产业园等一批低碳项目,开发一批绿色、健康、休闲的旅游产品,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动重庆乡村旅游“十二金钗大观园”提档升级,打造成为重庆乡村旅游的重要名片。投资15亿元,在南平、木凉、河图等乡镇规划实施里隐生态农业观光园、汉场坝观光休闲养生园等10个特色生态项目,基本形成以旅游业为主线,串联和整合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和旅游商品制造业的绿色生态产业链。发挥我区绿色生态这一核心竞争力优势,努力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创新生态旅游开发体制机制,实施“三变”改革,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使村集体和贫困户能够长期获得资源开发收益。
大观镇:政治环境 发展经济
让农民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大观镇党委书记杨国勇说,乡村振兴战略为今后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与目标,为做好农村工作提供了强大动力。大观镇将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全面决胜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把改善人居环境作为重要抓手,深入推动大观镇乡村战略实施。下一步,大观镇将要加快推进农村水、电、气、路、讯、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和保障民生,开展以垃圾和污水为重点的环境综合整治,有效改善农村环境,统一规范整治农房和院落风貌,大力实施村庄“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发展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现代生态农业,以中医药产业、乡村旅游、康养产业为突破口,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增强农村发展后劲。开展农村居民文明素质提升行动,加强对农村居民教育引导,规范生产生活习惯,提升精神风貌;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农村老百姓就业、养老、医疗保障水平,逐步改善农村教育、医疗、文化、体育条件,让公共服务更多惠及农村群众,提升生活质量。同时,以“党建+”基层治理模式为抓手,成立党员义务监督对,因村施策,切实解决村社存在人口空乏、土地空闲、产业空虚、集体经济空壳等“空心化”问题,要认真研究,解决农村资源、资金、产业等问题,吃好“资源饭”、“旅游饭”,在土地流转、劳务承包、乡村旅游合作社等方面探索切实可行的路子。
太平场镇:立足实际 抢抓机遇
建设“一园两基地”特色小镇
太平场镇党委书记杨明东说,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让我们乡镇干部倍感亲切、激动、振奋,有一种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冲动,我们将立足太平场镇实际,抢抓乡村振兴机遇,带领群众脱贫攻坚,加快建设“强美富”新南川。我们将做好乡村振兴方案。结合“一园两基地”发展定位和全国运动休闲特色试点小镇、全区民宿旅游示范乡镇、市级现代农业园品牌,成立起草组,编制乡村振兴实施方案。强力推进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两年交通大会战,迅速启动南太路(南川至太平)建设,油化集镇至三星公路,启动太白路建设,规划建设集镇至中坝旅游公路,加大防火道、村道、社道建设,促进互联互通,编织交通网。抓紧实施交通、水利、林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施全域旅游。依托现有的森林越野公园、智慧农业、三春蜜桃采摘园、绿色无公害大棚蔬菜等,促进农旅融合、文旅融合、体旅融合,着力发展特色农业、运动项目、通用航空、教育培训、养生养老五大业态。加快建设“千年古镇”。挖掘东汉雷劈崖墓、清代风雨廊桥、渝黔茶马古道、千年隔渡文化等历史,加大力度进行集镇立面整治改造、吊脚楼改造和街道改造,建设亲水工程,打造古色古香、水清岸美、人文厚重的千年边陲古镇。大力提升文明素质。落实“太平十二条规矩”,锻造一支讲政治、敢担当、有作为的党员干部队伍,挖掘太平人文精神,开展“立德、立言、立行、立家、立业”等“五立”提升行动。打造家风文化,评选一批“最美太平人”“五星党员”,弘扬社会正能量,让太平的党风、政风、民风、社风共同进入新时代。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