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琪林(右)展示合作社新出产的优质葡萄(资料图片)。
刘琪林与前来葡萄园采摘的小朋友合影(资料图片)。
市民纷至沓来采摘葡萄,一幅购销两旺的场景(资料图片)。
核心提示:3年前的柏梓镇梅家村,和改革开放大潮中的许多村落一样,青壮年大量外出打工,家中以老人小孩居多,土地无人打理撂荒严重,村集体组织软弱涣散,是一个典型的“空心村”。如今,梅家村摇身一变,成为全区仅有的两个农村“三变”改革试点村之一。
短短3年时间,如何能造就如此之大的变化?村民们一致表示,有一个坚强有力的村“两委”班子,选出一位好“班长”至关重要。
自2015年新任村支部书记刘琪林开始,梅家村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成立百姓种养专业合作社,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在“保底分红”的政策措施激励下,老百姓生产积极性被广泛带动起来,全村呈现出一幅改革发展欣欣向荣的景象,乡村振兴战略的宏伟蓝图在这里将会成功绘就。今天的梅家村,正昂首迈入新时代。
近日,记者深入梅家村,从村民的口中和长势喜人的菜地里,去发掘刘琪林大胆改革创新、努力实现乡村振兴、带领村民们致富奔小康的故事。
故事一:发展集体经济 梅家村从负数开始
2013年,刘琪林回到村里,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一职。
刘琪林从2009年开始在外承包工程,看到别的地方农村发展建设搞得风生水起,他很是羡慕。“为啥子我们村不能学着搞一搞呢,让村民们一起走上致富路,共同奔小康?”刘琪林经常自己问自己。
当了村支书后,他终于有了实现自己梦想的基础。
上任伊始,刘琪林就市内外到处考察调研,学习别处先进经验,期待能移植到本村的改革发展中来。2014下半年,合作社正式起航,办理好百姓种养专业合作社各种证照,改革由此拉开序幕。
可一接手村里事务后,刘琪林才发现,村集体账本上,不但没有钱,还欠着38000元的赊账。要发展集体经济谈何容易?别人是从零开始,而他却要从负数开始。
发展才是硬道理。经过调研论证,村里将以前没有分到人头上的田边土脚集中起来,将易被水淹的地和坡顶不易耕作的土地,都整理出来纳入村集体资产。加上8口山坪塘,居然也有了200多亩的土地。这200多亩土地,成为了村集体经济的启动资产。
经过计算,集体资产按照20年经营时间折资156万元,占股为3120股,全数纳入了合作社的经营范畴。
去年,市场行情较好,蔬菜、葡萄等丰产又丰收,村集体按股本数量收入达到12.4万元。有了这些钱,村里家境贫寒的孤儿、失学儿童得到了帮助,9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得到看望慰问,损坏的道路可以修补,村里的公共设施也有了建设和维护资金。而且,每年还安排部分结余的村集体收入折资入股,投入再生产,继续“滚雪球”。
“手里有了钱,很多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就能办成了,这就是村集体有了收入的最大变化。”刘琪林感叹道。
故事二:整治发展环境 村民气顺了发展提速了
说起以前的低保乱象,张玉平仍然“控制不住情绪”。
他同村的张卫强,现年33岁,双目失明,父亲几年前遭遇车祸失去劳动能力,妈妈没有文化,靠给餐馆洗碗换取1000多元的微薄收入,居然“不管怎么反映都吃不上低保”。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另外一些条件好得多的村民,有车有房,还有的是包工头、有钱人,靠关系靠各种手段都吃着低保。在那些年,低保户俨然成了一种社会关系好的表现,成为炫耀的资本。
2013年,刘琪林上任后,结合县里开展的违规低保清理,把不该享受的全部去掉,引起很多既得利益者的强烈不满。
那段时间,经常有村民来村两委办公地破口大骂,“老子吃低保又不要你拿钱,你凭啥子给我取掉?”
重压之下,生性耿直的刘琪林仍然顶住压力,全然不为所动,依据事实确定了十几户低保户,在全村公示均无异议,获得了通过。双目失明、至今未婚的张卫强,终于享受到了国家的利好政策,每个月有了330元的低保钱。
除此以外,以前村民要办事,特别是修房造屋披屋基手续,多年形成了请客送礼疏通关系、人人皆知的潜规则。随着这几年国家对各级干部作风整顿的不断强化,已经变得容易多了。
发展环境好了,村民的气顺了,对各级党组织和干部的印象好了不少,发展才可能真正提上议事日程。
故事三:先垫资后贷款 合作社在困难重重中艰难起步
2015年,合作社正式开始运作。但仅有的37.5万元启动资金,对于雄心勃勃的刘琪林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
挖水沟、整理土地,购苗子、买农具、运肥料,一个月不到,钱就用完了。
没有钱了咋个办?
作为领头人、支部书记,刘琪林毅然决定,“我先垫嘛,发展不能等呀!”
前几年外头包工余下的八九十万元存款,断断续续都被取出来,用到了发展中。
妻子马老师开办有一个幼儿园,靠着多年的良好口碑,生源还不错。每到开学缴费的时候,马老师把钱收好后,往往是“还没放热和儿”,立即就被刘琪林“一包儿拿走了”。
但是,合作社仍然缺乏资金。
怎么办?刘琪林原想把车卖了,但以后上下班和办事都不方便。他想到了自己在原永安场镇上的5通门面房。
这5通房子地段好,是全框架结构,在场镇上算是最好的。两楼一底,底楼长期租给了邮局,二三楼用作住宿。通过民生村镇银行接洽,最终,市价达200万元的不动产,银行答应发放个贷50万元,也算能解燃眉之急。
马老师知道了这个事,坚决不同意。“你把家里的存款用到了合作社,我也就算了。现在你居然要动我房子的主意,那万一失败了,可怎么得了呀?”马老师情绪反应强烈,曾一度闹着要离婚,坚决反对抵押房子。
最终,经过刘琪林软磨硬泡,马老师只得妥协。批下来的50万元资金,全部用到了发展中。
村民们看到刘支书这么大张旗鼓发展合作社,都不大理解,持悲观情绪的人占了大多数。
“农村几十年了都这样,你一个上任没几年的小小村支书,看能翻起好大的浪来嘛!”一些村民冷眼旁观,还有些冷嘲热讽,质疑声不断。
刘琪林却说,开弓没有回头箭。“都投入这么多了,话也放出去了,改革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故事四:吃面条是外出办事的“标配”待遇
合作社发展有了一些起色后,外出办事的时候也多起来了。
不管是去镇上、区里交材料,还是争取项目,或者是跑市场、搞销售,刘琪林都非常节约,不敢浪费一分钱。
张玉平从小和刘琪林要好,又在村里任职,经常陪着一起外出公干。
“到了饭点,该吃饭了。完全不用纠结吃什么,因为无一例外都是吃面条。”张玉平说,刘支书过苦日子,珍惜合作社的每一分钱。吃面条经济实惠能填饱肚子,关键还能节约时间,所以各个小面馆就成了他们最经常光顾的地方。外出接洽要散烟,很多时候都是10元一包的朝天门,典型的“农民烟”。
至于刘琪林的私车,现在就成了合作社的公车。村里让他记账付钱,他说,“不就几个油钱嘛,算了!”
合作社的人都说,有的党员干部公车私用被处理。刘支书倒好,搞起了“私车公用”,连油钱都不收。一个月一两千元的收入,除去这些费用后,真正也所剩无几了。
到了蔬菜大规模上市的时候,刘琪林都必须去各大蔬菜交易市场找买主、寻订单。
一般菜市场都是凌晨两三点就开始交易。为了节约时间,头一天下午把地里的活儿干完后,吃了晚饭就往蔬菜交易市场赶,第二天天一亮就回来了。
“比如那几次去双福蔬菜交易市场,我们当天晚上就到了,离市场交易时间还有好几个小时。我们为了节约住宿费,就在车里睡觉。”张玉平说,每次去菜市场联系业务,都让他印象深刻,一点不比在家干活儿轻松。
但效果还是很明显的。通过自我推销,一些蔬菜老板知道了潼南区柏梓镇梅家村,知道了这里也种有上千亩的蔬菜,记住了这里有个村支书叫刘琪林……
一辆辆大货车循着道路来到梅家村田间地头,将一车车莴笋、甘蓝、儿菜装车上货,把合作社全体社员的希望播撒开来。
故事五:老妈不认识自己的“幺儿”了
合作社的事干上后,原本住在潼南城区的刘琪林,几乎大多数时间都在村里,又成了一个“地道”的农民。
这几年,随着改革发展的深入,知名度也提高了不少。随着各级领导的重视,发展的环境好了许多,很多支持项目在梅家村落地,村民和社员们都享受到了实惠。
那么艰难的起步阶段都挺过来了,刘琪林对合作社的信心更足了。他多数时间吃住在了梅家村,和社员们一起下地劳动,一起出主意,一起为合作社发展倾注心血。
刘琪林兄弟姊妹7人,他排行老幺。老话说,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80多岁的老母亲最喜欢幺儿,那也是有道理的。
由于患病的原因,老母亲精神上有一点问题,记性也不大好。以前,不管是轮到哪个兄弟照顾老人,他和马老师都会经常去探望,老人家逢人就夸,“还是幺儿和幺儿媳妇最好了”。
如今忙着村里的事情,刘琪林回家的时候大大减少。有一次,刘琪林晚上回到家中,老母亲居然都不记得他了,误以为是他二哥回来了。
因此,尽管家里请了人照顾老母亲,很有孝心的刘琪林在忙完事情后,都会回到家中,照料一下老人。
“我是村支书,如果自己都不孝顺老人,我又啷个服众嘛?”他说。
故事六:那个乐观开朗的曾仁芳又回来了
曾仁芳是梅家村村民,今年68岁,两三年前独子离世,儿媳妇带着孙子改嫁后,老两口很少出门,每日以泪洗面,好几次都有轻生的念头。
刘琪林知道这种情况后,多次来到老人家中,和他聊天开导,鼓励老人要坚强地活下去。因为妈妈姓曾,刘琪林称呼老曾为舅舅,感情也越来越好。
他发动身边和曾仁芳要好的人去做工作,让他加入到合作社里来,每天来社里做农活,不但有收入,还希望通过与大家接触,让曾仁芳早日忘掉悲伤,积极面对生活。
“老曾是个好人,做事情勤快得很,从不偷奸耍滑,又吃得苦,认真负责,我们都很信任他。”黄淑英说,从场镇到村办公室这一公里多的道路清扫,是老曾在负责,“扫得干净仔细,不管天晴下雨,都保持得最好。”
看到合作社发展蒸蒸日上,曾仁芳也慢慢忘却了昔日的伤痛,以积极的姿态面对生活。
故事七:村民们都积极加入合作社 梦想离现实越来越近
一年一度的村民大会,在今年3月5日如期举行。
大会上,除了宣传党的十九大、乡村振兴外,发动更多村民加入合作社,也成为一项固定议程。
发展的成绩实实在在,最具有说服力。
就拿去年的那一季葡萄来说,虽然由于后期天热又大量集中上市蒙受了损失,但仍然为合作社带来50多万元的纯收入。蔬菜也不错,一亩能有一千多元的收入,加起来也有20多万元。坡上的桃树、梨树今年都开花了,离结果又近了一步,大家都信心满满。
合作社的发展让村里彻底变了样,公路通到了每家每户,场镇后山的果园,现在成了村民们晚饭后最爱逛的“后花园”。
“这几年的发展大家都看到了,欢迎你们积极加入合作社!”刘琪林在大会上广发邀请。
“我们是村干部,但也不能多占利益。”刘琪林带头规定,每人入股资金以5万元,也就是100股为上限,避免形成控股。
“我加入!”“我加入!”“我也要加入!”
一上午下来,村里绝大多数未加入的村民都加入了合作社,普及率由60%上升到90%以上。
“我下决心搞合作社的初衷就是要带领村民们一起致富,所以不管何时加入,我们都热烈欢迎。”看到梦想离自己越来越近,刘琪林心中充满了激动和信心。
今年开春后,刘琪林就在带领社员们改造葡萄基地。去年面积大、产量高,但也承受了市场的高风险。今年,他们改变策略,投入一百多万元建设钢架大棚,通过控制温度等手段让葡萄错峰上市。同时,还改变了一些不宜本地土壤和气候的品种,增加市场接受度高的种类,今年的葡萄丰产丰收,他们更有信心了。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