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传承非遗 潜心制出“荣昌记忆”陶

2020年10月09日 10阅读 来源:荣昌新闻网2018/03/27

指导陶器制作。

与雕塑师调整图案刻制方案。

    在传承荣昌陶的非遗事业中,时常能见到一位女子的身影,她就是重庆市鸦屿陶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梁洪萍。她先后取得“荣昌区工艺美术师”“陶器装饰二级技师”“釉料配制技师”等技艺证书,其作品曾获“中国四大名陶展金奖”等多项荣誉。

    “个人觉得,这幅创意图的明快线条更吸人眼球,应该是整个创意的主体,所以雕刻的字体应该再小、再少一点,不然就喧宾夺主了……”荣昌陶博物馆内的重庆鸦屿陶瓷公司工作室内,重庆市鸦屿陶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梁洪萍正和雕塑师商议新系列陶器装饰图案设计。

    为不同的受众设计风格迥异的器形和图案,只是梁洪萍推广荣昌陶的一个缩影。潜心陶艺制作20多个年头,她还在大力传承、弘扬传统制陶技艺的基础上,筹划制作新的专属“荣昌记忆”的器形,让世人一见便知“这,就是荣昌陶”。

    专注陶艺 在传承中推陈出新

    每天低头玩几小时手机,或许不少人能欣欣然接受,不过每天坚持低头几个小时目不转睛的制作、打磨陶器,这样的人绝对是出于对陶艺的热爱。梁洪萍,就是这样的典型。

    梁洪萍出身制陶世家,从小受到祖辈制陶的熏陶和影响。出于对陶艺的热爱,梁洪萍成为荣昌陶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梁先才的三个子女中,唯一继承和弘扬这一传统技艺的孩子。

    在父亲的精心指导、培养下,加之自身不断学习积累经验,梁洪萍掌握了制陶的全部技术和工艺流程,并凭借一颗创新探索的“好奇心”,经过不懈的学习、钻研,她掌握了企业生产的核心技术。如今,梁洪萍在釉色配置、装饰技艺、器形设计、烧制等方面颇有造诣,其作品造型美观大方、线条流畅、品质上乘、独特典雅,在去年的中国四大名陶展中一举摘得金奖。

    为何梁洪萍所在公司的作品如此受捧?“传统技艺也要推陈出新。”梁洪萍的回答简单明了。

    1996年,梁洪萍毕业后便回到父亲的工厂工作,那时,厂里堆放最多的是泡菜坛和花瓶。不过不久后,奔波于各销售市场的梁洪萍发现,受到用途、器形等限制,传统陶器产品销售开始走下坡路,新品研发迫在眉睫。

    研发皮套、彩绘,配置釉料新配方,设计新器形……多方学习和实践后,在梁洪萍的带领下,工厂生产的产品延伸至酒瓶、茶具、文房用品、工艺品等领域,并针对不同受众设计不同的器形和雕花样式,深受业界好评和市场喜爱。

    注重传承 带动农村妇女就业

    平日里,游客前往重庆鸦屿陶瓷公司工作室,除了随时能观赏到梁洪萍工作室制作的精品陶器,还能现场观摩工匠们拉坯、粘接、雕刻花,在陶器行业流行机械化批量生产的今天,这样的场景着实少见。

    “自古以来,荣昌陶就负有‘薄如纸、亮如镜、声如馨’的赞誉,而这些赞誉,由祖祖辈辈的陶艺人用纯手工打造而成,因此,传承陶艺,必须传承这一精髓。”在梁洪萍看来,相比机械化生产,传统手工制造能赋予荣昌陶灵气,造就万千陶器各不同的栩栩如生姿态。

    因此,梁洪萍特地开设工作室,推崇纯手工制作各类陶器,并将作品展示于陈列厅内,供前来参观学习的团队观摩。同时,针对制陶人才稀缺这一瓶颈,她不限年龄广招“学徒”,只要喜爱陶艺这一行、愿意沉下心来做好荣昌陶的人,都能免费得到她手把手的教导。

    不仅如此,按时出勤的“学徒”每月还能获得1000多元的生活补助费。在这一保障制度下,目前,已有7个零基础的工匠跟随梁洪萍学习陶艺,并在她的工作室或工厂实现了就业,其中多数为留守妇女。

    当然,对于陶艺人才的培养,梁洪萍所倾注的心力远不及此。从2008年起,梁洪萍每年都组织职工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以稳定职工队伍,提高企业凝聚力;为了让工匠们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2010年9月,梁洪萍在当时的县人社局帮助下举办农民工专业技能考核办证工作,使企业从事制陶专业的职工全部拿到技能证书。

    潜心研制 探究“荣昌记忆”专属陶

    近年来,随着荣昌对陶艺手艺及陶艺产业的传承发展,荣昌陶博物馆、荣昌陶青少年实训基地、陶文化创意园、大师创意园等相继落地,来荣昌参观、交流学习的国内外人士越来越多,荣昌陶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荣昌陶作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其声誉已响彻国内外,不过传统荣昌陶并未涉足功夫茶具的制造,这就是我未来努力研制的陶器类型之一。”梁洪萍介绍,荣昌陶器使用的矿泥经检测富含矿物质,且不含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是制作茶具的天然优质原材料,她将结合荣昌陶固有的特色,设计制作具有荣昌特色的茶具陶器。

    此外,为了更好地打造荣昌陶的影响力,梁洪萍正寻找专业机构对荣昌文化进行研究“取精”、对荣昌陶进行独特的器形设计,使两者完美“嫁接”后制作出负有“荣昌记忆”的又一专属陶,让荣昌陶这张荣昌名片更负盛名。

    拥有好的规划愿景,不过梁洪萍也有担忧:“传统制陶人出行‘断代’现象,亟待本土传承人士加入。”原来,随着陶器用途的改变及市场需要变化,陶器产业在十九世纪70年代十分低迷。看不到市场前景,像梁洪萍一样的“70后”制陶人十分稀缺。

    “以前那些年代,陶艺学徒得抱着‘拜师钱’追着老师学,如今我们倒贴生活补助,就是为了吸纳更多人才投身陶艺事业。”梁洪萍望着手下的一帮年轻工匠颇为欣慰:“如果更多的‘80后’‘90后’人才愿意为陶艺事业发展注入新动力,3—5年后技艺刚学成,就能撞上荣昌陶发展各项平台搭建完善,留在家乡为弘扬传统文化和技艺出力将恰逢其时,并颇有作为。”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