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亲水更和谐 五年造就水清岸绿

2020年10月09日 10阅读 来源:璧山报2017/07/17

湖光山色的百家店湿地

    看璧南河鱼儿畅游,听观音塘湿地公园蛙声一片,去秀湖公园亲水步道健身……盛夏酷暑来临,璧山人在“活力水城”中纵享清凉。

    “碧波映城,城托青山,人在城中,城在画里。”2013年,“三区一美”战略中一段诗意表述绘就璧山“活力水城”图景,勾起人们对“梦里水乡”的无限憧憬。

    为让图景变为现实,五年来,我区在巩固璧南河治理成果基础上,全力打造人水和谐、生态宜居的“活力水城”。如今,流连于璧山,如同欣赏一幅丹青水墨画卷。

    与水共生 水在城里游

    穿城而过的母亲河波光粼粼,岸绿水清,璧山俨然是一座湖光山色的灵秀之城。

    五年来,我区在继续巩固璧南河、璧北河、梅江河治理成果基础上,通过“河道清淤、外域调水、生态修复”整治城区次级河流,城区5条主次河流水质保持在Ⅳ类以上。目前,城区水面占比已提升至10.13%,人均水域面积达到10.13平方米,水网密度突破3公里/平方公里,“水清、水畅、岸绿、景美”的“活力水城”和水生态文明城市雏形已初步形成。

    五年时间,城区污水也因中水回用工程“去污还清”,被大量用于市政、消防、工业、建筑、洗车行业等公共用水领域。今年,全市最大规模的中水回用工程在我区建成投用,城区中水处理能力提升到2万立方米/天,中水回用率已达50%。

    与此同时,璧山变“逢沟填平”为“遇水架桥”,城区内的河流、水系已建成大小桥梁35座。桥梁与河道、路网的有机穿插,实现了水体间连通联动,让“水在城里游”。

    依水发展 处处有活水

    璧山虽无大江、大河过境,但降雨量相对丰沛。近五年,我区在城市建设中,采取遇水架桥的方式,为水开道、为水让路。每年还新建一批水库、湿地,用于拦截雨水,让“无根之水”在璧山“安家落户”。

    五年来,我区从理念和实践两个层面不断探索,新建成大岚、东岳、雪山、双凤、安乐、竹林沟等7座城区景观防洪水库,扩建柯家桥、莲花等2座小型水库,新增水库蓄水能力3000多万立方米。

    五年来,我区重点完成三江水库新建、盐井河水库扩建、璧南河综合整治、千层岩水厂扩建、璧城污水处理厂扩建、城市中水回用、璧南河大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等30多项重点水利项目,持续改善水环境,水质保持在IV类以上。

    璧山人倾力建设水城,并乐于与花鸟虫鱼共享水城。这些生灵在观音塘湿地公园安家,在各处湿地筑巢。五年间,我区“一河三湖九湿地” 初步建成,勾画的“一河六湖十八湿地”,正展露雏形。

    生态水系 亲水更和谐

    时值酷夏,市民流连于秀湖公园、观音塘湿地公园亲水步道间,观赏各种水生植物,在岸边感受清凉。也有不少人隐在璧南河畔树荫间,在岸边垂钓。

    五年来,我区注重水系空间布局,坚持以水的灵气彰显城市的神气、滋润老百姓的福气、涵养水文化的秀气。一批“亲水”设施、音乐水秀、城市水景观,形成丰富多彩的水生态文化,供人赏玩。

    在水城建设中,我区用创新弥补时间的差距,探寻建设“海绵城市”,这一段前所未有的征程已经起步。以整座城市为一块海绵,蓄水防水,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

    水似璧山城市的个性,正融入璧山城市的人文精神。在水光映照中,山似锦,园如画,清透水波将赋予这座绿城更多色彩,让人不禁感叹:梦里水乡原来就在家乡。(记者 周海瑞 文/图)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