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淮北市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彰显“八个新”

2020年11月10日 10阅读 来源:淮北市卫生计生委 2017/11/23

出生人口有了新变化。淮北市2017统计年度全市出生总人口31482人,较2016年增加2553人,增幅8.83%。其中一孩出生11659人,较去年减少1598人,减幅12.05%;二孩出生17483人,超一孩5824人,占出生总人口的55.53%,较去年增加3017人,增幅20.86%,全面两孩政策落实成效更加显现。

生育健康服务有了新提升。市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院、淮北矿工总医院设立再生育门诊,完善高危孕产妇救治转诊网络,成立高危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对高危孕产妇实施精准服务,妇幼健康服务能力建设全面加强。积极开展“两检一补”(婚前医学检查、孕前优生检查、孕早期增补叶酸)、“两个筛查”(产前筛查、新生儿疾病筛查)出生缺陷综合防治,目前全市开展免费婚前健康检查3万人,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2万余人,叶酸补服1.5万余人,产前筛查1800余人,新生儿疾病筛查2.8万人。建立剖宫产手术评审和约谈制度,全市剖宫产率36.3%,较2016年降低3个百分点。

基层基础工作有了新方法。在全省率先启动并完成基层计生专干承担健康教育职责培训,培训基层计生专干1500余名。在全省率先推行“一格三员”卫生计生服务模式,将村(社区)划分成若干个网格,按照一个网格配备一个由“网格员(社区、村干部)+卫计专干+家庭医生”组成的服务团队的模式,做到卫生计生服务全到位,获国家卫生计生委计划生育基层指导司肯定。推进生育服务管理改革,整合生育登记、婚前检查、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孕产期保健、住院分娩、出生医学证明、儿童保健和预防接种等信息,实行“一次登记,全程服务”。

贫困人口健康有了新保障。按照“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服务管理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的要求,推动健康脱贫工程深入实施。截至2017年10月底,已补偿贫困人口74141人次,其中,门诊补偿60322人次,慢病补偿2029人次,住院补偿8928人次,门诊单病类(含白内障)2862人次。总基金支出4861.5万元,其中农合支出3980.7万元,贫困人口大病保险268.6万元,贫困人口医疗救助511.3万元,政府兜底72.5万元,慢病“180”补偿28.2万元。

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有了新举措。对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实施“三个全覆盖”扶助,一是联系帮扶全覆盖,实施“1名镇(街道)领导干部+1名村(社区)班子成员+1名家庭医生”帮扶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的“1+3”联系帮扶举措。二是家庭医生签约全覆盖,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成员代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金,建立1份电子健康档案,确定1名家庭医生,提供基本公共卫生、健康管理等基本医疗服务。三是就医“绿色通道”全覆盖,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成员在市级各公立医院、各县(区)公立医院和镇卫生院就诊,可享受免除普通门诊诊察费、专人引导、优先就诊,需要紧急救治的免除急救120车辆使用费等优惠服务。

流动人口服务有了新阵地。积极推进“联络站+党支部+协会+民非组织”四位一体流动人口综合服务模式,提升淮北市驻宁波流动人口卫生计生服务管理区域协作联络站,分别与常熟市、上海徐汇区等13家单位签订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协议书。建立宁波市淮北籍、上海市濉溪籍等流出人口计生协会,濉溪县城北管委会、烈山区杨庄街道、杜集区矿山集街道、相山区东街道久兴批发市场等流入人口计生协会县区级示范点。组建双堆集镇驻杭州市流动人口党支部等9个流动人口党支部,筹备建立宁波市淮北商会。

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有了新突破。2017统计年度全市立案查处“两非”案件66件,结案51件,判刑1件、吊销执业医师证书7本,吊销医疗机构许可证1本,罚款23万余元。全市出生人口性别比由2013年的119.83下降至2017年的110.27,在省控制目标以内,趋于正常值。

宣传倡导有了新途径。在《淮北日报》创办《健康淮北》专刊,市和县区卫生计生委均开通官方微信公众号,关注全市卫生计生重要工作和群众关心的卫生计生热点,宣传普及卫生计生政策和健康知识。依托全市已建成的29家城市生活e站,向群众提供各类卫生计生宣传和服务。各级卫生计生部门印制卫生计生宣传折页、一封信等,向群众免费发放,形成卫生计生宣传全面走进群众家庭的强大宣传面。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