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惠农富农强农各项政策,积极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加快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取得显著成效。
农业经济规模持续壮大粮食生产“十四连丰”
2017年,我市深入推进农业改革,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监管,确保粮食安全。我市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建设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拓展农业产业链条,推进“互联网+农业”,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农林牧渔各业均实现稳步发展,实现粮食生产稳步增长,养殖业主要产品产量平稳增长,蔬菜、水果等产量不断提高,农业经济总量不断提升。2017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0.6亿元,比2016年增长3.9%。
我市大力开展小麦和玉米高产攻关行动,积极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和小麦玉米绿色增产模式攻关活动,有力提升了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继2014年小麦亩产首次突破千斤,成为全省第二个小麦亩产过千斤市后,连续四年保持亩产千斤以上水平。2017年,全市小麦平均亩产为505公斤。在开展高产攻关的同时,我市大力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行动,建立了135万亩小麦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区、40万亩玉米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区。突出发展专用品牌粮食,落实专用品牌小麦订单生产面积27.5万亩,建立专用品牌粮食示范基地100万亩。2017年,我市气候条件总体有利、政策措施落实、关键技术到位,粮食生产实现丰产丰收。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129.5万吨,增长2.1%,其中小麦94.9万吨,玉米27.2万吨,大豆6.4万吨。全年粮食产量连续四年稳定在120万吨以上,粮食生产实现“十四连丰”。
在稳定实现粮食丰产丰收的同时,我市通过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和品牌粮食活动的实施,加上大型机械快速增长和秸秆还田的影响,全市粮食优质品种从无到有,品质不断改善,2017年,全市小麦优质率达到100%,玉米优质专用率达到100%,高蛋白大豆比重达到95%以上,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养殖业生产势头平稳经济作物较快发展
2017年,我市养殖生产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供给侧结构改革,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在稳定总量的基础上,重在提高质量效益,加快发展绿色健康养殖。养殖业生产继续保持健康稳定发展势头。畜牧业生产紧紧围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致富、满足市场需求的目标,着力推动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调整区域养殖布局,优化畜禽养殖结构,发展草食畜牧业,形成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在注重规模化、标准化建设的同时,推广发展生态养殖业,打造绿色生态模式。在各种惠农政策扶持及市场供需影响下,全市畜牧业生产呈现平稳发展态势。全市主要畜禽养殖品种中,除羊出栏量出现下滑外,生猪、牛、家禽等畜禽产品产量稳定增长,肉、蛋、奶产量显著增加,水产品产量稳定提升。
我市在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同时,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优先,把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作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着力点,不断优化种植结构,大力发展蔬菜、水果等高效经济作物,积极推进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加快科技进步和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不断增加经济作物产出效益,经济作物生产总体上呈现“一减一稳一快”态势,主要经济作物产量实现平稳较快增长。
棉花、油料种植面积逐步缩减。近年来,棉花、油料种植的经济效益,较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已无优势。棉花、油料种收机械化程度低,对劳动力过于依赖,越来越多农户减少或放弃种植。2017年,全市棉花种植面积为2040亩,比2016年减少4740亩,油料种植面积亩,比2016年减少3075亩。
蔬菜生产稳步发展。2017年,我市加快设施蔬菜基地建设,推行蔬菜标准化生产,推广蔬菜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创新蔬菜生产经营机制,推进蔬菜产业化进程,开展蔬菜产品质量监管,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一大批蔬菜产业基地崛起,设施蔬菜、特色蔬菜、伏缺菜等针对性的蔬菜供应园区,在发展壮大中供给能力逐年提高,专业化的生产方式也促进了蔬菜品质的提升,提高了市场竞争力。2017年,全市蔬菜及食用菌产量49.8万吨,比2016年增加1万吨,整体上处于平稳发展态势。
水果生产快速发展。我市积极发展水果产业,把水果生产作为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业结构重要一环来抓。苹果、葡萄、石榴、杏、枣等园林水果和西瓜、甜瓜、草莓等瓜果种植面积和产量不断攀升。2017年,全市水果总产量达33万吨,比2016年增加1.9万吨,增长6.2%。
现代农业扎实推进品牌粮食效益提高
2017年,我市规模养殖比重超过80%,走在全省前列。土地流转面积达到79万亩,累计认证地理标志农产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54个。
我市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为核心的产业化经营机制正在加速建立,已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41家,推广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技术,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5.5%。实施良种良法种养模式,主要作物良种率达到95%以上,畜禽良种率达到90%以上,主要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做强乡村旅游链条,推广“农业+旅游+购物+N”发展模式,推出十余条乡村休闲、农业观光旅游线路。举办烈山石榴文化节、段园葡萄采摘节、黄里杏花节、南山文化旅游季等乡村旅游节庆活动。全市建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2个,省级特色景观旅游名村1个,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1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8个,星级农家乐21个(其中五星级4个),各类休闲农庄、农家乐餐馆等乡村旅游区点近20处。我市千方百计壮大特色产业,瞄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围绕产业开发旅游资源、挖掘文化内涵、完善社区功能,实现业兴镇兴。
我市品牌小麦的加快建设,催生一批粮食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全市现有规模较大的面粉加工企业17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6家。“鲁王”牌、“淮鲁”牌、“中世”牌面粉先后获评安徽省“放心粮油”称号,“幸运”牌方便面、“思朗”牌饼干成为国内市场热销产品,皖雪食品“孙猴及图”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通过淮北兴海面粉有限责任公司引领,联合淮北市红太阳农资有限公司、濉溪县谷安粮食收储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组建“兴海”小麦面粉加工产业联合体,推进专用小麦生产、储存、加工、销售一体化,链接家庭农场60家,形成“企业+基地”链条,助推了品牌小麦建设。
2017年,全市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基础活力明显增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为实现农村全面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