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觉·自信·自强
人造就城市,城市造就人。
如果把基础设施比做一个城市的骨骼和肌肉,那么文化就是一个城市的内核和灵魂。
18年来,淮北城乡面貌翻天覆地,文化力量也在加速成长。
这份成长包含一种“高度”。围绕城市发展与转型,淮北以先进文化建设为先导,实施“文化立市”战略,通过不间断的文化活动滋润着每个市民的心灵。
这份成长包含一种“深度”。淮北在不断挖掘“地下”资源的同时,“地上”的文化资源也累积到一个新的高度,“运河文化”“红色文化”“好人文化”……一个个文化品牌,让城市的每一寸肌肤都散发着人文气息。
这种成长包含一种“力度”。淮北坚持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契机,以实施精品工程为抓手,独具特色的淮北影视文化现象和一大批经典文艺力作等使文化建设实现由不断“输血”向自身“造血”的转变。
这份成长包含一种“广度”。“广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一个个指向基层、立足于市民百姓的公共文化服务创新举措,让人们共享城市文化发展累累硕果,诗意栖居于这座文化清泉悠悠流淌的城市。
18年来,淮北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中,始终注重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大力培育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以及与之相生相伴的人文环境,全市干群积极争做文明风尚的传播者、文明行为的实践者、文明创建的推动者。
但,一个文明之城的真正崛起,在文化建设上需要走好“三步棋”,实现文化从“自觉”“自信”走向“自强”。
令人鼓舞的是,当前全市上下对文化发展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升,各级党委政府对文化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和主动担当意识日益增强,群众参与文化建设、文化活动的热情不断高涨,一种全社会的文化自觉正日渐形成。这种文化自觉彰显出文化特有的凝聚作用,使我们更加坚定了文化发展的信心。
如何走出一条文化自强之路,那就需要文化建设与民生建设结合起来,那就需要文化建设与文化传统和现代文明相融合,那就需要走出一条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文化有多发达,城市就有多发达。快速建起的高楼大厦等可以构成淮北的“外在美”,但只有不断沉淀的城市文化才能成为淮北的“内涵美”,这是整个城市核心竞争力最重要部分,也是一座文明城市不可或缺的精气神韵。
1995年,淮海路,市两宫广场,赫然出现一座象征淮北4000年古都史的雕塑——相土东来。几经易址后,如今雕塑安置在相王国际购物广场,已然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标志和点睛之笔。
同年,淮北,吹响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号角,如奔腾的骏马在创建的道路上一路向前。
十八年,弹指一挥间。作为一股动态的力量,淮北的文化血液在加速流动。
十八年,这座充满文化古韵又被现代文明点亮的城市,一次次经历蜕变,一次次茁壮成长。
弦歌处处,遍及城乡;文化惠民,改变相城。是悄然,也是看得见的必然。
历史为根,文化为魂。伴随文明创建,淮北正在逐步让文化成为一座城市的气息。
【淳朴的民风孕育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的积淀催生着更多的文明。从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码头的青石,到两汉精美绝伦的画像;从文昌宫里沉重的牛车,到雄伟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十八年文明创建,淮北这颗皖北明珠以文化铸成了自己的特质,用文化滋养着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构成支撑淮北发展持久的“精神命脉”。】
从商汤十一世祖算起,淮北已有4000多岁的城市年龄。
“相城4000年”,是这座城市的根脉,更是淮北最为珍贵的文化财富。然而,许多年里,淮北的文化记忆或隐藏于民间、或埋藏在地下,等待着被挖掘、被传承。
1999年,一个值得淮北人永远铭记的年份。泗永公路建设施工中,在濉溪县柳孜发现隋唐大运河遗址,经省考古所发掘,出土了唐代船只8艘,宋代石筑码头一座等一大批文物,被列入我国当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的考古发掘是中国运河考古的重大成果,证明了大运河的流经路线,填补了中国运河考古的空白,我市因此拥有了“运河名城”的名片。
循着这条大河,淮北人找到了筑于战国时期的临涣古城墙,找到了距今7000年之久的石山孜遗址,找到了精美绝伦的汉画像石、高宗皇帝御赐“惠我南黎”匾额、淮海战役主战场。至此,淮北以一个城市的整体形象出现在中国历史的图谱上。
运河文化、红色文化、黑色文化……十八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站在一种文化自觉和文化使命感的高度,以历史的眼光审视文化现状与将来,对文化发展的思路渐渐清晰起来。淮北充分利用地下、地上两种资源,像挖煤一样来“挖文化”,这座资源依赖型城市逐步实现着从煤城淮北到文化淮北的转变。一张张精美的城市名片,宛如珍珠镶嵌在淮北文化卷轴的扉页上。
保护城市的历史就是保护城市的未来,只有充分挖掘出淮北文化的血脉和精髓,精心梳理、提炼和传承淮北独有的地域文化特色,才能为文明城市创建构筑起城市之魂,才能让悠久的淮北历史文化焕发出时代的光彩。
2001年,市政府出台《淮北市文物保护暂行规定》;2002年,我市投资40万元对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临涣文昌宫修葺一新;2005年,我市先后出台《淮北市建设工程文物保护暂行规定》和《淮北市文物保护管理暂行规定》;2008年,淮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开展了大规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和普查工作。
2009年,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临涣镇文昌宫、韩村镇小李庄基础设施建设扩建,让红色旅游文化景点旧貌换新颜。
……文化保护,史韵悠长。截至目前,我市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6处,1个国家级4个省级和9个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3个,文物专业保护机构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其传承人1个(淮北花鼓戏),省级项目及其传承人3个(淮北大鼓、临涣酱培包瓜制作技艺、口子窖酒酿造技艺),市级“非遗”名录共计33项。
让城市展现浓郁地方文化特色,让文化滋润每个市民心灵,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进程中,淮北人始终坚定地沿着这条路行走。
1999年,当影视剧制作对许多城市来说还是新生事物时,我市就积极与央视商谈联合摄制8集电视连续剧《独立寒秋》,并以此为开端,让地级市淮北在影坛崭露头角。
紧接着,电视剧《父亲》《大哥》《大姐》和《大嫂》,带着小人物的真挚和朴素,带着煤城的温暖和亲情,相继在央视登录后,立即引起击节盛赞,形成了淮北电视剧以“亲情”为主题的特色品牌。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全国40多家媒体都进行了报道并给予高度评价。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欧洲等地的海外华侨反响强烈。
《独立寒秋》《父亲》分别荣获“金鹰奖”,电视剧《大哥》《大姐》《我们手拉手》相继荣获“飞天奖”;《大姐》和电影《美丽的村庄》双双荣获全国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淮北的文化探索与成功,让人们看到了一样的地市级城市,不一样的文化实力。社会各界把淮北的这种情况总结为“独特的淮北影视文化现象”。
2008年1月17日,由安徽省文联和安徽省影视家协会组织的“淮北影视文化现象”研讨会在合肥举行。
潘小平,这位曾把青春岁月留在淮北的文化名人在谈到淮北影视文化现象时感慨不已。她认为这些优秀电视剧由一个地市级城市运作拍摄,人们不得不发出由衷的惊讶和赞叹。
还是在那次会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学院黄雯认为,淮北的影视剧异军突起实际上就是“大徽派文化视野下的淮北影视‘小院文化’现象”,从《父亲》《大哥》《大姐》《大嫂》的身上,可以看到中华儒家传统文化中“仁者”的影子。他们如鲁迅笔下的中国脊梁,坚实地承载着中国传统家庭的全部亲情。
在影视剧的热力效应下,近年来,全市1000多人的文艺创作队伍共创作电影、电视剧、戏剧、小品、歌舞、书画等各类文艺作品逾万件,获得全国性表彰32项、省级表彰300多项。
2002年,淮北市老年合唱团,一支自娱自乐的群众文艺团队,首次参加全国老年合唱比赛便一举夺魁,连续几年获得金奖。
同样,2010年,上海世博会。在东方明珠广场的演出中,淮北市民乐团作为一匹“黑马”大放异彩,让淮北民乐“声动亚洲、声动世界”。
淮北,一次次地用真诚和艺术气息,把自己推向全国;淮北,以文化为桥,让自己走向世界。
从影视剧一枝独秀到如今各种文艺样式百花齐放,被文化汁液浸润日久的淮北人,血脉里流淌着4000年古城所特有的文化基因。博大、开放、创新、和谐,是这支古老根脉上绽放的鲜艳花朵。
毋庸置疑,地域特色构成了淮北城市文化的基本底色。淮北独有的文化资源,意味深长的文化符码,伴随文明创建,一一苏醒。
淮北,正以精品文化,打造“文化淮北”;以“文化淮北”推进“文明之城”。
【文明创建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淮北紧紧抓住道德素养这个根本,深入开展好人引领、志愿服务等活动,推动市民群众文明素质的进一步提升。全市上下形成了齐抓共管、良性循环的工作机制。十八年文明创建,淮北通过文化育人,弘扬社会道德风尚,用文化沃土培育了一朵朵“文明之花”。】
人是一个城市的主体,人的素质体现出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
淮北文明创建的过程,就是一个以文化人,提高市民素质的过程。
1995年,淮北市全面掀起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伊始,市委、市政府就把弘扬社会道德风尚摆在突出位置,贯穿于文明创建的全过程。
都说孩子是祖国的未来,42.6万淮北未成年人,就是这座城市未来的主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他们的科学文化水平,他们的健康幸福成长,关系着淮北未来的发展。
自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以来,我市始终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置于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逐步构建起未成年人工作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态势。
为提升未成年人道德素质,我市围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活动,组织开展了“知荣辱、树新风、我行动”“知荣明耻、引领成长”“我做合格小公民”“红领巾心向党”等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高标准建设了40个乡村少年宫,让未成年人在实践中成长、在竞赛中益智、在娱乐中受教育。
悉数一路蜕变,道德与文明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融入到孩子生活成长的快乐经历中。不难看到,一个个少年阵地蕴涵着和谐与温馨,一张张稚嫩笑脸抒写着幸福与快乐。
不仅是未成年人,在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上,我市坚持以道德教育塑造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党员干部教育以及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并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先后开展了“守公德、做三好”“知荣辱、讲文明、树新风”“告别陋习、走向文明”“杰出青年”感动淮北“十佳人物”“淮北市道德模范”“百名孝星”“道德讲堂”等主题实践或评选活动,培育社会文明风尚,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爱岗敬业、诚实守信蔚然成风。
我市还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开设了“文明创建大看台”等专版专栏,设置各类公益广告1.5万幅,着力加强文明创建公益宣传,宣传先进典型和好人好事。结合调查问卷内容,宣传淮北精神、市民行为规范,印发创城宣传单30万份和应知应会知识宣传单10万份。设立监督台和曝光台,加大宣传引导和曝光力度,对一些不文明现象进行跟踪监督,及时给予曝光,引导群众知礼仪、重礼节、讲道德,促进市民公共文明行为养成。
十八年来,伴随文明创建工作的推进,淮北大地到处涌动着建设“文明之城、精致淮北”的热情,人们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倡导着一个又一个文明行为,传递着一串又一串文明音符。
淮北,煤城、酒乡,热烈、厚重,崇德尚义;淮北,临山、傍水,包容、豁达,举善亲良。因此,涌现出100名“中国好人”。
一位好人,就是一个故事;一位好人,成就一个经典。从孝敬公婆的好儿媳董雪英,到见义勇为的平民英雄王东等四勇士,再到两次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金奖的中国好人周凤珍……在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争当好人已成为闪亮的城市品牌。
与此同时,我市把弘扬雷锋精神、开展志愿服务作为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注重发挥各类志愿实践活动的作用,努力在市民中形成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志愿服务与“中国好人”的相互映衬,成为我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目前,我市市区有11.5万名志愿者,占市区总人口的10.55%,爱心集结号、燕飞服务队、爱心车队、薪火义教社等专业志愿服务队伍达20多类近1000支,各类志愿服务小分队多达3000支,也催生出爱心服务班、蒲公英志愿者团体等自发组织的志愿服务队。
小到三岁孩童,大到古稀老人,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境界。
坊间大爱,或高尚或无私,或厚重或豪迈。可爱的淮北人,大爱始终无言。
今天,220万淮北儿女不禁感叹:飞速发展的淮北离不开“精神”的推动,这种精神,就是淮北这座城市的灵魂,是整个城市意志品格、文化特色、价值追求的高度提炼,代表着一个地方自上而下的整体形象,影响着这里每个人的精神风貌,更是淮北实现跨越发展的巨大能量。
目前,淮北这座安徽最北部的工业城市,正在坚持育人为先,倡导传扬“二十四孝”之蔡顺“拾葚异器”的传统美德、淮海战役中淮北人民无私忘我的支前精神、在共和国建设发展中形成的“燃烧自己、温暖他人”的城市精神,知行合一,固本培元,以文化人,提升市民素质,筑牢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人文基础。
【到博物馆看画展,去农家书屋读科普书,在露天广场跳舞,参加大合唱比赛……多年来,淮北加大资金投入与扶持力度,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惠民的诸多举措,如飘飘洒洒的春雨,浸润着淮北城乡群众的精神世界。十八年文明创建,淮北通过文化惠民,构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用文化的活水涵养了一片“生态绿洲”。】
整齐的队伍,优美的舞姿,动感的节奏……夜幕降临,漫步在相王国际广场,总能感受到群众健身的激情魅力。同样的情景发生在淮北市区各大广场上,广场文化俨然成了个“大磁场”,让你不由自主融入其中,愉悦身心。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明媚的春光中飘荡……”海宫新村社区办公楼3楼,一阵悠扬悦耳的歌声传入耳鼓,路过的人们会心一笑:海宫艺术团的大爷大妈们又开始排练节目了。
依托社区、由群众自发组织形成的海宫艺术团,成员大多为离退休老人,现有160多名成员,除了合唱团外,还有腰鼓、舞蹈、豫剧、黄梅戏等多支队伍,极大地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我市加大资金投入与扶持力度,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筑牢社区文化阵地。如相山区确定了海宫、锦华苑、建国等6个条件较好的社区作为社区文化建设样板,为其配备了图书、书柜、音响、投影仪等文化设施,把其打造成重点社区文化建设示范点。
健全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让社区文化有了茁壮成长的肥沃土壤,文化之花灿烂开放。由相山区民间文艺团队创作编排演出的文艺节目“老年大合唱”、豫剧“憨子相亲”等先后被选送到合肥和北京参加民间文艺调演,并荣获多个奖项;海宫社区被文化部、中央文明办授予“全国先进文化大院”称号;黎苑社区、供电社区被省文化厅、省文明办授予“安徽省文化先进社区”称号……伴随着庆祝建市5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和大型图片展、央视“电影之歌——走进淮北”大型演唱会、“激情广场——爱国歌曲大家唱”等一大批水平高、影响大的文化艺术活动的成功举办,每一位淮北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和甜蜜的笑容。
文化的血液在加速流动,带着知识文化的营养也从城市流向乡村,流向每一个需要的人。他们在这里取得知识的火种,点亮人生的梦想。
作为烈山区华家湖新村农家书屋的常客,58岁的化峰每周都会去书屋里“充电”。“新时代的农民要学会科学种田。”化峰说。
多年来,在创建文明城市过程中,我市用于文化事业发展的投入逐年增加,文化基础设施不断改善。越来越多的人像化峰一样享受到免费“文化大餐”。
截至目前,我市已完成4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
2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1个公共电子阅览室、520个农家书屋、303个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建设任务。
文化惠民的诸多举措,如飘飘洒洒的春雨,浸润着城乡群众的精神世界。
文化场馆,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这几年,人们听得最多的两个字就是“免费”二字。
2008年,市博物馆、刘开渠纪念馆免费向公众开放。
2011年5月28日,淮北国家矿山博物馆免费开馆,成为我省唯一一家以煤炭为主题的专业博物馆。
2011年6月28日,市文化中心正式启用,图书馆、文化馆随之免费向公众开启。
目前,我市已拥有地市级最好、省级一流的中国隋唐大运河博物馆、设施一流的体育中心和体育场、具备承办省运会和国家单项赛事能力的射击馆、国家一级馆标准的图书馆和文化馆等,有功能齐全、气势恢宏的城市文化广场5个,有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科技中心、文化宫、群艺馆等文化活动场所,投入7000万元、建筑面积2.1万多平方米的市广电大楼竣工即将投入使用,全市文化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到博物馆看画展,去农家书屋读科普书,在露天广场跳舞,参加大合唱比赛……由政府主导建设的一座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构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着文化的阴凉。
从车水马龙的城市主干道,到曲径通幽的背街小巷,淮北的文化事业已然从一抹绿意浸染为满城春色。
伴随文明城市创建的步伐,全市范围内栽培下的文明之花,已绽放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花香四溢,馥郁芬芳。
【文化事业是文化产业的源头活水,文化产业是事业发展的经济保障。淮北在进行文化体制改革的同时,成功引进洪庄文化创意产业园,力促淮北文化创意产业实现从无到有的华丽转身。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美丽的自然风光,淮北打造了塔山石榴旅游文化节、濉溪县清明文化周等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实现着传统文化与新兴业态的完美结合。十八年文明创建,淮北通过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在厚重的历史根基上建设了一座“文化大厦”。】
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升,能不能带来文明城市创建硬实力的增强?日益丰饶的文化资源除了成为市民的精神食粮,能衍生出多少真正的产业价值?市民能否从那些引人瞩目的文化成果中获得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实惠?十八年来,淮北用自己的城市文化实践,很好地回答了这些问题。
2008年4月,淮北首先进行市属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开启了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序幕。当时隶属于原市文化局的淮北影剧院、兴华大戏院、音像发行站、演出事务所和隶属于原广电局的淮北广播电视报社、广播电视设施管理中心(索道站)等,都进行了转企改制工作。
2011年9月,改制后的市豫剧演出公司代表安徽省赴河南郑州参加第二届中国豫剧节,荣获豫剧节演出剧目奖,此次活动成为我市国有院团转企改制后第一次面向社会的精彩亮相。
2011年11月,市歌舞剧院适应市场的需要把木偶剧成功搬上了淮北的舞台。
文化体制改革的探索,淮北从未停止。
多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委宣传部的高度重视下,我市扎实推进文化体制改革。2009年,市文化局(新闻出版、版权局)和市广播电视局合并组建淮北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2010年,市电视台、市广播电台和淮北教育电视台等合并组建淮北市广播电视台,组建淮北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完成国有艺术院团改制工作;淮北日报社发展成为“三报一刊两网站”的全新格局。与此同时,我市还完成了文化、广电12家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的改制工作。
2012年2月17日至18日,在太原召开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我市荣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称号。这是继2011年后,我市再次蝉联此项荣誉。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今年5月17日至20日,第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深圳会展中心举办。
柳孜大运河遗址风景区、临涣古城文化景区、电视剧《决战淮海》、洪庄文化创意产业园、兴华大戏院改造等5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入选《2013安徽文化产业招商项目册》,与我市编制的《淮北市文化产业招商推介项目册》《精美之城,精致淮北》系列宣传册集中在大会上统一推介。
我市充分利用这一平台,让文化企业、产品、项目走出去,通过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等途径,把资金、人才引进来,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壮大。
多年来,我市在倾力打造汉文化、运河文化、红色文化、酒文化的同时,成功引进洪庄文化创意产业园,力促淮北文化创意产业实现从无到有的华丽转身,实现着传统文化与新兴业态的完美结合。
2011年5月28日,总投资8.9亿元、占地700亩的淮北洪庄文化创意产业园举行开工奠基仪式。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我市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2012年5月13日至16日,在农业部主办的以“创意提升农业,休闲改变生活”为主题的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大赛中,一幅“中国结——孔雀开屏”的作品摘得华东六省一市赛区设计创意银奖。这只开屏的“孔雀”来自烈山区洪庄村的洪庄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目前,洪庄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正在按照“产业集聚、创意研发、非遗传承、人才培养、文化旅游”的总体要求,力争把公司打造成为全国有名、安徽知名、淮北著名的文化产业阵地。
山含书卷气,水流翰墨香。
伴随着淮北以红色文化和历史文化相结合、以创意与产品相结合、以企业与酒文化相结合的濉溪、烈山、口子三大文化产业园区初见雏形;围绕市场需求,加强深度开发,中国结、剪纸、书画、金丝贴等文化产品销量逐年增大,洪庄文化产业园生产的中国结和剪纸作品入选上海世博会,并被选为国礼走向世界;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美丽的自然风光,淮北打造了塔山石榴旅游文化节、濉溪县清明文化周等特色文化旅游品牌;……一个个文化旅游品牌,在带给百姓欢乐的同时,也推进了产业融合,使百姓脚下的这块黄土地日益成为节庆乐民、产业富民的金土地。
淮北,已经成为文化皖军中的一支有生力量。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