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工业新城的崛起之路

2020年10月21日 10阅读 来源:淮北日报 2014/3/18 9:47

“濉溪经济开发区争创国家级开发区取得重要进展,已于2月19日在合肥通过了省商务厅组织的专项评审。”近日,濉溪经济开发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杜曙光介绍说,这是自去年11月市委、市政府研究同意濉溪经济开发区争创国家级开发区之后,所呈现出的利好局面。

濉溪经济开发区成立于1993年,1998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是全省较早成立的省级开发区之一。到2013年底,区内建成面积16.7平方公里,入驻各类企业230家,当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6.5亿元,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9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4.48亿元,成为我市各开发区的新标杆。

近年来,濉溪经济开发区一直努力向国家级开发区目标迈进。市委、市政府对争创工作十分重视,将其写进了今年1月召开的市委七届七次全会报告和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今年初,濉溪经济开发区明确拿出了具体的争创路线图:2月份通过省商务厅组织的评审,6月份前由省政府结合评审意见提交国务院审批,确保年底前争创完成。

濉溪经济开发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争创国家级开发区的良好条件。目前,濉溪经济开发区内已形成铝基新材料、机电装备制造、精细化工三大主导产业。2013年,随着13个固定资产投资1亿元以上的重点项目相继开工,奏响了重大项目建设的新乐章。

2013年,濉溪经济开发区以工业经济为基础,以建设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现代化园区为方向,强力实施“333”工程,即做大做强三大主导产业、做亮做优配套服务业,双向延长产业链;强化一、二、三期区域功能,提升一期、完善二期、拓展三期;积极构建管委会、服务中心和村、社区三级管理服务体系,努力把开发区打造成主业突出、特色鲜明、和谐有序、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创新型工业新城。

围绕这一目标,濉溪经济开发区一是加大了对主要企业的扶持力度。龙头企业运行状况良好,其中理士电池、巨成化工、矿山机器、家园铝业等企业产值均实现大幅增长。在骨干企业带动下,全区8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二是加快了在建项目的建成速度。由于领导、责任单位、干部包项目制度落实到位,富士特铝业、美信铝业、凯强力科技等重大项目相继竣工投产。三是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开发区16.7平方公里实现了“九通一平”,建区以来累计完成投资30亿元。

2013年,濉溪经济开发区先后引进总投资23亿元的弘邦天力铝业项目、投资25亿元的汽摩配产业基地项目、投资7.8亿元的金鸿盛移动空调和分体式空调项目、投资8亿元的湘江实业汽车铝活塞项目及投资6亿元的健力机车部件项目等。截至目前,濉溪经济开发区在建项目达44个,投资总额约71亿元。

濉溪经济开发区坚持创优环境,提升开发区发展的软实力。该开发区始终把做优发展环境、实现产城融合作为打造现代化创新型工业新城的重要方面来完善。按照“科学规划、适度超前、基础完善、配套齐全”的思路,濉溪经济开发区加快建设污水处理厂,推进四星级大酒店、住宅小区和公租房建设,完善生活配套设施;引进银行、电信、邮政、世纪联华超市等进驻园区,完成开发区菜市场建设;推进园区配套学校建设,建成员工培训中心和公交站台;全面优化政务环境,成立开发区社会服务中心、投资服务中心,提升了开发区的发展软实力。

开发区管委会党政办主任陆登峰展示的一份国家级开发区标准显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综合经济实力须达到同期国家级开发区中等以上水平,开发区上年度主要经济指标位于所在省的省级开发区排名前五位。“到2013年底,濉溪经济开发区经济发展6项指标、科技创新4项指标、集约节约2项指标、生态环保4项指标和社会责任2项指标,绝大部分都达到了国家级开发区规定的标准,跻身国家级开发区大有希望。”

下一步,濉溪经济开发区将对照差距,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经济总量,加快推进产城一体化,提升开发区对外形象,突出资源集约节约,提高资源产出效益,全力破解要素制约,保障经济平稳运行。同时,开发区还将一手抓衔接,一手抓服务,推进园区建设,跟踪服务大企业、大项目,进入争创的快速运转轨道,力争年内摘取国家级开发区“金字招牌”。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