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产业转型促发展

2020年10月21日 10阅读 来源:淮北日报 2013/12/30 8:15

2013年,淮北经济爬坡过坎,一路前行。

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的阶段,尤其是煤炭价格大幅下降,对淮北工业和财政收入冲击特别大。

12月23日召开的2014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务虚会议,以一组数据将人们心头的疑惑驱散。

2013年,预计非煤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6.2%,民营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3%,同比分别提高10.9个百分点、1.5个百分点;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超过300亿元,同比增长25%,增幅居全省前列;全市391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17.3亿元,170个省“861”项目完成投资200.7亿元。数据传递出信息:2013年,我市产业转型成效逐步显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势强劲、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有效投入持续扩大,这为推动2014年全市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是全市上下紧紧围绕精致淮北的建设目标,坚定信心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结果。

工业方面,我市围绕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促进优势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 发展,努力扩大有效投入,着力推进新型煤化工、食品加工、铝基新材料、高端装备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设。

其中,华中天力铝业、相邦复合材料、圣祥食品等103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宝迪总部、阳光机电、海聚科技园等43个重点项目加快推进,美信铝业、金龙机电等25个重点项目竣工投产。

项目谋划、建设是破题的关键。2013年,我市谋划重大 项目169个,总投资规模超过1400亿元。

与此同时,大力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与上海交大、中国林科院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积极推进工业强市战略,深入实施“万千百十”工程和富民创业工程。预计全年新增9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2家产值超亿元企业、2102家私营企业、15000户个体工商户。

随着大唐虎山电厂、平山电厂、符夹线扩能暨新建客车联络线等一批重大项目有了积极进展,支撑我市发展的内驱动力越来越强。

同样在这一年,安徽(淮北)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基地发展规划上升为全省煤化工发展重点;我市跻身全国第二批智慧城市试点市,再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全市新增23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成为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

农业方面,我市围绕提升农业发展水平,不断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

组织实施百善现代农业示范区等30个现代农业项目,开工建设18个农业产业化项目。濉溪县顺利通过国家农业标准化验收,烈山区成为全省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区。

新增110个规模化种养基地,粮食总产量达到120.1万吨,实现了“十连丰”,养殖业稳步发展,瓜菜总产增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97家,实现产值428亿元,增长26%,增幅居全省前列。

投资2.1亿元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29万亩、除涝面积45万亩,建设高标准 农田2.9万亩。

服务业方面,百善物流园获批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大润发二店、红星凯越广场开业运营,华东互联网数据中心项目落户开发区新区。在建项目中,淮北矿业物流园一期基本建成,国购汽车文化产业园、口子文化博览园、四季榴园、政通梦幻王国旅游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一批物流、文化旅游、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项目正在规划的引领下“破土而出”。

据市商务局预计数据,2013年我市新增108家限额以上流通企业,总数达到358家;服务业完成增加值171.5亿元,同比增长8%。

回望2013年,我们不难发现一些颠簸起伏甚至于沉没的企业帆影,却看到更多企业智慧的坚守,坚守实业,坚守主业。

这份坚守中,我们看到了政府在全力以赴保企业、稳增长,出台促进经济健康较快发展的46条意见和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82条具体措施,认真落实“五缓两降三补贴”等帮扶企业政策。

尤其是年初开展的“干部帮联企业,打造精良产业”行动,为企业解决185个涉及资金、用地、用工等方面的困难,落实贷款11.6亿元,为企业引进70多名高端人才,帮助企业提振信心、奋力前行。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