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十二五”期间我市工业经济发展迈上新高度

2020年10月22日 10阅读 来源:淮北日报社 2015/11/24 10:11

初冬乍寒,但中芬矿机有限公司的电控实验室里却是一片忙碌。公司董事长周瑜告诉记者,“十二五”以来,企业发展连跨新台阶,今年企业每月订单都在1000万元以上,出口额增长30%以上。

“十二五”期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我市坚持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大力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取得较好成绩。记者从市经信委获悉,“十二五”期间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增速分别为45.1%、22.5%、11.8%和11.2%,增加值增速分别为15.5%、17.4%、10.5%和11.2%。工业总量不断壮大,规模工业总产值由2010年的881.4亿元攀升到2014年的1828.3亿元,增加值由360.5亿元增加到540亿元。2014年,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1.8%,拉动GDP增长6.9个百分点。

“总体实力不断提升的背后,是全市工业经济结构的趋于优化和内生活力的不断增强。”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十二五”期间,我市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打造精良产业的重中之重,另辟蹊径培育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除以金龙机电、海聚科技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类企业和以安徽矿机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类企业外,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包括以中臣科技、金蟾药业、美信铝业、海晟新能源为代表的新一代节能环保类、生物医药类、新材料类和新能源类等行业。

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市非煤产业占比持续提升,产值占比由48%上升到78.2%,增加值占比由32.7%提高到63.9%,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电子信息、铝基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无到有,2014年总量和增速均居全省第7位。安徽(淮北)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基地建设上升为省级战略,为我市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县区工业保持较快增长势头,累计工业增加值占比重达66%,成为全市转型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工业经济发展一旦进入快车道,便需要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为集聚发展后劲,2011年至2014年,全市累计完成工业投资1527.8亿元,年均增速达20%以上。其中大唐虎山电厂、海聚科技园、相邦铝基复合材料、银龙三佳高铁轨道板、思朗保健食品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建成投产,为全市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另外,还通过加大技改投资、制造业投资使其占全市工业投资比重上升,达到优化投资结构的目的。通过盘活存量、扩优增量,培育了海聚科技园、相邦铝基复合材料等一批新的增长点。

截至2015年10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增至799户,其中2011年以来累计增加了348户。

一枝独秀不是春。“十二五”以来,我市民营经济也呈现健康发展势头。2014年,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总量分别是2010年的1.7倍和1.1倍;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10年的37.2%提高到47%;规模民营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速拉动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长10.1个百分点。民营企业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91%、科技型企业总数的100%、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总数的96%、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总数的77%、省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数的80%,7个国家级重点新产品、53个省级重点新产品均为民营企业所有,民营企业还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0件、省著名商标78件,起草或参与起草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9项。

在工业发展的同时,我市还全面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淘汰落后产能、工业大气污染防控等工作。“十二五”淘汰落后焦炭产能20万吨、造纸产能12万吨、水泥熟料产能72万吨;在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等方面实施技改项目68个,总投资近50亿元,项目建成后可节约标煤67万吨,综合利用工业废弃物485.3万吨。到2014年底,全市万元GDP能耗下降到0.8977吨标准煤,累计下降幅度为19.68%;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到0.775吨标准煤,累计下降幅度为47.33%。同时,企业技术创新和品牌创建能力持续提高,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1家,全市现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9家;新增国家驰名商标9件、安徽省著名商标25件;新增省级新产品60个;2014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比重达到25.8%。培育国家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1家、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22家,市经济开发区、濉溪经济开发区获批全省首批“两化融合”示范区。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