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勇于创新,才是希望的热土;敢于变革,才有光明的未来;拥有梦想,才有腾飞的希望。
即将过去的2013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困难最多、挑战最大的一年。顶住压力,我市勇于创新、敢于变革,不断调整完善体制机制,激发市场活力,增强了跨越发展、持续发展的动力。
改革首先从“人”的思想和作风入手。我市大力精简行政审批事项,优化再造审批流程,强化职能部门服务意识,着 力改善投资环境。
市级行政审批项目从261项减少到157项,精简率达39.8%;全市43家行政审批单位申报材料精简率、办理环节精简率、承诺时限压缩率分别达到12%、19%、31%。
免收市区开发区园区企业39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全年减轻企业负担2900万元;“一会制”“一表制”并联审批全程帮办服务招商引资项目。
解决了“人”的问题,我市开始着手理顺城市建设、土地管理、投融资等领域的体制机制,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 出台加快政府投资项目建设意见,完善工程建设招投标管理办法,改变“八分开”有分无统状况,逐步提高城市建设效能;调整征迁安置补偿办法,健全拆违控违机制,逐步化解城市建设中积淀的历史问题。
创新土地管理方式,开展土地清理专项行动,盘活存量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解决了政府征收的土地无法净地出让和出让土地无法收回出让金的难题;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新增流转土地10.万亩,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1100家,家庭农场有269家。 成立市融资委员会,组建交通、水务、南湖、临涣工业园投资公司,规范融资行为,拓展城市建设融资渠道;稳步推进“营改增”试点工作;持续推进金融创新,积极引进境外金融机构在淮设立分支机构,鼓励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做大做强,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不断扩大有效信贷投放,据市金融办数据,预计今年我市新增贷款将突破100亿元。
在改革创新增强内生动力的基础上,我市围绕项目大开放大招商,巧“借”外力促发展。
一方面加快园区平台建设,夯实招商平台,增强产业转 移承接能力。淮北经济开发区新区、濉溪开发区分别成为全省产城一体化试点园区、全省创新型园区和省级铝基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凤凰山开发区获准扩区,杜集开发区纳入全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另一方面,调整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考核办法,通过市领导带头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和节会招商等形式,瞄准央企、台企、知名民企招商引资,获得了大量产业发展和项目信息,并迅速搭建起区域交流合作的新平台。
据市招商局、市发改委数据,今年前11个月,全市实际利用外资43379万美元,同比增长26.7%,新认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以上项目93个;全市391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97.02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98.5%。
改革创新有突破、内外结合增活力,一批事关我市全局的重大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有了新进展。
安徽(淮北)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基地发展规划获省政府批准,上升为全省煤化工发展战略。
大唐虎山电厂投产发电,填补了我市作为能源基地无大型火电机组的空白;备受关注的平山电厂项 目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正式开工建设。
符夹线扩能暨新建客车联络线项目取得积极进展。
我市跻身全国第二批智慧城市试点市,再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
事实证明,淮北人坚持用改革创新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取得了成效,他们的实践,见证着改革开放这个既破又立的过程,推动着淮北开放转型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征程,站在新的起点,围绕精致淮北的建设目标,怀揣腾飞的梦想,淮北人再次踏上新征程。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