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淮北经济开发区:争做转型发展排头兵打造经济发展增长极

2020年10月22日 10阅读 来源:淮北新闻网 2016/9/2 9:45

筑巢引凤提升承载能力

开发区,是一个城市产业转型的先行者;而加快转型发展、承接产业转移,更需要平台载体的有力支撑。面对龙湖工业项目区日益枯竭的土地制约瓶颈,2011年2月,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决定启动淮北经济开发区新区建设,同年9月省政府批准开发区扩区,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新区参照国家级开发区的标准,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先环境、后招商”的模式,先期开展20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建设,铺陈开创大业、干大事的雄心壮志。

目前,新区一期5.26平方公里范围内,已建成总长15.69公里6条道路及配套管网、一期安置小区32.02万平方米、2座桥梁、10条高压线路迁移改造、35千伏变电站、日处理能力2万吨的污水处理厂;二期14.74平方公里范围内,已建成总长27.33公里的8条道路及配套管网工程、二期安置小区59万平方米、4.4万平方米创业园、220千伏变电站等。今年以来,开发区正在加快推进一期创业园续建厂房、二期创业园、商业综合体建设,进一步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开发区新区20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基本达到“七通一平”,全面具备项目入驻条件。至此,开发区“一区三园”的发展格局已基本构筑,开发区已成为我市承载产业转移的最大平台,成为未来淮北市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招大引强加速产业集聚

一个潜力园区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骤变,而是用坚实的脚步,一个一个脚印踩踏出来的。招商,无疑就是带动整个园区发展的大踏步。不走过去重复建设的老路,不再是“捡到篮子里都是菜”,开发区坚定了围绕主导产业、走产业集聚发展的路子,并把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位为园区的主导产业,实行精准招商、定向招商。先后选派20名招商干部驻外招商、成立了5个产业招商分局、组建了三个招商中心,一批批机关干部走上招商岗位,在招商的舞台上锻炼本领,展示风采。

只有“走出去”,才能“请进来”。吸收外地先进经验,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招商引智,借力发展,是开发区实现转型发展的唯一途径。从今年5月起,以我市全面加强与上海产业合作为契机,由开发区管委会主要领导率队长期驻点上海,坚持精耕细作、创新发展,问题导向、精准对接,统筹谋划、重点突破,盘活存量、引进增量,沪淮产业合作取得了初步成果,目前已与上海方面搭建了四个合作平台,即:与上海产业促进中心的战略合作平台、与上海电气集团的产业合作平台、与上海豪晟投资有限公司创新科技产业园的共建共享平台、与漕河泾开发区聚科生物园区合作的创新平台。项目签约取得了新进展,累计洽谈项目12个,总投资逾80亿元。其中,均瑶乳业销售公司、淮北豪晟创新科技产业园已签订入区协议,并已完成公司注册。淮北豪晟创新科技产业园完成注册后已成功引进上海友数IDC数据中心、现代仓储物流、数据服务外包、甲骨文人才实训创业基地、九有基金等项目,该批项目正在进行入驻前的准备工作。另外,交通装备智慧智能信息产业园、高效电机生产基地等一批高质量的项目正在积极洽谈之中。

开发区制定了项目预准入评估、选址等办法,严把“产业、用地、环保、实力、效益”五个关口,约定项目三年内的税收,切实提高项目质量、效益。紧紧盯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开发区提高单独供地门槛,投资低于1亿元以及适于进驻标准厂房的项目一律不单独供地;鼓励企业建设多层厂房;新建工业项目容积率要求从原来的1.0提高至1.2;对龙湖25家闲置低效土地进行清理,累计收回闲置土地521.6亩,盘活土地1500余亩。

落地项目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一批产业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的企业陆续在开发区落户生根。时至今日,龙湖的海聚科技、天路航空、铝基复合材料,新区的华孚色纺、京信电子、锂离子动力电池,相互呼应,映证着开发区昨日的成就、今日的奋进以及未来发展的深厚潜力。

创新服务打造投资高地

纷至沓来的项目,看好的,不仅是市委、市政府和开发区上下的诚意,兼有完善载体和优质服务的良好投资发展环境,才是赢得一拨拨客商青睐的关键所在。

2014年底,市委、市政府出台《淮北经济开发区行政事务封闭运行实施办法》,确定“开发区的事开发区办”,将市直主要职能部门的行政审批权通过派驻分局、启用“二号章”等方式下放,构建起“一站式”审批服务体系,开发区行政事务实现“封闭运行”。开发区还进一步优化全程代理服务,实行限时办结、联席审批等制度,全面提高办件效率,5年来累计为园区企业代办行政审批事项近4000件。对重点项目,开发区实行领导包保、项目办全程推进工作机制,在京信电子项目建设期间,开发区成立了专门服务小组,每周对接、专人跟踪、限期落实,累计帮助企业解决问题100余件,有力地促进项目顺利实施按计划投产。同时,为进一步优化园区施工环境和发展环境,开发区理顺新区社会事务管理体制,设立社会事务管理中心,新区内的社会事务将移交市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的梳理,夯实了开发区顺畅发展的基础。

优质的环境和高效的服务,带来投资者的良好口碑。开发区先后荣获“安徽省投资环境十佳开发区”“2015中国最受投资者欢迎的开发区”等称号。

精准帮扶助力企业发展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开发区陆续出台一系列帮扶政策,为园区企业做大做强注入“强心剂”。先后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企业上市和直接融资的意见》《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等政策措施,设立开发区产业引导基金、出口退税资金池、保税仓库等,助力企业做大做强做精。今年4月份,开发区千一智能成功登陆新三板,成为园区首家新三板挂牌企业。中意胶带、勘探工程公司、龙波电气正在全力争取上市。

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真诚为企业排忧解难,是开发区人展示给企业最本真的印象。多年来,开发区深入开展帮联企业专项行动,千方百计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熬过寒冬。5年来开发区累计帮助企业争取各类国家、省、市资金和配套资金6000余万元,提供近10亿元的融资担保,近三年每年新增就业超过2000人。2014年,龙湖的新旗氨基酸公司因受市场环境不景气影响,企业经营陷入困境,濒临破产边缘。在企业最需要的时候,开发区及时伸出援手,帮助企业解决了资金难题,渡过了“生死劫”。而在2015年9月,新旗氨基酸引进丰原集团战略投资,增加注册资金,扩大投资,走出了一条崭新发展之路。今年上半年,新旗氨基酸已实现销售收入3008万元,同比增长5倍。

秉承科学发展理念,开发区在不断改革创新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综合实力、科技竞争力不断迈上新台阶。全区工业增加值从2011年的27亿元到2015年67亿元,年均增幅超过20%;规模企业数量从2011年的69家,增加至2015年的123家,增长近1倍;进出口总额从2011年的3600万美元到2015年的1亿美元,增长近两倍;全区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家,国家实验室2家,院士工作站2个,博士后工作站2个,中国驰名商标2家、中国名牌产品1家。

转型发展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开发区人继往开来,创新创业,拼搏奋斗。站在新起点,开发区举措鲜明,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为突破口,坚持创新驱动、开放合作;推进新发展,开发区目标明确,努力打造产业转型的示范区、对外开放的新高地、产城一体的新城区、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区。谱写转型升级跨越发展新篇章,从今日落笔!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