纷繁世事多元应,击鼓催征稳驭舟。
2016年,在经济增长承压、资本市场低迷、利率水平走低的宏观经济形势下,我市金融工作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既大胆探索、又稳妥审慎,坚持在改革中积极引导金融资源为淮北转型崛起提供有力支持。
最为重要的是,负重前行中,我市金融工作亮点频现。
2016年,全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37.3亿元,较去年增长20%,对全市服务业的贡献率达到29.5%,成为我市服务业中增速贡献和占比最高的行业。
全市GDP增长5%,增长的5个百分点中,金融业就占0.8个百分点;全市金融业实现税收7.21亿元,较上年增加1.41亿元,增幅达到24.3%。
全市银行业各项贷款增长93.79亿元,完成目标任务的144.29%;实现直接融资121.5498亿元,完成目标任务的109.5%;挂牌“新三板”企业3家,1家企业“新三板”在审;新增1家上市辅导备案企业。
这样一份成绩单,勾勒出过去一年里我市金融人深化金融领域改革,翻过一山又一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信贷投放扩大,融资结构优化,促进金融进入实体经济管道的背后,是我市做好“疏、畅、补、壮”四字文章,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个真招实措。
“疏经络”——加快体系建设
金融业发达的城市往往离不开一个强大的金融体系。近年来,我市一方面坚持招大引强、吸引域外金融机构布局设点,另一方面内修外炼、推动本土金融机构改革发展,疏通城市金融业发展的经络。
目前,中投证券、阳光人寿落户淮北,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皖北融资中心开业运营,成为全省唯一的区域股权交易市场融资中心,成功推动38家企业挂牌。
本土金融机构改革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淮北农商行在河北发起设立村镇银行顺利获批,为皖北首家获准在省外设立村镇银行的农商行。我市还积极推进成立金融控股集团,打造地方金融“航母”,为淮北转型崛起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供多元化、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畅血脉”——深化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支持实体经济,说到底还是创新为实体经济“输血”的方式。怎样实现实体经济和金融企业的双赢?
在推广“税融通”业务中,我市支持银行向全市范围内注册登记、依法诚信纳税的B级以上中小企业提供一定数额的信用或担保贷款,解决其抵质押物不足的问题,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2016年累计发放“税融通”贷款2.88亿元。
在推进“4321”新型政银担合作中,我市与省信用担保集团、9家省级银行签订了政银担战略合作协议,市、县区重点扶持的5家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加入了省信用担保集团再担保体系,实现了新型政银担业务县区全覆盖。2016年末,全市“4321”新型政银担业务在保360笔,在保余额16.85亿元。
在发挥续贷过桥专项资金“及时雨”作用的同时,我市设立市县两级续贷过桥专项资金,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截至2016年末,已累计为300户企业提供周转资金17.49亿元。
“补气血”——推进直接融资
长期以来,人们常用“爹不亲、娘不爱”来形容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现象。绝大部分企业因融资无门造成“气血不足”,发展被卡住了脖子。为了给中小微企业“补气血”,我市积极推动企业上市挂牌工作。
在深挖企业资源的基础上,我市建立分层分类指导机制,根据资源库企业发展阶段、自身需求等特点,联系券商等中介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育辅导工作,并多次召开协调会,积极为企业协调解决权证办理等各类实际问题。
我市还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倾斜各类资源,优先扶持已(拟)上市挂牌企业,同时创新奖补方式,变事后奖励为事中奖励,进一步激发企业上市挂牌热情。2016年以来,我市共兑现省市两级奖补资金760万元,降低了企业上市挂牌成本。
支持企业资本市场筹资,是我市给中小微企业“补气血”的另一个重要举措。在推动企业利用债券融资方面,2016年以来,我市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融资100亿元,其中成功发行15亿中小微企业增信集合债。在推动企业利用股权融资方面,我市以市产业投资引导基金为基础,引入域外资本和专业化管理团队,重点支持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优质企业。同时,进一步整合各类财政资金,扩大引导基金规模,通过设立各类子基金,全面扶持各类企业发展壮大。2016年以来,我市企业通过股权融资21.5498亿元。
“壮筋骨”——优化金融生态
创优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有利于提高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质量,增强本地区金融业的竞争力,更好地发挥金融的核心作用,实现经济与金融的协调发展。
我市始终注重强化风险意识,全面落实风险防控责任,不断提高风险处置工作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2016年以来,我市多次开展针对投资理财类公司、各类交易场所的专项整治和涉嫌非法集资广告资讯信息的排查清理工作。市、县区分别成立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各相关部门成立了工作专班,对P2P网络借贷、第三方支付、互联网资产管理和跨界金融业务、股权众筹以及互联网金融广告宣传等重点风险领域开展摸底排查清理,促进了类金融机构和互联网金融良性发展。认真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风险排查及现场检查,督促两类公司整改并强化日常监管和风险防控措施,为地方金融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