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淮北市融资担保金融服务模式入选全国经验案例

2020年10月22日 10阅读 来源:淮北新闻网 2018/2/2 11:58

近日,在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总结评估中,我市两个典型经验做法成功入选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经验案例并向全国推广。“淮北市融资担保金融服务模式”就是其中之一。

我市作为我省首批政策性融资担保风险分担和代偿补偿试点市,通过建立完善政策融资担保体系,创新开展“4321”政银担合作模式,即针对非融资服务类小微企业和“三农”提供的单户在保余额2000万元(含)以下的政策性融资担保业务。一旦发生代偿,市县政策性担保机构承担40%,安徽省信用担保集团承担30%,合作银行承担20%,地方政府财政承担10%。

该模式把政府、银行、担保机构和企业通过风险分担机制连在了一起,建立了担保机构、中小企业、银行三方“资源共享、风险共管、优势互补、多赢互利”的合作关系,为有效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探索了路径。

坚持政策性功能定位 突出担保“公共性”

我市坚持厘清政策性担保与商业性担保、准公共产品与市场化行为的关系,确立国有担保机构的政策性定位,对单户2000万元以下的贷款担保业务,年化担保费率不高于1.2%,市级融资担保机构小微企业担保户数比重不低于70%,县区级不低于90%,采取“三层”错位发展。

以市级融资担保公司为依托,整合三区融资担保公司,成立淮北市同创融资担保集团,积极融入省信用担保集团政策性担保体系,编织省、市、县(区)为一体的“三层”担保服务网络,逐步建立了“扶小微、广覆盖、分层次、可持续”的省市区三级全覆盖的政策性担保体系。

县区担保公司主要服务区域内的小微企业,为500万元的融资项目提供服务;市级同创融资担保集团为500万元以上2000万元以下的融资项目提供服务;2000万元以上的项目推荐给安徽省信用担保集团直接担保或省市共保。

实施多种有效机制 提高风险“抵抗力”

我市建立担保机构资本补充机制,一方面积极争取安徽省各类扶持担保专项资金,另一方面市县(区)财政克服困难筹措资金,用于融资担保公司增资扩股。

与此同时,风险补偿机制、失信惩罚机制也建立起来,我市设立规模不低于1500万元的“政银担”风险补偿基金并列入财政预算持续补充,对开展“4321”业务出现的代偿,给予10%的代偿补偿资金。

对未按时归还贷款的企业,其不良记录将进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不再给予财政政策资金支持。

完善机构管理机制 增强经营“管控力”

通过改制、重组、注资等方式,县区主要融资担保公司由民营控股改制为国有控股,增加担保公司信用,确保政策性功能定位。开通政银担绿色通道,优化政银担业务办理流程。坚持分步实施,将新增业务全部纳入新型政银担模式,存量业务积极适度转移。

我市还规范代偿处置流程,当项目出现逾期或形成不良后,担保公司、省担保集团、银行和地方政府共同商定追偿方案,担保公司和地方政府负责抵债资产的追收事宜。

当项目发生代偿,由担保机构先行向银行代偿80%部分。代偿后,担保机构向安徽省担保集团提出代偿补偿申请,省担保集团审批后,将代偿补偿资金划至指定账户。

推动银行主动参与 提升担保“话语权”

在“4321”政银担合作业务中,我市积极与省信用担保集团合作,主动与银行对接,正面回应银行关注的风险敞口、代偿效率、追偿法律效力等焦点问题。

按照“一本多元”的原则,我市灵活设定与各家银行协议版本和合作方式,由点到面、由易到难,推动银行金融机构基本都与政策性担保机构签订了“4321”新型政银担合作协议,实现“担保体系与银行体系的对接”。

部分银行还建立联动机制、培训指导制度、调度机制,对政策性担保机构集中开展准入审查审批,建立政银担业务单独审批流程,有的还制定了奖励制度。

目前,全市“4321”新型政银担业务在保665笔,在保余额21.9亿元。受保企业新增利润1.3亿元,新增税收0.70亿元,新增就业3700个,小微企业贷款获得率提高5个百分点。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