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淮北市环卫作业市场化改革纪实

2020年10月21日 10阅读 来源:淮北日报 2015/1/29 15:05

2014年9月,我市全面实施城区环卫作业市场化改革工作,引入竞争机制,深入推进环卫作业市场化、专业化管理,促进环卫作业效能稳步提升,环境卫生质量逐步改善。

试点改革“趟路子”

环卫作业市场化改革能否取得良好效果?应该怎样推行市场化改革?市委、市政府既要“摸着石头过河”,探索适合本地实情的改革道路,更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思路,积极学习、引进外地先进经验。

2014年3月,相山区渠沟镇在环卫作业市场化的道路上率先迈出了一大步,引进山东“昌邑模式”,将全镇范围的清扫保洁和生活垃圾清运推向市场,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乡镇。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故事广为流传。渠沟镇嫁接“昌邑模式”,是否会出现“水土不服”?实践已经给出了答案。

前不久,记者前往渠沟镇周庄村采访环卫作业市场化落实成效,听到的是村民们的称赞之声,看到的是村庄环境的切实改善,感受到的是市场化改革给环卫作业带来的良性转变。在周庄村,入眼都是雪白的墙壁、干净的路面,出门就是垃圾桶,村里的生活垃圾实现了集中清运,再加上规划合理的绿化带,展示出一个文明卫生新农村应有的风貌。每10户配一个垃圾箱、每100人配一个保洁员、道路上每2公里配一名保洁员;每月对环卫公司、环卫工人进行考核,对各片区管理人员进行末尾淘汰……规范、系统、精细的环卫作业标准在渠沟镇得到了严格的落实。据该镇有关负责人介绍,实施环卫作业市场化以来,全镇清扫面积增长了102.5%,环卫保洁工作实现了全覆盖,“镇子靓了、环境美了”成为群众对环卫作业市场化改革成果的一致评价。

“三高推进”促落实

继渠沟镇取得成功后,市委、市政府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作出了在城区范围内全面推进环卫作业市场化改革的决定,以高门槛准入、高效能作业、高标准监管推进该项工作的落实。

高门槛准入,确保环卫作业标准化。为建立“市场化、全覆盖、高标准”的环卫作业运行机制,在环卫作业市场化改革启动伊始,市委、市政府就坚持高门槛准入,对招标承包、购买服务方式均有严格要求。在招标过程中,相关单位全面推行公开招投标制度,规范招标管理,要求竞标企业具备独立法人资格,注册资金不少于人民币1000万元,环卫专用设备固定资产不少于500万元,具有环卫行业认定的从业资质等条件。高标准准入,严格规范招标,保证了中标企业的实力,为环卫市场化改革平稳、顺利推行奠定了基础。经过竞标,最终有4家环卫公司从来自全国各地的26家竞标企业中脱颖而出,分别为相山区(2个标段)、杜集区(1个标段)、烈山区(1个标段)提供全方面的环卫保洁服务。

高效能作业,大力推进环卫保洁优质化。在环卫作业市场化改革中,我市环卫部门彻底打破以往“干管不分”的管理体制,全面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定岗、定员、定时、定责、定质、定量的绩效考核制度,提高了环卫工人的积极性,实现了环卫保洁的高效化。同时,中标企业均配备有扫地车、冲洗车、洗扫车、洒水车、全密闭垃圾收运车等大型作业车辆,在环卫作业时采取“机械化清扫+定期冲洗+全天人工保洁”模式,改变了以人工清扫为主的传统落后作业方式,提高了道路清扫作业的工作效率。在管理体制上,中标企业对专业队伍实行统一管理,实现了作业方式、作业标准、作业质量的统一,避免了“死角盲点”的产生,促进了环卫作业质量的全面提升。

高标准监管,有力促进环卫考核科学化。环卫市场化改革全面实施后,我市环卫部门从“裁判员”和“运动员”的双重身份中解放出来,专注于对中标企业的作业质量监督,推进环卫作业监督规范化、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在监管过程中,我市环卫部门制定了完善的作业质量标准、行业管理标准、服务标准等标准体系,明确了47项作业标准、53项考核细则、300余项具体要求,力求实现工作流程化、标准可量化。在具体监管中,各级相关部门不断强化日常监督,在城区实行企业自身考核、区级政府考核、市级主管部门考核三位一体,在试点镇实行企业驻镇项目部、企业总部、镇政府三级考核。同时,我市还将群众监督、媒体监督、社会监督纳入考核体系,形成了“日考核、周汇总、月通报”的全方位、立体化考核模式,并将考核结果与相关经费的核拨挂钩,保证了考核的规范性、整改的高效性。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位推进和有关单位的协调配合下,4家中标企业目前已入驻各自标段进场作业,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建立健全环卫质量监督考核机制,强化信息沟通共享机制,使该项工作运作更有序、市容更洁净、群众更满意。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