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0月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803.52亿元,较年初增加101.03亿元,完成省金融办下达全年新增65亿元贷款目标的155.43%。
年初以来,全市实现直接融资101.52亿元,完成省金融办下达全年111亿元目标任务的91.46%,居全省第6位。3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新增1家上市辅导备案企业,33家企业挂牌省区域四板,位居全省挂牌省区域四板企业数第3位。
信贷投放扩大,融资结构优化,促进金融进入实体经济管道的背后,是我市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做好“疏、畅、补、壮”四字文章,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个真招实措。
加快体系建设——“疏经络”
金融业发达的城市往往离不开一个强大的金融体系。近年来,我市在金融体系建设中,一方面坚持招大引强、吸引域外金融机构布局设点,另一方面内修外炼、推动本土金融机构改革发展,疏通城市金融业发展的经络。
市金融办实施“招金引银”战略,主动加强与域外金融机构和金融监管部门的联系对接,宣传我市优惠政策,争取域外金融机构来淮设立分支机构。目前,中投证券、阳光人寿落户淮北,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皖北融资中心开业运营,成为全省唯一的区域股权市场融资中心,目前已挂牌60家企业。
本土金融机构改革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淮北农商行完成上市辅导备案,“新三板”挂牌工作持续推进,在河北发起设立村镇银行顺利获批,为皖北首家获准在省外设立村镇银行的农商行。我市还积极推进成立金融控股集团,打造地方金融“航母”,为淮北转型崛起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供多元化、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深化金融创新——“畅血脉”
金融创新支持实体经济说到底还是创新为实体经济“输血”的方式。怎样实现实体经济和金融企业的双赢?我市在不断尝试和探索中找到了“税融通”业务、“4321”新型政银担合作、续贷过桥专项资金三个好方法。
在推广“税融通”业务中,我市支持银行向全市范围内注册登记、依法诚信纳税的B级以上中小企业提供一定数额的信用或担保贷款,解决其抵质押物不足的问题,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今年以来已累计发放“税融通”贷款1.78亿元。
在推进“4321”新型政银担合作中,我市推动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与银行合作开展“4321”新型政银担业务。我市已与省信用担保集团、9家省级银行签订了政银担战略合作协议,市、县区重点扶持的5家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加入了省信用担保集团再担保体系,实现了新型政银担业务县区全覆盖。10月末,全市“4321”新型政银担业务在保291笔,在保余额12.89亿元。在发挥续贷过桥专项资金“及时雨”作用的同时,我市设立市县两级续贷过桥专项资金,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但资金暂时周转困难的中小微企业,给予续贷过桥资金支持,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截至10月末,已累计为223户企业提供周转资金13.64亿元。
推进直接融资——“补气血”
一直以来,人们常用“爹不亲、娘不爱”来形容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现象。绝大多数中小微企业没有可抵押资产,厂房的土地很多都是租赁的,银行对此“不买账”。虽说风投机构近年比较活跃,但一般要等待企业成长到一定规模后再出手。可以说,绝大部分企业因融资无门造成“气血不足”,发展被卡住了脖子。
为了给我市中小微企业“补气血”,我市积极推动企业上市挂牌,把全年目标任务分解到县区、开发区,将企业上市挂牌进展情况纳入目标考核,要求各县区、开发区结合后备资源情况,反复“拉网式”摸排,挖掘项目资源,将目标任务落实到具体企业。
深挖企业资源的基础上,我市建立分层分类指导机制,根据资源库企业发展阶段、自身需求等特点,联系券商等中介机构针对性地开展培育辅导工作,并多次召开协调会,积极为企业协调解决权证办理等各类实际问题。
我市还加大政策扶持,倾斜各类资源,优先扶持已(拟)上市挂牌企业,建立良好的示范效应。同时创新奖补方式,变事后奖励为事中奖励,进一步激发企业上市挂牌热情。落实各项奖励政策,今年以来共兑现奖补资金560万元,降低了企业上市挂牌成本。
除了上市挂牌,支持企业资本市场筹资是我市给中小微企业“补气血”的另外一个重要举措。如推动企业利用债券融资方面,今年以来,我市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融资100亿元,其中市建投集团发行了20亿元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20亿元公司债、15亿元小微企业增信集合债、10亿元中期票据、10亿元短期融资券,淮北矿业集团发行了10亿元永续票据、15亿元短期融资券。
在推动企业利用股权融资方面,我市以市产业投资引导基金为基础,引入域外资本和专业化管理团队,重点支持我市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优质企业。进一步整合各类财政资金,扩大引导基金规模,通过设立各类子基金,全面扶持我市各类企业发展壮大。截至目前,我市设立了2亿元的市产业投资引导基金、3亿元的淮北安元基金和1亿元的淮北天使投资基金。年初以来,我市企业通过股权融资1.52亿元。
优化金融生态——“壮筋骨”
创优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有利于提高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质量,增强本地区金融业的竞争力,更好地发挥金融的核心作用,实现经济与金融的协调发展。
我市始终注重强化风险意识,全面落实风险防控责任,不断提高风险处置工作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截至10月末,全市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为1.74%,信贷资产质量居全省第6位。
今年以来,我市在全市范围集中开展了针对投资理财类公司、各类交易场所的专项整治和涉嫌非法集资广告资讯信息的排查清理工作;市、县区分别成立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各相关部门成立了工作专班,迅速对P2P网络借贷、第三方支付、互联网资产管理和跨界金融业务、股权众筹以及互联网金融广告宣传等重点风险领域开展摸底排查清理,促进了类金融机构和互联网金融良性发展;认真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风险排查及现场检查,督促两类公司整改并强化日常监管和风险防控措施,为地方金融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