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杨 军
同志们:
目标指引方向,梦想点亮未来。建设“精致淮北”是市委、市政府的庄严承诺,也是“中国梦”的“淮北篇”。按照会议安排,我重点围绕“推进转型升级,打造精良产业”主题,就自己的一些认识,从四个方面与大家做一交流。
一、“彰显四性”——科学认识推进转型升级、打造精良产业的基本内涵
产业泛指生产物质产品和提供劳务活动的集合体,是对复杂经济活动现实进行抽象化分类的概念化构建,借助于此对经济活动关系进行观察研究。产业转型升级是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是产业结构从低端向高端,生产要素从初级向高级阶段性演进的过程。“精良产业”的内涵可以用“四个性”来概括。
一是支撑性强。产业是一座城市发展的根基。没有产业长期稳定的支撑,任何一座城市都不可能实现长期繁荣富裕。人类聚集到一座城市,或者一个社会组织中来,需要从事生产活动,产业就是劳动者的就业平台。支撑性强就是要足够大、足够稳定,能够提供稳定的就业和社会分工。
二是成长性好。产业成熟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逐步实现的过程,是规模从小到大、层级由低到高的历程。“精良产业”是成长性好的产业,或是处在产业周期的成长期或者成熟期,产业链中的产品长期符合市场的需求,产业仍有很长时间的存续期,且具有较强的内生增长能力。
三是竞争性优。现代产业的竞争,是产业链与产业链之间的竞争,是企业集群与企业集群之间的竞争。“精良产业”是竞争性优良的产业,其在一定区域内的比较生产力优势明显,企业集群发展,产业集中度高,链条相对完善,企业能够把比较优势成功地转化为竞争优势。
四是关联性高。“精良产业”是前后向关联度特别是后向关联度较高,能够牵动相关产业发展。当需求增加时,将产生连锁波及需求,从而更好地促进本地企业发展,形成区域产业链条。产业关联程度高,既能形成集聚效应、产生竞争力,又能形成波动周期对冲,抵御市场风险。
二、“纵观四势”——准确把握推进转型升级、打造精良产业的历史背景
追求产业品质优良是一个永恒主题。中国平推式增长方式扩大了产出规模,也导致了潮涌式产能过剩现象,产业结构调整更具紧迫性。推进转型升级、打造精良产业势在必行。
(一)从世界产业发展大势看,转型升级是时势所趋。全球出现过三次国际产业转移大潮,从中可以看到,当某些高新产业能够创造越来越多的生产价值时,当产业价值链大部分利润日渐流入到智力生产环节时,发达国家就会越来越多地发展耗能低、耗材少、附加值高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同时保持对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研发、品牌、营销、产品设计等产业链高端部分的控制,而将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知识密集型产业的低端部分,逐渐转移到成本更为低廉的海外地区。纵观近百年的世界经济兴衰史,如果要跻身发达国家俱乐部,需要完成两波发展浪潮。第一波发展主要表现为量的扩张,第二波发展主要表现为质的提升。科学确定产业转型升级路径,无疑是一种重大战略选择。
(二)从中国产业发展形势看,转型升级是紧迫任务。新世纪以来,我国重化工业生产能力超出市场预期需求,产品结构不合理,导致产能过剩的结构性矛盾十分严重。与此同时,产业结构升级速度落后于产业规模的扩张速度;重工业化带动的资本深化阶段的提前到来,减弱了产业发展对吸纳就业的作用。特别是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服务业替代制造业成为新时期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内容,服务外包已经成为跨国公司降低经营成本的新手段,部分高端制造业开始回归国内;价值链位势逐渐替代资源禀赋,成为国际产业分工新的依据。在新的国际产业分工趋势下,尽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显得尤为迫切。
(三)从区域产业竞争趋势看,转型升级是内在要求。中国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选择了渐进式改革和级差式发展路径,将尽快摆脱贫穷落后作为首要目标。因而经济体的各个局部先后进行改革,并且总是配合各种特殊的优惠政策,区域发展不平衡。发展过程的级差式在产业结构上的表现,是各产业的获利不均衡,促使区域内地方政府在提供优惠政策和特殊待遇上相互攀比。而区域内城市间比较优势并不突出,导致区域经济呈现明显的板块化特征,其产业结构表现为过度的同质化和单调化,产品同质、产业同构、园区同形、城市同样。随着产业转移由平移式向垂直式转变,政府职能逐步归位,谁率先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谁就能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实现率先发展。
(四)从淮北产业发展态势看,转型升级是治本之策。产业结构不是简单的静态比例关系,而是一个在动态中体现的过程现象,有其形成的历史缘由和现实条件。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一产和三产持续下降,二产高速攀升,工业一直是支撑增长的主导力量,工业经济初步构建了“6﹢1”的产业格局。我市三次产业的比例变化,反映出了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说明工业仍处在加速发展的关键期。目前我市工业结构仍以传统产业、原材料初加工为主;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核心竞争力不强。尤其是面对宏观环境深刻变化,企业抗风险能力明显偏弱,利润减少、效益下滑。推进转型升级,打造精良产业,既是淮北“保增长”的应急之需,也是“促转型”的治本之策。
三、“主攻四量”——理性选择推进转型升级、打造精良产业的战略路径
实现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产业布局更加合理、产业层次全面提升、产业要素高效配置、经济实力显著提高目标,关键在于壮大总量、做强存量、优化增量、提升质量。
(一)当务之急是壮大总量。市场经济竞争发展,比拼的是实力,有实力才有话语权。实力最直观的体现就是经济规模。没有量的积累,实现质的嬗变很难有坚实的基础。壮大经济总量与规模仍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淮北推进转型升级、打造精良产业的“首要任务”。要从创业兴业、做多种子、孕育海量上入手,在招引项目、培植培量、夯实支撑上下功夫,在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盘活存量、做优底子上做文章,在推进“6+1”主导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基地化发展上见实效。要实施煤电产业助推转型行动,“依托煤、延伸煤、超越煤”;要实施非煤产业优化升级行动,坚持扩规模与提档次并重,提升非煤产业竞争实力;要实施新兴产业培育扩张行动,重点突破,重点培育。
(二)重中之重是做强存量。要加速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煤基产业要向产业链后端延伸,加快推进煤电一体化发展,实施煤炭精深加工和多元转化,建设安徽省新型合成材料产业基地。食品工业要向精深加工发展,重点发展食品制造业,做强做优饮料制造业,积极发展食品包装等配套产业,壮大产业集群。机械制造要向高端成套设备发展,突出发展煤矿机械,加快发展电工电气,大力支持配套发展工矿零部件制造。纺织服装要向高精细发展,巩固提高棉纺织产业优势,鼓励服装企业创建自主品牌,打造纺织—印染—服装为一体的产业集群。新型建材要向节能环保方向发展,重点发展铝基材料、节能墙材等行业。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必须强力推动服务业发展。
(三)关键之举是优化增量。要聚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利用现有和潜在的优势,统筹规划产业布局、发展规模,确定扶持行业和领域,协助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制定发展规划和建设时序,加大对重点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攻关的资金支持。要在铝基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等方面聚焦聚力,以点带面,突破先行。要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搭建创新平台、培育创新主体、强化招才引智、推进品牌创建,培育壮大一批“专精特新”优势企业,加快建设科技孵化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等载体,打造一批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的名牌产品,基本建成具有淮北特色、国内知名度较高的产业支撑体系。
(四)紧迫之需是提升质量。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通过壮总量、调存量、优增量,形成优势互补、竞相发展、多极支撑的发展格局;要通过调整第二产业的内部结构,带动三产快速发展。要推动产业要素高效配置,通过招商选商、严格标准、源头把关,使单位建设用地投入产出率大幅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显著提升;加快循环经济试点市建设,用好资源枯竭城市专项资金,推动粗放式增长向绿色低碳增长转变。要推动产业增速持续稳定,目前我市多项经济指标,如GDP、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工业投资都缺乏必要的速度,这就要求必须多建项目,多育主体,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推动产业产出效益提升,稳定煤基产业板块的贡献,提升非煤板块的贡献,提高服务业和民营经济的比重,提高其在吸纳就业、财税增收等方面的贡献度。
四、“并举四业”——强力实施推进转型升级、打造精良产业的务实举措
打造精良产业,工业是重点,企业是主体,创业是活力,兴业是推手。必须把精良产业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统一全市思想、集中全市力量、整合全市资源,努力做到统筹兼顾、谋实抓准、精准发力。
(一)坚持外引内育抓工业,推动转型升级。对于淮北而言,没有工业的转型升级,就不会有产业的转型升级,“精良产业”也就无从谈起。要综合考虑淮北工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因地制宜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一方面,要把引进外来投资作为重要手段。对于淮北这样一个中部内陆地区来说,要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就必须积极争取经济增长的外源性推动力,靠大开放促进大发展。要突出招商重点,强化产业招商、园区招商、企业招商,着力在大项目招商上取得突破,大力吸引各行业、各领域的龙头企业和集团来淮北投资发展。另一方面,要把培育内源经济作为关键环节。要立足淮北实际,根据自身的要素禀赋实施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发展比较优势明显的产业。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在市场经济中才更具生命力、更具竞争力,才是真正的“精良产业”。
(二)依托比较优势抓企业,引领转型升级。没有实体经济的“精良”,就不会有产业的“精良”。企业在推进企业转型升级时,有自己的思考和战略;政府在推进企业转型升级时,也有政府的导向。企业和政府的最佳契合点,就是如何发挥企业的比较优势。政府在出台扶持政策时,形成了一个政策导向,既对科技创新、品牌创建、技术标准获得的企业进行扶持,又对知名企业家、引进外资、更新设备等进行奖励。但这些只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条件之一,而必要条件的简单相加并不等于充分条件。比较优势才是政府最需要关注和扶持的重点。如果企业不拥有比较优势,不具有自生能力,不管政府如何扶持,迟早会被市场淘汰。只有培育和扶持企业的比较优势,才能引导企业逐步提高市场竞争力,稳步实现转型升级。当企业和政府用力方向一致时,企业转型升级势必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扶持草根经济抓创业,撬动转型升级。打造精良产业离不开全面创业、全民创富。2012年,我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1%,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8%,上缴税收占全市税收总量的44%,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打造精良产业必须发挥企业家作用。要把民营企业家的培育作为一项基础性工程,完善民营企业家培养机制,打造更多的高素质民营企业家,以民营企业家的成长带动民营经济的发展。打造精良产业,要培育创业文化,弘扬创业精神,褒奖优秀的创业者和为社会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家,积极选树创业典型,让成功的创业者、创业的先行者走上前台,在全市营造千方百计谋创业、千辛万苦去创业、千军万马兴创业的浓厚氛围。当创业之花遍地盛开之际,必定是精良产业鼎盛发展之时。
(四)优化政务环境抓兴业,服务转型升级。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政府应当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创造兴业环境,转变政府职能,服务转型升级,是地方政府的唯一正确选择。一方面要转变政府管理方式,优化打造精良产业的软环境。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产生以后,从简政放权到制定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理念和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先后采用了金融倒逼、深化审批制度改革等方式,政策指向更加精准,目的就是试图用市场经济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优化打造精良产业的硬环境。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新引擎。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城市化水平跟后工业化时代发达国家水平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他们普遍在70%、甚至80%以上,这说明我们还蕴含着巨大的发展空间。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化速度远远落后于工业化速度,这里面也存在着巨大的拉动力。
同志们,打造精良产业、建设精致淮北,需要脚踏实地、砥砺前行。只要有勇于拼搏、敢于担当的闯劲,有善始善终、善做善成的韧劲,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座产业精良、文化精深、城市精美、作风精细的精致之城,一定会屹立于皖北大地!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