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启动民营经济发展“加速引擎”

2020年10月21日 10阅读 来源:淮北新闻网 2015/10/10 8:22

在前不久省经信委公布的2015年度安徽省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名单中,淮北市14家中小企业上榜。至此,我市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34户。

作为“配套专家”“小巨人”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只是全市民营企业蓬勃发展的一个镜头焦点。1至7月份,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731家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189.8亿元,同比增长8.2%,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6.7个百分点;占全市比重达到65.6%,较去年同期提升6.2个百分点,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4.8个百分点。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着力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努力克服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等因素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主动适应新常态。特别是2014年工商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后,企业创办门槛降低,市场主体活力得到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已成为促进全市转型发展、扩大就业、增加税收和推动科技创新的生力军。

放眼看去,全市民营经济呈现出总量持续扩大,质量规模不断壮大,实力显著增强,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和社会贡献逐步加大的良好势头。数量规模不断壮大。1至7月份,私营企业新增2233户,同比增长24.1%;注册资金69.86亿元,同比增长9.1%;从业人员17619人,同比增长44%。累计13980户,同比增长26.7%;注册资金576.3亿元,同比增长39.4%;从业人员116634人,同比增长23.1%。个体工商户新增6391户,累计达82239户。整体实力不断增强。

在数量规模和整体实力不断增强的基础上,全市民营企业质量品牌也明显提升。1—7月份,全市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4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已达77家,占规模以上企业数的10.02%,其中民营企业70家,民营企业占比91%;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9家,其中民营企业30家,民营企业占比77%;省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家,其中民营企业16家,民营企业占比80%。获得国家级重点新产品7个,省级重点新产品52个,全部为民营企业拥有。

手握“金刚钻”方敢揽下“瓷器活”。为了能够让我市民营企业拿好“金刚钻”,揽动瓷器活,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不断建全工作推进机制,发挥政策扶持作用。为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全面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开展民营经济提质增效活动,汇编发放了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并利用媒体宣传、手机短信发放扶企政策和工业经济动态等信息共计10余万条。出台扶企惠企文件、设立产业扶持资金、改善市场准入机制等方式,助推企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

为进一步培育壮大民营经济,我市还深入实施企业培育工程,支持企业转型升级。今年上半年,147家规模以上高成长性产业企业累计实现产值203.2亿元,增长13%,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2.9%;智能终端、云计算和软件、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设备、绿色有机食品加工产业产值,分别增长   296.1%、69.9%、56.3%、24.4%、13.7%和10.6%。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专精特新发展,对照目标、标准和标杆开展“对标挖潜,开放发展”活动,推进实施156个重点技改项目,引导和支持企业“五改”(改技术、改工艺、改设备、改产品、改管理),上半年,全市完成技术改造投资75.9亿元,同比增长18.9%,比全市投资高出10个百分点,占全部工业投资的比重达28.8%。

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融资、用地、用工等难题,为此,我市开展了扶助小微企业专项活动。“今年,我们继续深入开展‘干部帮联企业、打造精良产业’行动,28名市级领导、92家市直部门和银行业金融机构,重点帮联402家规模以上骨干龙头企业,县区同时开展了企业帮联活动。”市经信委工作人员说。

截至目前,市帮联办共收集整理企业反映的融资、销售等9类问题363个,已解决122个,正在协调解决231个,因政策原因或企业自身条件无法解决10个。

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成份已成为支撑全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力量,社会贡献逐步加大。1至7月份,全市累计完成民间投资407.5亿元,同比增长47.5%,增速比全市投资高出37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78.9%,较去年同期提高19.8个百分点,对全市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266.5%,拉动全市投资增长28.1个百分点。上半年,新增就业28783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6489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958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335人,为推动精致淮北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巨大贡献。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