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撑起农民健康的“保护伞”

2020年10月21日 10阅读 来源:淮北日报 2013/10/28 9:46

“生了病,才明白参加新农合对咱农民来说有这么大的好处。”家住烈山区古饶镇的陈峰(化名)感慨良多。

今年2月底,70岁的陈峰因动脉瘤到徐州中心医院治疗,手术费、医药费高达20万元。高昂的花费,曾让陈大爷全家人满面愁容。

“多亏入了新农合,帮我报销了13万元的医药费,要不然俺的日子真不知怎么过了,这个家得被俺拖垮。”提及新农合,陈大爷赞不绝口。

“小病拖,大病撑,重病扛”,昔日,对于“吃药看病没得报销”的农民来说,一人生病,可能拖垮一个家庭。因贫致病、因病致贫成为过去农民绕不开的怪圈。

2006年1月,我市在濉溪县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

2007年1月,市辖三区以“市级统筹”的方式全面启动新农合,率先在全省实现全覆盖。

6年来,我市新农合立足于服务转型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大局,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举措,创造了诸多富有成效的经验。

通过完成村卫生室新农合   报补系统的升级改造,全市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实现门诊统筹100%全覆盖,农民在家门口即可获得补偿;在全省创新实施“新农合医讯通”业务,让农民朋友明明白白消费;以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为重点,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新农合信息系统和物价监控系统全面联网,实现了医疗费用的实时监控……一个个创新举措,成为新农合实施中的“淮北样本”。

新农合,合民心。全市参合率连续六年实现增长,新农合被参合农民形象地称为健康的“保护伞”。

过去不敢看的病敢看了,过去拖着不看改为提前看了。

伴随新农合的实施,农民的就医观念发生根本变化。

烈山镇榴园村村民禹伟对此深有感触。今年3月8日,禹伟因心脏瓣膜病在安徽医科大学一附院住院治疗,花去医药费合计62446元,新农合报销了43712.20元。“这要在以前,想都不敢想。”为进一步提高参合农民受益水平,今年8月1日起,我市对大额医疗费用在新农合报补后,再进行大病报补。家住相山区任圩街道办事处的仲大爷是  受益于大病报补的其中一例。

今年6月份,仲大爷因冠心病花费4万元医药费。仲大爷在正常报补后,通过大病报补又报销了3000元。

在让农民看得起病的同时,市新农合管理中心加强报账点建设,在“实”和“细”上下功夫,为参合农民提供了优质高效的报账服务,让参合农民方便、快捷获得新农合报账补偿。目前,全市57家定点医疗机构均设有“新农合”报销窗口和经办机构,做到医管分开、专人专管、规范运行,赢得了广大参合农民信任。在硬件建设上,新农合统一规范报账点,房屋建设面积20平方米以上,设有电脑、打印机、复印机、空调、饮水机、沙发。“一声问候、一杯热茶、一句请坐、一个微笑”,让参合农民在报补时享受到星级服务,改变了以前报补时在窗外日晒雨淋的现象。

今年,市新农合管理中心以市卫生局启动“双提升工程”为契机,开展“精细化管理,优质服务年”活动,将每季度运行分析通报递增为每月运行分析通报;继续加强日常督查、夜间巡查、入户随访、电话回访、网络实时监控相结合的监管手段,对   所有新农合定点医院实行动态管理;多次开展大规模督查活动,对定点医疗机构住院人次、实际补偿比、住院病人信息的真实性、报补情况、按病种付费实施情况等方面进行全面检查;市一级以下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滥用药品实行预警管理,控制不合理用药,降低医药费用,保障农民权益。

“诸多举措的实施,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通过精细的作风,确保新农合基金运行安全,提高参合农民满意度,让新农合真正成为农民的‘放心河、保障河、生命河’。”市新农合管理中心主任杨传亮如是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