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面志愿服务队的旗帜迎风飘扬,一顶顶“小红帽”下是真诚的微笑。8月25日下午,我市举行“同心共创文明城、志愿奉献我先行”主题活动月启动仪式,全市各专业志愿服务队、志愿者约5000人隆重集会,共表心声。当天,我市一县三区同步启动主题活动月,来自各个领域的志愿者们用实际行动,传递爱与奉献的志愿服务精神。
近年来,我市把志愿服务作为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以加强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为抓手,赋予志愿服务“燃烧自己、温暖他人”的道德内涵,不断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在全市营造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浓厚志愿服务氛围。
我市对志愿服务工作坚持高位推进,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市级学雷锋志愿服务总队,构建了市总队、部门县区支队、镇办服务队和社区(村)工作站四级志愿服务网络。印发了《关于市级领导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通知》,市级领导定期参加所在单位(支部)或分管单位的志愿服务活动,带动全市志愿服务活动蓬勃开展。目前,全市共有3200支志愿服务队,20万名志愿者常态化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
为了推动志愿服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提升志愿服务水平,我市出台了《淮北市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实施方案》和《推进社区志愿服务制度化实施方案》等制度性文件,从招募注册、培训管理、服务记录、激励保障等方面建立健全了志愿服务制度。在全省首家开通了志愿服务网站,对全市志愿者注册、登记、培训、活动实行网络信息化管理,建立完善了志愿服务预约预告、服务承诺、评价考核、活动保障等工作机制。同时,我市通过集中辅导、座谈交流等方式对志愿者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注重培育志愿者骨干,全面提升志愿者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市财政每年投入100万元,专项用于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对志愿下派帮扶基层的党员干部,每人提供5万元项目资金,其中30%用于志愿服务,使活动有了充分的资金保障。我市还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发展志愿服务事业,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志愿服务的良好局面。
我市对志愿服务工作实行完善的督导考评机制,将志愿服务活动纳入各级文明单位年度目标考核,把志愿服务活动记录卡作为志愿者考评的重要依据,并与机关干部提拔使用和优秀志愿者评选挂钩,激发了广大干部、社区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实行志愿者星级认定制度和志愿者嘉许制度,根据志愿者的服务时间和服务质量,对志愿者给予相应的星级认定,褒扬和嘉奖优秀志愿者,授予荣誉称号。建立志愿服务回馈制度,志愿者可利用参加志愿服务的工时,换取一定的社区服务,同时在就学、就业、就医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
长期以来,我市注重丰富志愿服务活动载体,打造志愿服务特色品牌。全市志愿者常态化开展送温暖、无偿献血、扶弱助残、扶贫帮困、爱心救助等系列活动,重点做好“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活动。深入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同创共建文明城”志愿服务活动,入选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百佳案例。在全国率先建立“周五志愿服务日”制度,将每周五作为志愿服务的“节日”,引导志愿者下社区、进企业、入农户……当前,我市已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志愿服务品牌和个人,市客运中心站“艳艳服务班”被中宣部命名为“第二批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淮北市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第一人”张秀丽被评为全国“五星级志愿者”;李子明志愿服务队、桂苑社区、供电社区入选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燕飞来”关注留守儿童志愿服务项目荣获第三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第十一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项目奖。
如今,人们漫步在淮北街头,随处可见志愿者忙碌的身影。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为市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方便,为需要帮助的群体送去了温暖和关怀。代表着志愿精神的“小红帽”,已成为中国碳谷·绿金淮北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