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位市委常委聚焦一封群众来信,八旬老翁的三条建议一个月办理完毕——
一封建议信的温暖之旅
一封普通的群众来信,居然引起了六位市委常委、四家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同志高度关注,并立行立改,一个月就办好了信中所提的三条建议。
这封信中到底写了什么?这封信为何会得到多位市委领导的高度重视?建议的办理过程向社会传达出什么信号?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相关人士。
群众的呼声是第一信号
5月5日,市委书记肖超英办公桌上摆放着一封信件,这封信的作者名叫吴锡崇,今年81岁,原岱河矿中学退休教师。信是手写体,字迹工整、行文流畅、条理清晰、针对性强,反映的问题也十分具有代表性,充分显示出老人深厚的文字功底和事前认真的调研,七页信纸的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淮北这座城市的热爱和关心。
他在信中对开展青年读书活动、在全市范围内查禁赌博、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等三项工作分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议。
群众呼声就是第一信号,群众的需求就是第一命令。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市委班子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要求,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真正做到“立行立改”。
仔细看完吴锡崇老人的建议信后,肖超英立即作出批示,要求分管领导安排办理。
随后,市委副书记樊勇安排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赵怀印,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沈光继,市委常委、副市长方宗泽,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顾文等,分别办理好信中提到的三条建议。
各位市委领导为建议事项的办理提出了思路和方法,团市委、市综治办、市公安局、市市容局等相关职能部门纷纷召开专题会议,针对建议信中提到的工作,结合当前形势和淮北实际,研究相应的改进措施,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并负责组织实施。
群众的利益是第一追求
针对大力开展青年读书活动的建议,团市委及时充实到了工作计划中。近期,团市委相继开展了书香青年读书会活动、经典诵读系列活动、“勤劳善良”主题宣讲活动、“三严三实”演讲比赛等。下一步,将结合青年读书,筹备开展青少年书信大赛、青少年手绘地图大赛和每月经典书籍推介活动,激发广大青年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热情。
关于在全市范围内查禁赌博的问题,市综治办召集市公安局等相关部门召开座谈会,研究部署查禁赌博工作。市公安局制定了 《打击赌博违法犯罪活动专项行动方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打击赌博违法犯罪活动专项行动。
据市公安局统计,专项行动期间,共立、破赌博类刑事案件3起,采取刑事强制措施7人;办理赌博治安案件14起,治安处罚23人,批评教育187人;4至6月份,110指挥中心接到的涉赌举报电话数量呈下降趋势。专项行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社会风气得到进一步净化。
关于加强城管人员文明执法教育的建议,市市容局提出了认真做好“三项教育”的具体落实措施:一是宗旨意识教育,引导执法人员带着感情执法、带着感情服务,真心回应群众的要求和期待;二是执法业务学习,落实“一周一题一作业、一月一案一分析、一季一法一考试”为主要内容的“三个一”学法用法制度,学习情况与职称评定、日常奖惩、评先评优挂钩;三是加强文明执法教育,落实文明执法“一宣传、二批评、三保证、四处罚”等四项程序,最大限度地减少和化解社会矛盾。
在加强城管执法队伍建设方面,市市容局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市容管理队伍建设的通知》,提出了“三个不准”和“十二个严禁”工作要求;在城管执法队伍中首次实行岗位双向选择,创新实施了《绩效管理考核办法》,对执法人员实施量化考核,新建了以 “队员包段、中队包路、大队包片”的网格化管理机制,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下一步,将在制度落实上下功夫,坚决查处 “庸懒散软”行为,祛除歪风邪气。
在加强菜农、瓜农规范管理方面,市市容局在已设置的水果、西瓜销售摊群点的基础上,将在部分路段和巷道口增加摊群点设置,制作西瓜销售摊群点地图。这样,既方便了市民生活,又帮助解决了瓜农、菜农的销售难题。同时,推出修表、修鞋、修锁、织补等“六小”便民服务摊点,合理设置烧烤市场、跳蚤市场24个,季节性瓜果销售点36处,自行车修理点65处。
群众的评判是第一标准
为了让吴锡崇了解建议的办理过程,6月6日,在认真审阅各职能部门的办理情况后,肖超英又批示安排市市容局局长胡启书登门拜访吴锡崇老人,就建议事项的办理情况进行沟通交流。
6月10日,胡启书带领分管局长和办公室工作人员来到位于供电社区的吴锡崇老人家中,就建议事项的落实情况,以及下一步工作打算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沟通。
吴锡崇非常激动,他对市委各位领导高度重视信中所提建议,并亲自督促办理落实、安排人员专门回访,表示非常感谢,并且深受鼓舞,对整个建议办理过程非常满意。
他说:“淮北这几年的建设和管理总体上是好的,管得不错,作为一名普通市民,感到很高兴。我喜欢本着帮忙不添乱的原则提一些建议,就是希望我们这个城市能够变得越来越好。”
胡启书表示,我们将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尽心尽力把信件中所提的合理化建议解决好,举一反三,不断推进城市管理提档升级。并请吴锡崇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我市的城市管理和社会事业发展,多提宝贵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胡启书还积极协调社区负责同志,请他们多关心老人的生活,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吴锡崇,1950年参加工作,1993年从原岱河矿中学退休。从2007年3月至今,他将自己的所见所思整理成55条建议,用信件的形式寄给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
虽然并不是每一次给领导写信都会收到回复,但吴锡崇从未感到气馁和失望。“领导有很多工作要做,不一定能亲自看到我写的信,但领导身边的工作人员可能会看到,如果他们觉得我写的东西有价值,那些建议也许就会通过他们的口传达给领导。”吴锡崇说。
多年来,吴锡崇也陆续收到过领导对他部分信件的回复,每当这时,老人总会感到备受鼓舞,尤其是看到自己的建议被采纳后,更是喜笑颜开。细心的老人总是将给各级领导写的建议信以及领导做出的回复认真地整理并保管好,这些都是他晚年最大的财富。
政声与民意的同频共振
本报评论员
今天,本报刊登了原岱河矿中学退休教师吴锡崇给市委书记肖超英来信的处理报道,让广大读者看到了我市各级党员干部作风转变的新气象,这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一次生动的实践,为全市党员干部改变工作作风带了个好头。
群众来信是对领导干部的信任与期盼,是群众与领导干部沟通的“绿色通道”。然而在现实中,这条“绿色通道”却经常出现“通”而“不达”或“达”而不办的现象。有些基层领导干部热衷于政绩工程,把群众来信当成“鸡毛蒜皮”的小事,束之高阁,置之不理;有些基层领导干部把群众来信视为“添乱”“麻烦”,能躲则躲,能拖则拖;有些基层领导干部则以事务繁忙、无暇批阅为借口,敷衍塞责,虚与委蛇。这些现象,不仅直接伤害了群众的感情,也让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大打折扣。
我们看到,在处理这封群众来信的过程中,包括市委书记肖超英在内的六位市委常委接信后不仅分别在第一时间作出了批示,还明确要求相关部门或具体责任人汇报处理情况,并对时间作出规定。市级党员干部处理群众来信的态度,体现了他们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更体现了他们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的为民情怀。
心无百姓莫为官,群众利益无小事。群众给党委和政府写信,更多的是反映问题、表达诉求。各级领导干部应该把批阅群众来信作为一门必修课,及时了解群众的所急所需,有效解决群众反映的意见、诉求,切实给群众一个负责任的说法。各级领导干部只有把来信群众当亲人,把群众来信当家书,把群众诉求当家事,才能增强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支持。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当前,我市正处于加快转型发展、建设精致淮北的关键期,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紧紧依靠群众,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帮助克服城市发展道路上的一个个困难和矛盾。
群众来信是架起群众与干部之间情感交融的桥梁,领导干部亲自批阅群众来信,能够听到群众最真实的声音,了解群众最真实的想法,汲取群众最广泛的智慧,对改进工作、提高为民服务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与群众的联系沟通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不管哪种方式,都要求我们的领导干部用真心、真情对待群众反映的每一个意见和诉求,真正实现政声与民意的同频共振。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